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和
依法治國的路徑選擇
——如何處理好法治與德治的關系
王順和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現代法律始終面臨的爭論和問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面對的問題。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如何處理好“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至關重要。本文從中國古代“德治”與“法制”的關系入手,借鑒西方國家道德立法的狀況,闡述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提出了二者相輔相成、二者并重,共同約束個體的行為的觀點。
法治 德治 法律 道德 道德立法
德治,是把道德教化作為主要的治國手段,追求社會道德的協調,利用道德的內在約束力來達到穩定社會的目的。德治中,道德與政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維系社會穩定、實行有效統治的工具。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德治思想一直以來影響了中國人習慣。
德治思想經歷了長期的演變和充盈。由夏至周逐步形成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敬德保民”等思想,漢代以后儒家不斷發展“德治”思想,伴隨著儒家思想成為主流社會思想,“德治”一直被歷代封建社會所重視,儒家的德治思想就成為了中國傳統治國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主張道德教化是治國的基本方略,《大學》中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對個人道德及人格修養的要求推及整個國家、社會,通過道德的內在約束力實現國家的良性治理。儒家在面對德治與法制的關系時主張“德主刑輔”、“為政以德”,認為通過“德治”才能實現“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理性社會形態。中國傳統德治思想具有以下內涵:
1、德治思想以民本思想為基礎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發源于上周之際,但不斷發展、充實、演化和進步,由“敬天保民” 到“民貴君輕”,從孔子的“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思想,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仁政思想,再到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子提出的“天下為主,君為客”。民本思想已經逐漸成為衡量社會治理的重要標桿,也成為德治思想的基礎。
歷史發展中,為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需求,鞏固封建君權,民本思想受到君主獨裁的影響而有其局限性。然而,民本思想中關于重視民眾、要求統治者更多地重視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更多地考慮人民利益,強調統治者管理者要注重個人道德修養的思想,于今天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法治社會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也為我們依法治國的路徑選擇提供了一些啟示。
2、德治思想以選賢任能為重要實踐手段
德治是以德性存在為前提。《大學》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古老且特有的政治哲學,注重正心修身,強調修身是治國的前提和根本。先哲們一再申辨:“政者,正也。”(孔子)“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以正治國。”(老子),也都強調人的內省自覺的道德修養,居家、為官、治國、平天下,根子在正心修身上。因此,實施德治就需要有賢能的人才,踐行和推行德治,達到以德實行教化。
中國古代有一套完整的培養和選拔官吏的制度。以四書五經為主要內容的科舉考試具有客觀性、公平性和高效性的特點,為個人提供了一條通向成功的道路,也使所有人從小就在“德教為先”教育理念里成長,終身注重人的道德修養。在官吏選拔層面,歷代統治者都強調必須以德行、學識作為選拔官吏的根本,在官吏管理和培養層面注重以德治吏,在以德治吏目標層面,強調治心是為政清廉的核心內涵,即通過道德教化來使個體的內心具備一定的道德標準,再輔以相對應的剛性制度,官吏就會自覺地遵守社會公認的和各自內心確認的道德。這樣確保統治集團的廉潔性,要求每一個官吏都做到公私分明,不相混淆;見利思義,清正廉潔;從政必誠,以德修身,從而達到德治的效果。這對于構建法治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國古代社會德治發展過程中,德治也逐漸形成了一個致命的缺點——人治。這也是現今構建法治社會必須辨清“德治”與“法治”關系的原因。
中國古代的法的思想源于周禮。春秋戰國時期法家將“法”作為其理論內核,逐漸進入統治者視野,經過后代不斷發展,“法制”逐漸成為統治者治理國家又一重要手段,雖然儒家成為我國整個封建時代國家治理的主流思想來源,儒家也無法否定“法制”在治理國家方面所發揮的作用。
1、儒家關于法的基本觀點
儒家主張依靠“禮”,維護有差別的等級制度,早期儒家是從根本上反對法家的以法治國的思想的,儒家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然而,儒家也意識到僅憑借道德教化而沒有強有力的懲戒手段是很難達到社會治理效果的,在逐漸接納甚至吸收法家思想的過程中,儒家對于“法制”形成了以下主要特點:
(1)道德法律化
儒家吸納法律的懲戒作用作為推行德治的重要輔助方式,透過“道德法律化”,用“法制”來保障“德治”的實現。從“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規定,到“八議”、“官當”制度的出現,儒家推行的“禮”逐漸法律化、制度化,使一部分官僚貴族、皇親國戚獲得了國家法律之外的特權。此外,“親親得相首匿”、“準五服以治罪”等原則,更是按照儒家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標準所制定的。
