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欽
“末位淘汰”是否違背法律規定
林 欽
2015年4月,李某進入一家建材公司(下文簡稱“公司”)任銷售一職,月工資為3000元加業務提成。李某雖然是新手,但是工作十分認真,肯吃苦,入職后銷售業績還不錯。可是好景不長,隨著行業競爭愈發激烈,李某的銷售業績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在2015年的下半年中,李某的綜合評分排名一直位于部門的末位。2016年1月底,公司人事部門通知李某,根據《公司銷售人員考核辦法》,已將其列入末位淘汰范圍,公司決定解除與李某的勞動合同,且不予任何經濟補償。
李某經多方咨詢了解后認為,公司解除勞動合同的行為系違法。2016年3月,李某向公司所在區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請仲裁,要求公司支付兩個月工資的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仲裁委員會經過審查,依法予以受理,并通知雙方當事人參加開庭審理。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用人單位是否可以采用末位淘汰制度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并不支付經濟補償金。
經庭審,仲裁委員會認為:末位淘汰制,是指工作單位根據本單位的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結合各崗位的實際情況,設定一定的考核指標體系,以此體系為標準對員工進行考核,并根據考核結果對得分靠后的員工進行淘汰的績效管理制度。排名末位,并不等于不能勝任工作。退一步說,即使李某被認定不能勝任工作,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也須滿足三個條件:1.員工不能勝任工作;2.單位對員工進行了調崗或培訓;3.員工仍不能勝任工作之后,用人單位才可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公司顯然沒有對李某進行換崗或培訓,就直接解除了與李某的勞動合同。
本案中,公司首先錯誤地把末位淘汰等同于不勝任工作,然后又未對李某調崗或培訓,在沒有滿足《勞動合同法》的解除條件的情況下,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因此,仲裁委員會認定公司解除行為違法,支持李某要求公司支付賠償金的仲裁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