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飛刀
石碼鎮,你能一直這么小著嗎
小飛刀
漳州,僻處閩南一隅的小城。閩南金三角中,漳州沒有廈門的知名度,也不如泉州那般張揚,一直只是默默地守在九龍江畔。建筑上看,漳州傳統民居許多是白墻紅瓦,并不如廈門鼓浪嶼的番仔樓和泉州中山路上艷麗的紅磚厝那樣吸引眼球。閩南雙城中,泉州像壯年的漢子,滿身的活力而富有侵略性;漳州更像一個老者,靜靜地在騎樓下泡著功夫茶,積淀了歲月,不為外人知,也不欲為外人知。然而,漳州市地方政府卻并不想讓小城一直籍籍無名。

標志性建筑物——民國時候的中山亭
比如石碼,漳州小城邊,九龍江畔的一個小鎮。豐沛的九龍江水曾經造就過它的水運輝煌。月港,明代輝煌的漳州古港,就在石碼下游幾公里處。月港沒落之后,依托便利的水運,石碼成為福建四大名鎮之一。如今的石碼,依舊保留著大片民國時建造的騎樓。石碼騎樓,源于20世紀初期陳炯明在漳州的聲勢浩大的城市改造運動。那場舊城改造運動,騎樓建筑從漳州府城蔓延到下轄的石碼、海澄等鄉鎮。
而石碼,不僅僅是擁有騎樓的古鎮。桶巷、漆街、碗街、竹棚街、打索街、鑄鼎街、篾籠街、面炙街,這些舊時的街巷名,仿佛把我們帶回那個手工業密集的明清老鎮,江畔的高大貨棧建筑仿佛還能看到民國碼頭上繁忙的裝卸景象。老屋前的竹格子,還為古宅遮風擋雨,老人還在騎樓下,愜意地曬著冬日暖暖的陽光。這里有民國的石碼,還有明清的石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石碼。



傳統老屋

竹格子老屋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氏大夫第

康熙三十六年禁包行私抽碑刻
然而,政績不允許石碼古鎮這樣愜意。它需要高樓大廈,它需要寬闊筆直的錦江大道,它需要漳州能與廈門比肩而立在九龍江口。它不需要低矮的竹格子老屋,不需要漸已干涸的內河古港,不需要沉靜的閩南鄉愁。一個個大紅“拆”字爬上了和月港明代老街豆巷一樣的后港老街,而這本是石碼根本,是未來漳州能與泉州、廈門比肩的資本,是石碼的閩南之根。
如今,旅行者的眼光正在從大城市轉向特色鮮明的小城,未來的旅行者喜歡騎著自行車穿過窄窄的街巷,看時光流淌,歲月靜好。沉靜的漳州必將會吸引旅行者的目光。所以,漳州,請你再多一些耐心,不要等到旅行者到來時,你已不再是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