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永
易班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成效及其提升對策
李 永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斷改革進程中,借助現代化技術的發展,為虛擬教育平臺的開展創造了條件。易班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更好的交流環境,實現師生間的有效交流,營造和諧師生關系。本文就易班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成效、對策進行分析。
易班網 高校工作 思政教育 成效分析 對策思考 教學改革
高校教育改革工作中,越來越重視也越突出網絡的價值。易班——網絡虛擬互動社區,此平臺的建立,具有服務學生以及凝聚學生的價值,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為例,易班的運用價值突出。
易班的誕生,使得教育信息不再停留于你說我聽以及傳統的教科書模式,學生可以在互聯網中獲得學習信息,同時能夠獲得朋友、教師、同窗的指導以及幫助下完成學習,并最終將自己的學習成功分享給他人,實現網絡的共享性價值。
既往教學工作中,一直有明顯的自上而下的科層式管理結構,長期教學中出現了組織僵化以及教學效率低下等問題。易班真正實現了學生的管理權力,讓學生可以積極參與班級事情的討論工作中,在匿名投票后選擇最終的決定方案,最終成功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是非判斷能力。同時,教師能夠將教育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發到易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建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對于當前的學生來說,雖然其張揚自己的個性,但是敏感脆弱表現的更為明顯,所以在表達自己想法的同時也擔心出現隱私上的泄露。易班兼具開放性、隱蔽性特點,并在互聯網技術的融合下,實現多種交流方式的并存,讓師生之間可以更好的對話。
首先,把握建設階段。初期建設階段,借助錄取通知書以及新生手冊設置二維碼,輔導員綜合新生的具體特點設置“生活百科”一類服務板塊,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習慣。核心建設階段,克服學生的新鮮感,選擇適合班級集體發展所需的班委協助輔導員做好虛擬班級管理工作。提升建設階段,實現網上、下活動的結合,通過虛擬班會建立學生的班集體意識以及凝聚力,通過分析考試以及崗位、未來職業規劃等話題開設線上主體活動。其次,契合師生需求。契合資源共享需求,易班的相冊、網盤沒有容量方面的限制,所以不但能夠隨時分享班級活動照片,也能夠分享專業學習情況。契合信息發布需求,通過易班能夠隨時發布學校的熱門信息,包括校園活動、助學政策等。契合解答疑惑需求,安排專任教師進入班級,教師以自身專業能力完成線上解答、知識分享,通過個人魅力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幫助學生更好的完成學習。最后,凝練班級文化。輔導員在結合專業特色的基礎上組織班級活動,實現新媒體轉型提升。
首先,組間管理監督隊伍。團隊工作人員必須了解時下信息技術的發展并主動掌握、運用,并根據教育工作的特點、專業特點制作易班插件。另外,需要定期對易班網站進行檢查,并將網站中跟學習無關且不當的言論清理,規范學生的網絡行為、言論,及時發布相關班級、學校信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其次,組間學生骨干隊伍。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同齡的人員之間無論在年齡、性別、還是成長軌跡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相互之間更容易產生親近感。對于表現突出的學生來說,其不但自身有偶像光環,還能夠通過自身建立同齡學生的號召力。
首先,師生之間平等對話。分析既往傳統教育模式,課堂既能夠維持師生有效關系,也能在時限影響下阻斷師生交流。易班能夠建立課堂、課外聯動,打破對話障礙,還能在動畫配圖的基礎上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感、緊張感,學生更易表達自己的想法,更容易和教師成為朋友,建立合作性師生關系。其次,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實體教育更突出的是教師的主體地位,學生被動的參與學習和班級的管理工作。而易班更為突出的是學生的自我管理,成功落實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責任感以及參與班級管理工作的積極性,更好的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賦予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首先,開設特色教育專欄。教師綜合具體的授課進度、課程重點開設專欄,負責人做好欄目的維護。另外,隨時分享社會上的大事件、熱點,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并做好引領工作。其次,建立學習小組。學生能夠根據愛好扎到更多志趣相同的朋友參與學習計劃中,也能夠和喜歡的專科教師進行線上交流,通過建立學習群組,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另外,全世界的教師都能夠借助易班進行教案的制作、課題內容的共享等相關形式交流,并不斷優化自身,實現能力上的提升和革新。
易班是傳統課堂教育的補充,為了提高其實施價值,要求每一個教育工作人員都需要在工作的不斷開展中進行經驗方面的總結,并進行教學方法上的優化,讓易班成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主要形式。
[1]劉世斌,徐挺漢,蔡藝穎,等.易班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成效及其提升對策[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5~89.
[2]朱瑋,李濤.微時代域境下易班平臺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嵌入式研究[J].科教導刊,2016(6):67~68.
貴州理工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李永(1987-),男,漢族,山東棗莊人,碩士,見習講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