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湖北大學藝術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00)
皖南傳統村落水系景觀研究
——以安徽查濟古村為例
李 倩
(湖北大學藝術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00)
安徽查濟古村是皖南傳統村落中極具代表性的村落,本文從自然、社會、地理等方面來對査濟村水系形成來進行了解并分析其水景觀的元素,對于査濟村最為重要的三條溪流:岑溪、許溪、石溪,有進行一定的描述與分析。
水景觀;皖南地區;傳統村落
“青山橫西郭,泉水繞查村。匆匆金陵客,淳樸山鄉人。白云游子意,落日故國情。揮手自茲去,復蹈車馬塵。”這首著名畫家陳丹青寫的舊體詩,是我在查濟考察時在一家旅館的墻上看到的。
查濟位于安徽省涇縣,與名揚天下的徽州相距不遠。來到查濟村,才知道“查”字念“zha”,而不是“cha”。這個村名正是來源于千年前就居住于此的查姓子嗣。同為皖南古民居村落,查濟與宏村、西遞相比,聲名小了許多,沒有多少游客,整個村子也因此有了遠離塵囂的祥和與寧靜。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我們積累了關于如何認識水、治理水、利用水、愛護水、欣賞水的實踐以及理論,這些都是共同的財富。這樣的實踐主要還是基于人類從遠古時期便形成的對于水的崇拜精神。
1.1 皖南獨特水文化。在歷史悠久的皖南地區上,孕育著其獨特的水文化。在古代,安徽曾受宗族禮制和風水理念的影響非常之深,這些思想對人的內心可能起到無形的束縛作用,但對人們關于水文化的傳承起到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
皖南水文化的獨到之處,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居住在這片王地之上的人。皖南先民崇儒重教,勤勞樸拙,非常重視耕讀文化。尤其在明清,在外經營的徽商衣錦還鄉后,將自己的財力投入家鄉的建設中。皖南的水文化就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庶民之用、風水之說、藝術追求的相互作用下開始逐漸形成其體系,還在千百年的皖南水景觀營造中發揮著不可小覷的巨大作用。
1.2 親水理水的思想。對于理水的理念,可以追溯到司馬遷在《河渠書》中,第一次提出了以灌概農耕、通航貨運、防洪排水、城鎮供水為主要內容的水利工程概念。親水是村落選址時首要考慮的因素,所有的村落起源發展都離不幵水源。良好旳水源對于人類群居生活的發展繁衍起著重要的作用。理水是排灣雨水,防止土壤沖刷,穩固山體駁岸的重要手段,古代人民認為人類與自然是和諧共生的整體。
據介紹,查濟村鼎盛在明清,當時人口越來越多,開始逐步向外發展,延伸到15里以外。在明朝時,村莊就有了相當完整的規劃,民房、廟宇、祠堂、樓塔、水系,全按規劃建設。
2.1 自然因素。人們在選址“定居”的過程中,首先要面對的是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不同的地域會有不同的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地方原材料等的自然因素。
2.1.1 地理位置。查濟位于院南宣城的查濟,位于徑縣、太平、 青陽三縣的交界的地方,據經縣縣城有60公里的路程,同時也位于黃山的北部,南邊是太平湖、東邊是桃花潭、西北方位連著九華山。我們現在所看到查濟古鎮是查村、濟陽和富春村的一個綜合體。查濟山形好、風水好、水脈旺,三條小溪穿村而過;匯流于村東,尤其是村西的許溪對宏村的影響最大。“依山建屋、臨水結村、推窗見河、開門走橋”的就是這査濟村的總體格局。這樣的總體格局十分符合皖南古村落水景觀的形態特征,頗有“以勢就勢”的特點。
