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琨
(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
社會工作碩士課堂授課模式與人才培養方向綜述研究
葛 琨
(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作為我國社會工作高層次人才培養發展方向,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同時必須考慮我國實際國情。社會工作專業作為一個舶來品,其未來發展方向必須是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培養高層次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本文結合中西方不同社會工作教育模式的發展方向,探索出一條結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社會工作;授課模式;人才培養
所謂社會工作,王思斌主編的《社會工作概論》一書中,曾對社會工作做出了如下的定義: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運用學的方法進行的助人服務活動。李迎生在其著有的《社會工作概論》一書中也為社會工作做出了定義:“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知識與方法幫助社會上處于不利地位的個人、群體和社區,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并預防問題的發生,恢復、改善和發展其功能,以適應和進行匯常的社會生活的服務活動?!标P于社會工作的國際通用定義上,國際社會工作者聯盟(IFSW)與國際社會工作學院聯盟(IASSW)與2001年6月27日在哥本哈根共同召開會議時做出了定義:社會工作專業倡導社會變革促進有關人類關系的問題解決并推動人們的增權和解放以增進福扯通過運用關于人類行為和社會系統的理論,社會工作介入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人權和社會正義的原則是社會工作的基礎。綜上述可知,無論是從國內還是國外,都在強調社會工作的服務性特點,作為我國社會工作碩士人才培養就必須將“教學、科研、服務”有機結合,才能夠促使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在理論及實踐方面得以真正整合。
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的英文名稱為“Master of Social Work”,英文縮寫為MSW。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是:具有“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專業價值觀,掌握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熟悉我國社會政策,具備較強的社會服務策劃、執行、督導、評估和研究能力,勝任針對不同人群及領域的社會服務與社會管理的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
近二十多年是我國社會工作教育快速發展的階段,社會工作教育在“后生快發”或是“外生后發”到一定階段后而臨新的挑戰。社會工作專業碩士教育從2010年開始招生,首次開辦的社工專業碩士的學校共有33所,到2012年全國開辦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學校增至58所。2012年至2015年我國社會工作碩士畢業人數分別是:971,1492,1714,1974,總計6151人。截至2016年止,我國社會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學校增至到103 所。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進入一個大發展時期,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規模今后仍會繼續擴大。“后生快發”和“教育先行”是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特點(趙記輝,2015)。作為社會工作這樣一個舶來品,我國社會工作教育在學習西方的同時也在反思本土性,即專業性和本土性的一個思考。著名學者王思斌曾說過,教育有兩個互相聯系的目標取向:應用和學術發展。
英國課程型專業碩士教育一大特色即是學生高度自治,其主要體現為學生自主選課和自由擇師。英國大學教育方式重視研習明納,這種模式是一種結合教學活動進行的研習方式或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學術研究的一種教學模式。日本的專業碩士教育:日本專業碩士教育對專任教師的要求也有別于學術型研究生教育,明確要求專業碩士教育師資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具備特色職業經驗的工作者。韓國的專業碩士教育:韓國對從事研究生教育的師資要求十分嚴格,教師大部分具有留學經歷,并實行嚴格的聘任制度。比較獨特的是鼓勵教師在外兼職或開辦公司,以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帶給學生更多與產業相關的信息(王文科,2010)。綜上所知對我國專業碩士培養的建議:第一,促進學位與職業的融合,謀求專業碩士教育可持續發展。第二,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努力培養專業碩士的職業特色。