(2)在“德”與“法”的關系上主張德主刑輔
法制只是德治的輔助手段,在對民眾道德教化的同時輔之以刑罰政令,能夠有效約束民眾的行為,從而產生內心恐懼而接納德治的思想內容。此時,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行政命令之間就沒有了明確的界線,喪失了自身作為法律的獨特個性和功能。
2、法家關于法制的基本觀點
(1)法家的法制旨在肯定和維護君主的絕對權力
法家的法制思想是一套以維護君權為核心,為君主謀富國強兵、長治久安之道的政治理論。在法家心目中,君主的地位與權力是非常重要的,主張集權的君主專制是法家思想的核心,其所有理論都以此為前提而展開。商鞅的獎勵耕戰、富國強兵、“垂法而治”,慎到的重“勢”理論,申不害的“人君南面之術”,韓非的法、勢、術結合的理論,都是針對法家君主專制制度的論證和理論設計。
同時,在法家看來,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利害矛盾關系,因而君主必須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絕對的權力,方能統攝臣民、治理國家。而如何保障君主的絕對權力,法制是最有效的途徑。法制對于人性趨利避害的特點,避開內心教化的長期性、不確定性,通過細致的規定和嚴厲的懲罰措施,從行為上保障民眾與統治者理念的一致性。
(2)法家的法制主張重刑
法家法制思想的主要手段是刑,甚至是重刑。法家認為,只有用重刑重罰已經犯罪的人,才能使人畏懼懾服,不敢以身試法,從而達到警戒、預防其他人犯罪。只有嚴刑峻法才能止奸息暴,最終達到以刑去刑、消滅犯罪、消滅刑罰的社會理想狀態,收到長治久安的治理效果。商鞅認為,“重刑輕賞,則上愛民,民死上;重賞輕刑,則上不愛民,民不死上”,輕罪重罰,可禁奸止過。韓非認為,實行重刑,“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內之邪”,收到殺一儆百的效果。
然而,法家也注意到社會治理依賴于思想是具有不穩定性的,人的思想很難被約束或者很難去考察人的思想,行為才是外在的可控因素。通過人的行為一樣可以達到改變思想的效果,甚至更為有效。這一點與現代法治的手段和方式是異曲同工的,然而二者終究在思想理念層面大相徑庭。
1、依法治國進程中存在的缺陷——法律本身具有僵化、滯后的缺點
法律作為社會有序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已經在西方多年法制發展過程中得到證實,自不必多言。然而,即便是西方法治發展較為成熟的現如今,法律依然無法克服其僵化、滯后,難以適應多變的社會內容和民眾對于規則的需求,這是法律自身固有的缺點,而這一缺點又嚴重影響著法治的權威性、有效性,制約著法治的發展。因此,法治需要德治來彌補這一問題,通過對人格修養的提升,在法治推行過程中即便面臨無法可依、法律難以操作、甚至是法律不夠完善時,通過司法活動具體人自身的道德品質,仍然能夠保障依據法律原則和精神追求公平正義的基本理念,最終達到公平正義的結果。
2、德治可以克服法治建設中政府短視趨向于追逐短期目標的問題
為“官”要有“德”,是以德治國的固有之義,是以德治國的必然要求。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黨員干部要把加強道德修養作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課,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好干部標準要求,最終達到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最高境界。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立黨為公,才能增強責任意識,處理好權力與責任、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才能愛民、為民、富民、安民,德治才有保障。
法治以其權威和強制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法律的標準性、規范性、公開性、權威性、強制性決定法律成為國家治理的工具,成為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治理國家不會僅僅依靠法律,德治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也成為治理國家的方式,也就是以德治國。
德治不是指以道德作為國家治理的工具,而是說在依法治國的同時要注意發揮道德自我結束和道德教育的力量,即在國家治理過程中,要注意執政者自身的德性修養,執政者要公平而嚴格執行法律,要用道德教化的手段教育民眾遵守國家法律,奉守社會道德,也就是說讓道德教育配合法治來實現國家的治理。
依法治國需要有一部良法、善法。良法應當具有道德性,從道德層面講,法律中的道德性即是道德的法律化,這表明道德可以轉化為制度,道德規范可以彌補法律調整范圍相對狹小的缺陷,填補法律法規空白,通過對人的塑造而參與治國。因此,在當下的中國,必須在堅持依法治國的基礎上,堅持以德治國,法治和德治應成為兩種互補的社會調控模式。
[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王立仁,上官苗苗.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關系的理念和圖譜的現實把握[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
[3][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許家馨,李冠宜,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寧夏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系2016年寧夏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獎勵資助;寧夏2017年共建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學團隊資助計劃成果。
王順和(1967-),寧夏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教學科研部講師,研究方向:法律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