2.1.2 水系源頭。在考察中,我們了解査濟村水系的源頭的時候,必然離不開要了解涇縣,而涇縣的水系又離不開青弋江三個字。青弋江是皖南地區最大的河流之一, 也是長江下游南岸的重要支流。青弋江上游流域主要流經涇縣,地形非常復雜,河流多穿行于高山狹谷之間,所以在大雨天氣,往往水流奔流而下,形成洪水。涇縣以下至西河鎮,屬中游段,河流婉蜒于山崗與平原相間的丘陵地帶,水勢到此稍緩。除了涇縣,太平湖也是査濟村水系較為重要的源頭之一,也有人說青弋江水出于太平湖,說法各有不同,但是它們都來自于長江。
2.2 人文因素
3.2.1 遷徙文化。關于查濟村史以及宗族起源,在《查濟村志》一書中也描述到:“查濟在隋大業三年遷居宣城之徑縣,其鄉曰震山,其里曰九都,其村日查村。”在這些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查氏原本是北方的名門望族,從北方遷徙過來,在這個位置建造房屋、祠堂,形成村落。村名中“查”字,就取自這個北方名門望族的姓氏,而“濟”字,則取自于遷此地方之前的居住地。
2.2.2 徽商文化。一提到徽州,人們就想到聲名顯赫的徽商,徽商是中國傳統社會兩大商業派系之一,足跡遍及全國,為徽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在明朝,,查濟古村人丁十分興旺。因為土地稀少,在一定的壓力下,迫使更多年輕人外出經商,并取得不錯的成績。隨著經商的成功,便開始廣建宅第、祠社、路橋等。
3.1 查濟村水景元素。古村鎮水景的形成與古村鎮的人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
3.1.1 水口。在皖南眾多村落中,水口體現了人居和自然的和諧統一,水口處,常常結合地形地貌來營造亭臺樓閣、種植風水林等。查濟的水口也是符合這樣的特性。水口就是古村鎮水流的出入口,通常來說水口代表著古鎮的形象和風水源頭,人們需要借助水口通往古鎮。查濟村進水口位于查濟村西邊,近平頂山,上有建橋,以鎖住水口,橋名為“麟趾橋”,位于主流許溪上,而出水口則位于巴山下近鐘秀門附近的兩孔石拱橋。
3.1.2 水井。皖南地區的地下水十分豐富,因此水井是當地居民最常見的取用地下水的辦法。水井是單位面積最小的古村水景,水井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取水之法。在村鎮,有不少的民宅里都有一口水井,當地人稱“私井”。這樣的私井不僅有挖在四合院的天井內,還有設在廚房的灶邊,以便汲水取用。與私井相映成趣的是宅外街邊散布的一些水井,俗稱“官井”,它們為公眾所用。查濟村中也是兩種井都有,目前保存完好的古井有4口,最古老的為北宋古井。私井較為出名的是位于洪公祠天井中設置兩口水井,做到了井中有井,天外有天,構思新奇。而官井更是著名,山腳下路旁有兩眼方形水井,便是最為出名的“發豐井”,一井有兩眼,十分獨特,聽當地村民所說,不管旱澇如何,發豐井的井水水位永遠保持不變,村民們便約定俗成,靠里面的井口較小的井,專門是供飲用的,不能被污染,外面的大一點的井口的水是非飲用的,可供洗漱或其它用途。
3.1.3 水圳。提到水圳,幾乎所有皖南古村落都具備,査濟村也不例外。在理論上,水圳是人工修筑用來灌溉良田并具有一定的泄洪的功能的水渠,水圳一般是分布在古村鎮建筑邊沿,可以說豐富了村落水系景觀。水圳一般來說具有六大功能:一是防火,二是改善氣溫和濕度,凈化空氣、美化環境,三是飲用,四是洗滌,五是灌概,六是發電。
