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陶 劉睿程
新媒體環境下河南高校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和對策分析
——以鄭州市龍子湖校區為例
李 陶 劉睿程
數字技術經過多年的飛速發展,為新媒體的盛行奠定了基礎。如今,新媒體正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影響力已經滲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們每個人對信息的獲取習慣,處理能力都在被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作為新媒體的主要使用群體,應該具有符合社會要求的媒介素養水平,所以,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現狀做出總結,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本文運用調查研究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以鄭州龍子湖校區大學生為主要調查研究對象,分析了大學生接觸媒介的現狀,得出大學生媒介知識不足,獲取信息能力較強,但缺乏媒介批判能力,大學生接觸媒介缺乏理性、偏娛樂化、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提升個人媒介素養成為當務之急等結論。并針對這些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建議對策。
大學生 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教育 對策
凡事都具有兩面性,而新媒體的兩面性也在逐漸顯露出來。當代大學生作為使用新媒體的主要群體,在廣泛接觸并使用各類媒體平臺進行信息獲取和傳遞,娛樂休閑,學習交流的同時,其中各種的問題也在逐漸暴露出來。
本次調研在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方式之外,還深度分析個案,采訪在校師生。本次的調查采用抽樣調查,調查對象是鄭州市龍子湖校區各高校在校本科生,共計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86份,問卷有效率達97.2%。
新媒介素養,是指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素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的解釋為: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所謂的媒介素養,就是用來衡量公眾合理,適當,正確的使用傳媒資源,并在這一過程中完善自身,促進社會進步的能力。綜上,新媒素養便是新媒體環境下,為了更好的適應媒介環境和社會關系,我們需要掌握的一種能力。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狀況,越來越多的受到來自學校和社會的關注,其重要性日益凸顯。
在對大學生信息獲取途徑的調查中,93.0%的受調查對象的選擇中包括手機,可以看出,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網絡終端擁有非常高的普及率。90.8%的人選擇了包括廣播、電視、報刊在內的傳統手段。其中,令人喜聞樂見的是,報紙書刊的選擇量在傳統媒介中排名第二,這說明大學生并未拋棄傳統閱讀。當代大學生在媒介選擇上還是體現出較高的文化水準。
在媒介使用時長的調查結果中,4.5%的學生小于一小時,38.3%的學生介于一至三小時,28.4%的學生介于三至五小時,28.8%大于五小時。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中,各類媒體已經走入了大學生的生活中,與大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在這一部分上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占了大學生日常的很大一部分。
大學生能否快速通過各類媒介獲取自身所需的信息呢?通過調查我們發現14.2%的學生總能快速搜索獲取到所需信息,有60.1%的學生經常如此,24.9%的學生有時如此,只有0.8%的學生難以搜索獲取到有用信息。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大學生大學生對媒介的使用能力較強,對信息的敏感程度較強。日常生活中,學生們可以熟練使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搜索獲取各種所需信息,這與新媒體快速發展以及互聯網的大眾教育密不可分。
可以把媒介的參與意識簡單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通過制造和傳播信息,影響他人;二是能夠充分表達觀點和看法,但對他人影響不大;第三,是幾乎完全受媒介的影響而被動參與。
為了研究大學生的媒介參與意識,特從“如何解決日常問題”這一調查入手,側面反映大學生媒介參與程度。調查中,當遇到專業學習難題,專業資料(70%)是求助的首要渠道,當遇到生活難題時,人際關系(69.8%)是首選渠道,網絡渠道居于其次(56%)。可見,網絡傳媒在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已經占據了不可忽視的地位,作用不斷的提升。
同時,分析結果顯示,只有部分在校參與過相關活動(比如新聞部,記者站,廣播站)的學生,才算真正的參與過媒體運營,有過影響他人的嘗試。
能否正確看待現實世界與媒介情形之間的關系,能否正確處理媒介信息,是否有勇于質疑權威的批判習慣,關系到在校大學生今后能否更好地走向社會、實現自身的理想價值。
其中,媒介辨別能力是大學生媒介素養的重要體現之一,區分媒介形式、辨別媒介類別和識別信息真偽,都是擺在大學生面前的難題。只有擁有良好媒介辨別能力的大學生,才能通過考驗。
當個人觀點與傳媒觀點相左時,17.9%的學生選擇堅持己見,7.6%的人選擇相信媒體,74.5%的人則表示出搖擺不定的態度。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在情理之中,大眾傳媒占據著社會輿論的制高點,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紛繁多樣,種種因素疊加導致等原因造成了這一結果。
