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 哲 程妞妞
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現狀及成因分析
——以遼寧省高校學生為例
禹 哲 程妞妞
媒介素養(yǎng)是信息化時代大學生群體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課題組通過問卷調研及典型數據分析,認為大學生存在媒介信息甄別與運用能力不足、濫用媒介話語權等突出問題,而西方網絡文化的強勢滲透、高校媒介素養(yǎng)教育體系不完善、大學生現階段心理發(fā)展特點及自身批判性思維的缺乏則是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現狀的深層次誘因。
大學生 媒介素養(yǎng) 成因
伴隨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媒介化生存已然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流存在方式,厘清“媒介素養(yǎng)”的概念是深入探索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現狀的邏輯前提。社會學、傳播學、新聞學等從各個向度對“媒介素養(yǎng)”均有所定義,各有側重,但普遍認同媒介素養(yǎng)是指人們理解、評估、選擇、制作、生產媒介信息的能力。探討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現狀及成因,對于把握高校素質教育時代脈搏,生發(fā)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提升的有效路徑大有裨益。
課題組制定《關于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現狀的調查問卷》,針對遼寧省內具有代表性的8所高校展開調研,兼顧性別、年齡、專業(yè)等特點,印發(fā)問卷1500份,回收有效問卷1470份,回收率98%。受訪大學生中男841人,占比57.21%,女629人,占比42.79%;工科類589人,占比40.07%,理科類143人,占比9.73%,文科類576人,占比39.18%,藝術類162人,占比11.02%。
在調研問卷的設計上,采用封閉式問題與開放式問題相結合的方式,包括四部分,分別是受訪者的基本情況,大學生的媒介生活與能力素養(yǎng)現狀,對媒介素養(yǎng)的概念認知以及對提升媒介素養(yǎng)的認同路徑。在調研方式的選擇上,調查采取分層次隨機抽樣的方法,采取匿名填寫,集中回收的方式,確保不同層次與類別調查對象的代表性與科學性,受訪者回饋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
在調研大學生接觸并經常使用的媒介問題上,問卷設計“騰訊QQ”“微信”“微博”“淘寶”“支付寶”“美團”等六個選項,可多選,調研結果占比分別是22.92%、20.68%、13.21%、16.94%、18.25%、8.22%。統(tǒng)計表明,受訪者對于各類媒介均有使用,且以社交娛樂為主,通過媒介進行日常消費支付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現象。
問卷設計中有“通常您上網時是否有明確目的計劃”該項問題,對于此項問題,大學生所選取的百分比依次為:29.22%“有目的,但是常常在中途會去看別的內容”,32.80%“有明確的目的,但完成后會去看別的內容,23.80%“目的明確,完成后就下線不在看了”,14.18%“沒有目的,隨意瀏覽”。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網絡自控能力不足,網絡行為具有隨意性,缺乏計劃性,網絡有效利用率不高。
關于“有人認為媒介報道是現實的一面鏡子, 能夠真實反映現實”持贊同態(tài)度的占比14.04%,“基本同意”占比32.94%,“不同意”占比24.67%,“持懷疑態(tài)度”占比28.35%。相關數據顯示,大學生缺乏媒介信息接觸的獨立性和探究性,經常被動地接受信息,且不擅長用批判性思維主動解讀信息,甚至出現“網絡依賴癥”,離開網絡思維空白,對于網絡空間的低級、暴力、庸俗等負面信息的自覺抵制能力有待增強。
關于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缺失程度問題的探究中,30.78%學生認為“非常嚴重”,29.58%認為“比較嚴重”,26.59%認為“一般 ”,13.05%認為“不嚴重”。基于大學生群體對于“媒介素養(yǎng)”概念的認知情況及對于自身媒介素養(yǎng)水平的綜合判斷,如果學校開設媒介素養(yǎng)公選課,63.55%學生傾向于選擇通過課程修習提升自身素養(yǎng)。
詹姆斯.波特認為,“媒介素養(yǎng)的目的是讓個體有能力去控制媒介支配?!睂τ诖髮W生而言,媒介信息無處不在,媒介素養(yǎng)仍有待提升。
信息化時代,海量資訊近乎滋擾。問題不應該是媒介信息是真的嗎,而應該是信息中哪些要素反映了現實,哪些要素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現實。一方面,由于對媒介信息的甄別能力不足,使得大學生難以區(qū)分虛擬與現實。另一方面,大學生媒介使用能力整體水平不高,媒介制作能力尤為薄弱。此外,由于網絡自我約束能力不強,導致大學生的媒介行為占據了大部分的學習時間,甚至荒廢學業(yè)。