3.1.4 水榭。水榭是指靠近水邊或水上,便于人們觀景園林建筑的景色。水榭這一元素依附建筑房屋形成一個半圍合空間,圍欄而坐,品茶賞水,開敞的一面有著很好的視野空間,可以欣賞來流動的水景,閉合的一面又與建筑空間形成關聯,功能雖局限于觀賞,但卻是我國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査濟村中,有部分臨水的民居建有水榭,既可賞魚又可觀花,體現了村民的閑情逸致。
3.1.5 橋。古村鎮的橋梁不僅方便人們的日常生活,還促進了整個古鎮的發展和內部之間的聯系。橋與民居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查濟村內,橋往往被民居簇擁著,很多建筑倚橋而建,走過橋就可以直接進入家門。許溪河是查濟最大的河流,查濟的民居就建在許溪河的兩岸。為了便于出行,查濟的古代居民沿河錯落有致地建造了多道拱石橋、板石橋、洞石橋,將兩岸民居連接起來。據說查濟從前有108座橋,多數的橋都是沿著許溪而建的。
3.2 查濟村的“三溪”。縱觀査濟村的地圖,注意力不得不被村內三條溪流吸引,分別是岑溪、許溪、石溪。古村落沿三溪而建,兩岸及巷陌皆用石板鋪砌,路隨水轉,整個査濟村布局奇特。
3.2.1 “三溪”的空間關系。在了解一些徽州古村落之后,大致根據各村落整體與水景觀的空間關系將其分為3個類型,即水系傍村而過、水系穿村而過、水系——村落混合模式3種。而我們今天了解的查濟古村應該是第三種類型,即水系——村落混合模式。混合模式相關資料解釋為:處于多條河流交匯之處的村落沿河而生又逐溪發展,最終數片小村落擴展,連為一片大村落。査濟南邊為太平湖,相連的山脈名為岑山,由南向村內的溪流稱之為岑溪,沿著村落于鳳翥堂與另一許溪交匯,許溪由西邊而來,是査濟村主要的交通要道,街巷和許溪兩側的建筑相互鄰接著,途徑洪公祠、豆腐坊、寶公祠等主要建筑物。“兩溪”最后與石溪相連,石溪與岑溪屬于三種模式中的水系傍村而過,而主要溪流—許溪則為水系穿村而過這個模式。
3.2.2 “三溪”與村落布局。關于村落的布局,在閱讀資料中發現用分合水一詞描述特別切合,在前文中有提查濟村的水系離不開青弋江,青弋江的上游流域屬于發端,山、崗眾多,數條水流而下,匯聚成河,分合之處數不勝數。分合水是必須由分到合之水,而不能由合到分,這樣一來有助于泄洪;追求回繞,但并不強求,其彎小而平和,在科學上這樣也是利于水的存蓄。
在我們了解的古村落中選擇分合水而建造居住的非常之多,查濟村更是明顯,其坐落在了三流匯聚之處,岑河、許溪、石溪在村東匯合向東北流經厚岸村、包合匯入合溪至陳村鎮,最后注入青弋江。査濟村在岑溪、許溪、石溪之間。這種類型在布局上更為合理。其次,河水匯聚之處一般水流較緩,有利于取水。而這樣的三面環水,也起到了“護城河”的作用,更有利于村落安全。
3.2.3 “三溪”與建筑。在分析“三溪”時,我們反復提到青弋江三個字,肯見其對于整個查濟水系景觀的重要性。在研究査濟村水系朝向方面,發現與青弋江的朝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整個大環境下,青弋江水向和古村落的關系,與村內其中院落和建筑朝向與水的關系十分密切。三類分別為挨著水系建造房屋,與河流之間留有一條小徑或是綠化帶,最后一類就是與水相隔較寬的路。
當然由于現代生活方式已有很大的改變,我們不能簡單的將查濟古村的水系景觀模式生搬硬套到城市中,而應更多關注傳統聚落中水體生態運用的智慧,用可持續的生態發展觀去傳承和發展皖南傳統聚落中水體生態應用的技術,為營造出更為健康舒適的人居環境做出貢獻。
TU986
A
1672-5832(2017)11-01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