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佳 吳世杰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誠信教育有效途徑
郭 佳1吳世杰2
誠信,內誠于心,外信于人,千百年來一直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欣慰規范和道德修養。各大高校也很重視誠信教育。但是在當今社會新媒體環境下,原始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于當代大學生,如何引導學生的興趣,利用手機、電腦等載體來改變誠信教育的途徑,從根源上解決充斥在高校里的考試作弊、生源地貸款拖欠等誠信問題迫在眉睫。
新媒體環境 誠信 變革
誠信的基本含義是誠實無欺,講求信用,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處理個人與整個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基礎道德規范,是人生的第二張身份證。目前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群體誠信缺失問題涉及重點內容除傳統的在人際交往誠信缺失、學業與學術上誠信缺失、經濟信用缺失、就業誠信等方面外,網絡行為上誠信缺失日益突出。而對于大學生群體誠信問題,以人才培養為主體的高校必須肩負起立德樹人的歷史使命。在尋求新的有效渠道的過程當中,“新媒體”出現在我們面前。而高校大學生已經是新媒體重要使用群體。如果運用得當,利用新媒體這樣的載體做好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絕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媒體環境中,信息傳播是無國界的,沒有誰能控制每條信息都是科學、正確的。經濟飛速發展情況下,不可避免的是一些被扭曲了的價值觀、不道德、不良因素的信息的傳播無法給大學生誠信價值觀培養一個干凈的外部環境。輕松成功、不勞而獲、欺騙、腐化滋生、忽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重要性。
大學生所處的年齡層次并不高,大多數學生并沒有生活經驗,缺乏社會閱歷,,容易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影響,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社會的復雜性通過多媒體信息的傳播進一步挑戰大學生脆弱的誠信自制力,在抵制誠信問題的誘惑時,缺乏強硬態度。
新媒體環境下,各種信息手段、各種信息軟件充斥著學生的手機,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生活,學校的監管系統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學校師資力量不全,教育不足,片面追求專業建設、招生率、就業率、畢業率,忽視了素質教育全面培養,造成了誠信意識薄弱。
在人的一生中,家長都站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家庭教育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也很重要。特別是潛移默化以身作則的影響,但是經濟時代的環境中,功利環境影響下不少家長并不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而只是重視智力培養,忽視了對誠信意識培養,還有些家長把急功近利思想帶給了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不可避免的會缺少誠信意識。
新媒體手段應該為學生的誠信教育提供一個平臺。充分改進傳統思維模式和工作方式。我們應該主動學習新媒體信息技術,在大學校園課堂上,用多種教學多媒體手段進行傳輸和引導,把誠信教育理念和模式灌輸到學生的思想和行動中,使得誠信教育能夠更好地貼近大學生們的日常生活,以貸款為例,比如說,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教會貧困大學生可以在手機上下載生源地帶款所屬銀行的官網,引導學生去了解貸款及還款信息,其實更多的是了解何為個人信用制度、發生不良信用時所受處罰與訴訟情況,處罰及影響。在以前的傳統教育中,教師只是為了本職工作參與到催繳生源地貸款事宜,治標不治本,新媒體手段的應用,讓學生和銀行做到“無縫對接”,專業的事情交給“專家”,事半功倍。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誠信與愛國、敬業、友善一起作為道德品質方面的內容,充分顯示出傳統道德在新時期社會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影響力的作用。教師可以充分應用新媒體手段如:開通微信、微博乃至推出公眾號進行線上交流、欄目建設、活動開展或組織學生利用好自媒體平臺策劃欄目拍攝視頻乃至進駐直播平臺開直播間主播專題欄目結合傳統模式通過“兩課課堂”和黨團校課堂雙重教育突出講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識,能夠指引大學生對主導價值做出正確評判,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核心價值觀為指引,達到凈化社會外部環境,小到構建與時俱進的誠信教育體系,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誠信道德、誠信觀念、完善學生誠信觀培養。
現在的大學生平時的作業直接“復制”“粘貼”“狂抄”完全不過自己的大腦,只是知識的搬用工。存在這種現象一方面是學生態度問題,但也存在教學手段、方式、內容枯燥等方面的問題。信息化時代的校園,專業知識的教授更應該注重平時教學中的知識積累,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各式各樣的“翻轉課堂”才能吸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學會創新,而不是整理、校點、收藏、注視,而應該去建立一定的平臺,讓學生利用實踐機會去實地考察,大膽探索,學會自我判斷真知,追求學習的興趣,比強制學習更容易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
新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搶占虛擬世界的思想陣地。受新媒體的影響,高校辦學更開放,大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內容更多樣,形式更靈活,渠道更廣泛了,高??梢猿浞职l揮宣傳欄和校園網的作用,利用廣播、電視、網絡、校報、宣傳櫥窗、輔導員博客等宣傳手段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定期開展誠信圖片展和先進個人事跡材料宣傳,讓學生耳濡目染,強化學生的誠信意識。
搞好網上輿論引導隊伍建設。我們應當充分認識互聯網的利與弊,通過扎實努力的工作,加強正面引導,對有害信息要依法處理;對錯誤言論要積極主動地開展輿論引導,學會用網民的語言進行耐心細致的引導工作,并有意識地在大學生中培養網上意見領袖,發揮他們在引導學生輿論的方面的作用,爭取掌握網上話語的主動權。同時,結合國家有關網絡管理規章,建立健全校內網絡管理制度,加強大學生的網絡誠信意識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針對大學生追求個性化發展的特點,因材施教,關心每一個學生,充分尊重、信任他們,及時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新媒體時代的誠信教育工作者要學會用現代傳媒解決問題:可以以網友和博客的身份與學生平等交流,開展正面引導和全方位溝通,解決他們的思想難題;可以把意見箱掛在網上,通過網絡及時了解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并及時分析、處理、解決問題;也可以設置留言簿、問卷調查表,獲得快捷的數據,了解真實的信息,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切實解決學生的思想誠信上的問題和實際問題。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的誠信教育應該與時俱進,只有發揮新媒體的正箱型作用為大學生誠信教育服務,將傳統教育的精髓與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及優勢功能融合才能為大學生誠信教育開辟一條與網俱進之路,提高誠信教育實效性,為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服務,為切實培養出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作貢獻。
[1]廖瑞斌.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與課程考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0(10):50~53.
[2]王羽,王立榮.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誠信價值觀培育探究[J].學理論,2016(7):22~23.
[3]李鳳蓮.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環境因素論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3).
[4]張艷玲,樊世明,汪振明.關于構建大學生誠信教育機制的探討[J].新西部(教育探索),2008(20).
1.武漢職業技術學院;2.武昌首義學院)
本文系省十二五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5GB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