張 奕
淺談新課改在語文課堂中的適用方法
張 奕
實施新課改的宗旨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基。在這個總框架下,語文新課改的策略是讓語文課堂增加一點哲學的高度、歷史的深度和文學的廣度。增加人文情懷,涵育文學素養,擁有昂揚陽光的審美素質。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驛站,健康高雅的文學趣味才是使學生終身受益的所在。
追問體驗 教學 語文 課堂
文言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其中的先秦文學是異彩紛呈、雋永深邃的部分,是文學寶庫中瑰麗的明珠。由于時代背景的久遠和文化心理的隔膜,給學生的閱讀造成障礙。我認為結合新課標教材解讀應從流派思想的精髓處把握。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和“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地精髓。“仁”在全書出現了109次,有最高境界也有最低要求。博施濟眾是大境界,而“不貪”“克已”亦是仁的基本內涵。荀子強調“堪天役物”,即改造自然,這對于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反對迷信思想有一定價值。但性惡論不強調“天人感應”“神道限君”的思想,客觀上使得天子的權利無限膨脹,不利于社會的和諧大同發展。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即道在不言之中,如果說能表達出來的很多是糟粕,那么“文道合一”就成為一種奢望了。墨子是工匠出身,能夠組織學團,提倡“兼愛非攻”,不讓君主以大歁小。這種自下而上的改革在古代閃爍著奪目的光輝。時代衰落而思想云起的現象的確耐人尋味。抓住每一個思想家的精神實質,如果能這樣把學派主張的思想簡潔利落地傳達給學生,使他們站在一個高度上再來審視、評析課文,無疑會茅塞頓開,令人豁然開朗。
在新課標教材中必修模塊外國文學精讀篇目6篇,略讀篇目12篇。在數量上大輻度減少,作品的換新率大,外國文學作品在必修課程中的重要性降低。純文學類外國作品的比例下降,外國文學作品選文的標準和評價體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外國文學作品經過翻譯家之手,詩歌、小說、戲劇原汁原味的特色和語言的優美性都大打折扣了,論說文、演講篇章表達了他們先進的科技文化,正好彌補了我們在文化思想上的不足,有著重要的存在價值。像我們19世紀50年代的現代文學戰爭體裁的作品更多的是硝煙彌漫、血肉橫飛,多的是類型化而不是典型化的人,而俄羅斯描寫戰爭體裁的作品出現了三個諾貝爾文學獎(帕慕克、肖洛霍夫、索爾仁尼琴)。因為俄羅斯作家不管歷史如何變化,緊緊抓住不放的是人的價值。不是為了戰爭而寫戰爭,能夠緊緊抓住人的遭遇去寫。對于人性的關注是最富有生命力和價值的內容,所以外國文學作品選文的特色和評價的特征都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外國小說欣賞》收16篇小說,外國詩歌散文欣賞收24首詩歌、14首散文,《中外戲劇名作欣賞》收9篇作品,《外國戲劇》占6篇,《中外傳記作品選讀》收10篇作品,外國作家寫的傳記占了4篇。要正確處理好必修和選修模塊間的關系,必修要精讀,選修模塊可鼓勵倡導有興趣、文學素養高的學生運用創新的思維多讀一點,多評一點,從而擴大自己的閱讀視野,在中西交融地基礎上發展好民族文化。選修課要切忌依然延續很莊嚴的課堂氣氛,不要加重學生的負擔,讓他們在輕松中產生渴求知識的閱讀需求。
語文教師要博覽群書、精心備課,認真預設教學設計,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收放自如。追問學生,逼得他啞口無言,在你的人格魅力下他就會讀書,就會學好國語,從而實現國語的振興。
在講杜甫的《蜀相》時,直接切入最核心處,“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教師可以詢問學生“英雄指誰”,學生可能回答,指杜甫。老師問杜甫當時干什么了,能成為英雄?學生說,不知道。老師說,杜甫四處漂泊,流浪到甘肅,輾轉到成都,依靠朋友的資助,蓋了“浣花溪草堂”,這樣的人是英雄嗎?學生可能說,不是英雄,可能是想當英雄。老師問,想當什么英雄?學生說,杜甫想當諸葛亮。教師說,杜甫跟李白有什么區別,李白“安能摧眉折腰權貴”,諸葛亮是權貴嗎?學生說,過去的權貴。老師說,為什么說杜甫想當英雄?學生可能說,寫過《三吏》《三別》,有英雄氣。老師說,寫《三吏》《三別》的就是英雄嗎?學生說,他關心人民,反映民生疾苦。老師說,沒當官是英雄嗎,沒有功名是英雄嗎,杜甫只留下詩篇是英雄嗎?學生可能說,你說呢?老師說,是文化英雄,如果中國文學史上沒有了蘇軾、李白、杜甫、龔自珍還會這樣燦爛嗎?文化英雄是近現代中華民族的魂。
培養學生擁有自主自覺地閱讀能力是新課改的重要任務之一,而教師在教授課文的時候常說一些“大而化之,籠而統之,語焉不詳”的套辭。講郭沫若的《天狗》時,我說,作者實際上是在考慮工業化這個問題,工業化之前對大自然的幻想是非理性的,擁有了現代科技后,月亮的陰晴圓缺是很自然的事情。作者以狂放的、個性擴張式的表述認為國家會有一種新生。所以“一切的一,一的一切”的語言即是對國家走向新生的預期。“天狗”具有吞吐日月的力量,真正能具有吞吐力量的是工業。美國惠特曼也是一位呼喚工業時代來臨的詩人,作品中表現工業時代的來臨給他一種激動。但教師在講授時要保持學生對作品的反思。詩篇不錯,但問題也有。因為工業時代的負面效應就是工業化的現實和工業化的理想的差距。人類的經濟發展有時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客觀上工業化的發展也意味著在吃地球的肉,喝地球的血,地球已變得千瘡百孔了。
以全新的視角透視文本,以發散的思維方式理解文本,以批判的思維方式解讀文本,讓每名學生動腦筋思考問題,讓他們擁有獨特的心理體驗,獲得愉悅的閱讀快感和幸福感,培養高雅的閱讀趣味,增強熱愛祖國語言的高尚情感。
[1]溫儒敏.語文課改要摸清底細,直面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3(02).
[2]江炎金.更新教學方式 推進語文課改[J].科技信息,2010(27).
牡丹江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