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娟
“中國夢”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契合點淺析
孫振娟
“中國夢”是中國全社會創建民族富強之夢的共識的最新支點和生動的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目標,體現了大高校大學生作為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將中國夢與大學生群體理想信念教育結合至關重要。本文就“中國夢”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契合點進行探索。以求為課題在”中國夢”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路徑探索尋求理論支撐。
中國夢 大學生 理想信念 契合點
“中國夢”一詞的提出應追溯到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總書記對于“中國夢”的定義為:我們將復興中華民族稱為“中國夢”,其內涵為實現人民幸福、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同時也是共產黨人對民族復興崇高理想信念生活和藝術的表達。 它包括兩層含義:
國家層面中國夢體現在經濟、政治、科技等指標上:從經濟層面來看,應對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促使其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從政治層面來看,應對民主范圍及途徑不斷拓展,對民主形式與內容加以風險,使法律權威性得以體現;從科技層面來看,應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科技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簡言之就是,構建一個創新的、文明的、和諧的、偉大的中國,實現一個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個人層面的“中國夢”,就是要體現在普通百姓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每個人都具備追求理想的權利,給予每個人實現夢想的機會真正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對我國民生加以關注,使人民享受到社會發展帶來的好處。不論是國家層面上或是個人層面上的“中國夢”,均因互相促進,在相互作用下實現“中國夢”。
當前中國在世界發展的進程中取得的業績我們有目共睹;特備是“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下對世界的經濟的帶動,讓人們看到中國的力量。但是無可否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未發生變化,隨著各種改革制度的推行,制約我國發展的各種矛盾日漸凸顯,呈現出一些問題。關于“中國夢”是根據我國國情提出,據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架空更不能脫離國情。在教學工作中應與我國國情與歷史緊密結合在一起,時刻注意社會的變化,對大學生合理引導,將個人的理想信念與祖國的復興大業捆綁。
對于政黨治國而言,理想信念是不可缺失,這不僅是促進我國奮勇向前的號角,也是促進我國偉大復興的根本。黨的十八大報告則認為,抓好思想理論是關鍵,對黨員加以引導,提高黨員自身覺悟,提高其素質水平,讓黨員心甘情愿為實現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大學生作為時代建設的主力軍,應承擔起建設現代社會的重擔,借鑒前輩的經驗,發揮自身努力走在時代前沿,方不負滿腔的熱血。當前,我國仍處于社會思潮、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化的社會轉型期,需要借力“中國夢”的豐富內涵,高揚理想信念的旗幟,執著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引導教育大學生投身到祖國復興的大業中。
“中國夢”是通過歷史無數前輩的富國強民的社會實踐,經驗概括,提煉升華而得出的,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藍圖的生動鮮活的表達。是以系統的理論創新和思維創新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發展,為探索科學社會主義提供的理論依據。
網絡時代西方文化思潮滲透變得無孔不入,主張“中國威脅論”的國家覬覦顛覆我們的改革開放的成果,加上顏色革命頻發,恰逢我國改革開放處在轉型時期、矛盾危機逐漸突出,對我國大學生文化形態認識造成了嚴重打擊。許多學生出現不同程序的信仰危機,理想信念逐漸缺失,民族意識相對薄弱,愛國意識不足,自“中國夢”提出后,大學生應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信仰為思想,將其付諸現實,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祖國建設的熱情,學校部門應通過有效手段來幫助學生樹立政治信仰,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以身為中國人感到驕傲自豪,使其以昂揚的斗志和激情投身到民族復興的偉大建設中。
我們的教育應該使大學生成為國家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要踐行者和先鋒人物。從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與實現的角度看,將中國夢的實現與大學生個人的理想信念的追求統一,也是堅定大學生的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最好對接。可以提升學生的個人的理想信念的自信和追求最佳效果的勇氣。可以讓大學生的個人理想信念的實現與追求在家國利益面前無限放大。
[1]習近平.繼往開來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N].人民日報,2012-11-29.
[2]習近平.勇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N].人民日報,2013-05-05.
[3]王建利,華玉武.“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與路徑探析[J].理論探討,2013,7(224):38.
[4]林偉毅.以中國夢推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32).
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重大課題關于“落實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學生核心素養研究”分項課題高職院校中國夢與高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課題編號:GJ2017006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