隨著互聯網平臺的興起,媒介傳播彈指一揮間。這一特點也激發(fā)了大學生的共鳴,他們以個人的名義發(fā)布身邊的信息,但缺乏對事件真實性的考察,這就使得散播信息出現片面化、情緒化傾向。新媒體的無限制開放等特性降低了話語權獲得的門檻,大學生很有可能成為網絡謠言的制造者或傳播者,甚至造成社會恐慌。
媒介信息對于大學生三觀的形成影響至深,如若正確加以利用,則有利于其價值整合及追求目標的達成。然而,由于部分媒體受到商業(yè)化利益的驅動,信息把關人責任感缺失,不惜制造新聞來獲取更高的利潤,媒介信息的低俗化擾亂了大學生的視聽,嚴重影響其研判能力。對于剛剛步入社會大學生而言,甚至產生了可以暫時擺脫現實生活中社會輿論、角色定位和人際關系等現實道德規(guī)范約束的幻想。
大學生群體對于現實世界的法律約束體悟深刻,但媒介世界的虛擬性卻突破了其底線意識。在道德層面,他們對自身行為的危害性欠缺考慮,無視他人的權利,忽視人性的善良,很容易對別人造成傷害。在法律規(guī)范層面,不遵守相關法律條文,隨意攻擊他人的電腦、網站,散播流言、制造惡性輿論。此類事件足以表明大學生對網絡安全管理、言論自由以及新聞出版等方面的認識度仍然處于較低水平。
通過對于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現狀的深入分析,筆者認為,其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西方網絡文化的強勢滲透。伴隨跨國界、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西方國家憑借互聯網技術優(yōu)勢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目的是使中國達到西化、分化甚至和平演變的態(tài)勢。特別是在大眾文化層面上,通過電影、電視、廣播等媒介在潛移默化中宣揚西方價值觀,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影響尤甚,容易導致理想、信仰發(fā)生偏移。
其次,媒介素養(yǎng)教育體系有待完善。比較于西方國家而言,我國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研究和開展相對滯后,尚未構建起科學、完整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體系,且缺乏統(tǒng)一的指導方案,具體工作的開展主要由各高校自主完成,影響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知識結構的進一步優(yōu)化,在網絡法律法規(guī)、網絡技術應用等方面出現短板。相關研究也只停留在文字表面,在實際操作解決中沒有形成切實可行的方案。
再次,大學生現階段心理發(fā)展特點。大學生處于向成年人的過渡時期,他們思想活躍、個性張揚、追求時尚,但是缺少生活的磨練,意志薄弱,自控力不強,易受情緒的影響而沖動行事。目前,大多數大學生所具有的媒介素養(yǎng)并非通過科學的媒介理論指導獲得,更多的是在日常接觸媒介的過程中靠個人感悟而自發(fā)培養(yǎng)起來的,此過程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非理性的網絡行為和網絡言論不僅給社會帶來危害,也深深困擾著大學生自身。
最后,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缺失。從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非批判性的思維模式占據主導地位,加之國內對于批判性思維的誤讀,注定了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艱巨性。目前,考試升學依然看重記憶能力,難以激發(fā)大學生的多維度認知。面對魚龍混雜的媒介信息,大學生是很好的接受者,但并非很好的批判者。
總之,以“培養(yǎng)人”為使命的高校媒介素養(yǎng)教育,不應只是局限于教育本身,還應造就一種可能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意義,以完善大學生的社會性。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方能引導大學生在網絡空間進行清醒地防范,批判性地選擇,從而更好地謀劃自己的未來。
[1]高萍.當代媒介素養(yǎng)十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美)詹姆斯.波特.媒介素養(yǎng)[M].李德剛,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遼寧科技大學)
本文系2016年度遼寧科技大學青年基金項目“基于批判性思維的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提升策略”(項目編號:2016QN21)的階段性成果。
禹哲(1981-),女,滿族,遼寧錦州人,法學碩士,遼寧科技大學團委副書記,講師,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程妞妞(1994-),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