我國的社會工作教育由于受西方社會工作傳統理論與實踐模式的影響,大多院校的社會工作專業學科發展與教學模式上基本遵循西方發達國家的基本準則,在性質上亦比較偏重于技術理性,強調專業知識系統,少有兼顧本土的實際需求(古學斌,2011)。從而容易忽視與本土實際文化、觀念、價值地有機結合。關于社會工作本土化的議題早已被提上日程,但社會工作教育本土化的問題還待得到各方的關注。在培養社會工作人才時一定要注意克服“國際化誤區”,也就是要處理好國際經驗與本土實踐的關系(哀光亮,2008)。“因此,當下的學科建設與教育模式改革,必須擺脫傳統的“儲存式的教育”教學模式,其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知識傳播模式,缺乏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信息交流。社會工作教育的“互動模式”可以發展成為我國內地社會工作碩士教育〔MSW)的新趨勢,其在促進學科本土化方面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作為一種新興的學科,社會工作專業在其初期需要來自本學科領域的、最直接的“聲音”,社會工作教師隊伍也是新興的團體,其自身的發展還尚處于“優化結構”的階段,在教育方式上也正在不斷摸索之中,因此,“互動模式”下的“師生互助”以及學生的反饋信息對于本學科的建設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此外,社會工作碩士教育(MSW)方向上,應更加關注本土需要的特性,注重自身發展階段社會需求的變化。我國著名學者彭華民曾說過,滿足服務對象需要是中國本土社會工作模式建立的至高無上的原則(彭華民,2014)。社會工作的專業教育也應當符合“需求為本”社會工作理念。社會工作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專業,社會工作碩士教育(MSW)的發展模式與社會需求、人類需求的轉變息息相關。
歐美地區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主要經歷了以下三種模式: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學徒式”專業教育,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技術理性式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1980年代以后逐漸盛行的交互反思取向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王立紅,2010)。我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第一,專業定位沒有符合我國市場對社會工作者的需求。第二,專業價值理念沒有符合本土文化。第三,專業教育沒有符合人才自身發展的需求。
作為課堂教學的形式,實務教學是社會工作重要的課程,是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核心(史鐵爾,2007),因而受到不少學者的重視。(肖萍,2006)指出,在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中,參與學習、體驗學習、情境學習是一些可供選擇的途徑。(陳微,2006)則倡導一種基于問題的協同發展學習模式,屬于基于問題的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PBL,又稱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江士方等,2010)采用角色扮演,借助實驗室平臺構建了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陳曉敏(2011)提倡參與式教學,認為它契合社會工作的關于人的潛能、尊嚴,承擔社會責任的理念,同時也契合社會工作教育的“自我增權”的出發點,是培養社會工作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徑,是社會工作教學的應然選擇。
古學斌(2011)認為傳統的社會工作教育“在課程傳授的過程中亦過分強調老師的專業和專家的角色,忽視學習者的能動性及能力”,需要引入“能力建設”,這是教育者與學生共同能力建設的過程。
關于社會工作教育課堂授課模式,我們國家學者已經探討出很多種。參與式學習的策略為學生如何學提供了新策略,它倡導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積極參與和合作精神,但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在中國如何實現本土化,卻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曾琦、杜蕾,2005)。角色扮演的策略在問題情境的創設、教學時間的籌劃和學習成果的評價上存在困難(蔡敏,2004)。能力建設強調了師生能力的共同建設,持守著“相信人作為能動的主體,積極主動地去突破限制,從而建立自己的文化和生存空間”(古學斌,2011)。倡導標準化案主的課堂教學策略,并非希望也不可能取代機構實習,因為“學生最終必須回到真實場景,因而不可摒棄,但需重新審視并加以改進”(減其勝,2013)?!皩W案”教學,是教學目標、教學模式、學習方法的變革,對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教與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學活動是一個動態的教與學的統一,是一個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盧有蓮,2013)。案例教學是一種通過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或對事例進行改編潤色后形成的模擬事例,讓學員能夠通過一定程度的“移情”進入案例情境,通過比較系統的分析、討論、歸納、思考來共同研討的一種教學方法(石軍偉,2013)。在以上這么多授課模式中,我們不難發現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社會工作的本質屬性——服務性、注重“教學、科研、服務”一體化。
[1] 陳金建.論當前我國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2]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3] 風笑天.社會研究設計與寫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4] 何雪松.社會工作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5] 孫瑩.理念與策略——社會工作教育中的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J].中國政治青年學院學報,2005(4).
[6] 趙一紅.社會工作教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葛琨(1992.05-),男,漢族,陜西武功人,社會工作碩士,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
C916
A
1672-5832(2017)07-02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