大學生在培養成合格的媒介素養前,如果缺少一種起到保護作用的外部力量,就會對他們的身心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使用媒介動機的調查中,娛樂休閑,社交溝通,了解時事,此三類活動占據前三。總體來看,娛樂休閑和社交的占比非常大。這說明大學生使用媒介時重視娛樂消遣,忽視主動攝取知識營養,這是當前的主要問題。反映出大學生對媒體的理性認識還存在一些偏差,接觸媒介時思想上尚有一些模糊認識。
在大學生對媒介素養概念了解程度的調查中,當我們增加學生專業這一變量進行交叉分析后,可以發現,除了新聞專業的學生通過課堂學習知識以外,多數學生并沒有渠道去接觸并了解媒介的運作機制,這反映出媒介素養養成的非課堂手段匱乏,相關的配套工作并不完善。這直接影響了部分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的養成和提升。
無論是對新聞專業的學生還是對非新聞專業的學生,良好的媒介素養都是未來走入社會的一項基本要求。社會應該借助科學的媒介理論指導以及系統的媒介訓練來提高媒介素養教育水平。
目前多數網絡媒體都大肆宣傳敏感負面新聞或者打擦邊球來博得大眾的眼球,您如何看待該現象?根據調查,67.7%的大學生都能夠認識到報道內容對大眾傳媒的存在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但只有7.4%的人正確選擇了其中的深層原因,可見,大學生對于大眾傳媒的盈利方式和利潤配置渠道都不甚了解。
如何看待信息真實性?調查中,67.3%大學生認為真實性是信息最重要的因素,30.4%的人表示比較重要,2.6%表示無所謂。可見,大學生還未充分認識到信息真實的重要性。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對相關法律法規不甚了解,比如知識產權法,著作權保護法等。同時,有些人的自律意識較弱。不自覺地充當了盜版信息的使用者和傳播者,甚至存在其他嚴重的失范行為。
對于暴力色情網站,45.3%的學生表示會敬而遠之,26.8%的學生表示不排斥,17.1%認為無關緊要,僅有10.9%的學生會選擇積極舉報。由此可見,部分大學生還沒有足夠的自制力。這說明在缺乏道德約束和法律監管額的網絡中,大學生的價值觀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需要及時地進行教育和引導。
針對大學生目前媒介素養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由于我國在網絡方面的相關法律還不健全,存在著許多打法律擦邊球的情況,這就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害人害己。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網絡監督管理制度,有針對性的制約大學生的不良網絡行為,為大學生營造健康良好,積極向上的網絡氛圍。
從宏觀上講,校園的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學校需要把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培養納入大學整體體系建設之中。從微觀上講,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應該與學校及社會充分聯系,充分融合,打造屬于大學生自身的語言行為網絡。
其次,高校需要重點關注網絡文化的誠信教育和引領作用。比如,在歐美的一些國家里,大學會開設有關網路或者媒體的課程供學生修讀,使他們有足夠的能力正確處理信息,在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同時,防止做出有害他人的事情。為了做到這一點,相關的師資力量建設需要提速。我國教育部門應該盡快開展有關于新媒體課題的研究,組織相關的知識技能培訓,在課題研究的實踐中和培訓的理論學習中,提升教師的職業水平,為廣大高校輸送亟需的教師資源。
最后,充分發揮高校團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等機構的作用。通過開設媒介素養校園網站積極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做好網上輿情分析工作,引導網上評論導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網風。
在現代社會,大學生需要認識到,媒介本身傳播的世界是經過一番改造和設計的世界,它可以被重新定義和解釋。而在這個世界里恰恰需要受眾親自判定的真實程度和客觀程度卻被理所當然的當作事實傳播與大眾之間。媒介信息在今天可以做到無孔不入,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人們自覺、不自覺地接受著媒介對世界的選擇和解釋。而看清媒介,看清世界的程度便取決于一個人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媒介素養的高低程度。
大學生只有自己意識到對自身進行媒介教育的重要性,才會積極參加相關課程的學習和實踐,了解不同媒介的特點,積累媒介素養知識,提高媒介道德。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不斷通過自律引導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訓練,提高自身的信息選擇能力。
[1]王雅靈.我國公民媒介索養教育的現實愈義及體系構建田[D].杭州:浙江大學,2008.
[2]邢楊.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D].錦州:遼寧工業大學,2016.
[3]張慶賀.淺析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J].新聞世界,2014(07):350~351.
[4]邵瑞.中國媒介教育[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5]張曉艷.網絡時代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實證研究[J].未來與發展,2014(03):46~50.
[6]居延安.信息、溝通、傳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李陶(1989-),女,河南鄭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劉睿程(1996-),男,山東日照人,本科,研究方向:國際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