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兵
小學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現狀及改進對策
田曉兵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不斷進步,德育教育成為當前關注的焦點,但是,目前階段小學德育工作呈現形式化問題。本文作者通過分析小學德育工作形式化產生的原因,提出改進的措施。
小學德育 形式化 現狀與對策
當前,小學德育教育出現形式化現象,存在德育教育定位不準確,德育教育思想觀念陳舊,價值觀不端正,德育教育不協調等現象。德育教育在教學實踐中沒有有效的落實,沒有將德育教育與智育、體育、美育、勞動等幾項重要教育結合起來,使得德育教育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實踐教學體驗,不僅教育效果差,還使小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陳舊的德育教育觀念過分強調道德規范知識,不注重對學生品格、價值觀和德行的培養,這種被動的知識性的思想規范灌輸,無法將道德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行為中,使學生形成表里不一的行為方式和思想習慣,不能體現德育教育的目的。此外,家庭和學校沒有形成協調統一的德育教育方式和思想,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分離使德育教育存在矛盾[1]。
學校是導致小學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化的重要原因,由于大多數學校忽視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更多的考慮學校的升學率、排名等,忽視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種教育態度使得德育教育成為表面教學。德育教材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隨著時代的進步,小學生的思想也不斷的進步,而德育教材不能轉變傳統思想,使得德育理論脫離實際生活,沒有幫助小學生正確的引導思想,約束行為習慣。教材老舊,舉例沒有跟進時代的發展,不切合實際生活,導致小學生不能完全理解吸收,沒有參與感[2]。
教師對德育教育態度不端正,影響德育教育的開展。多數教師注重學生成績,忽視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占用德育教育課堂安排其他教學內容。而且大多數學校將教師教學業績與班級成績掛鉤,這就導致德育教育更加受到忽視。教師自身道德素質也是影響德育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不能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不能用品格行為、價值觀、處事原則等去引導學生,制約德育教育內容的開展。德育教育方式和方法很重要,單純的灌輸使學生失去主動性,失去主導性,很難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學生自身問題也影響德育教育發揮作用,受家庭影響和學校影響,學生會認為道德素質與成績沒有關系,不注重自我反思和自我檢查,主觀上忽視德育思想教育,不重視德育活動,不能在德育思想下約束自身行為,自我感覺良好,自身素質堪憂。
社會因素限制德育教育發展的原因很多,例如家庭方面。家長忽視德育教育,對子女過分溺愛,沒有起到啟蒙教育的作用。家長重視學生學習成績,家庭德育功能弱化,影響學生心理和思想的正常發展。社會壓力方面,隨著就業壓力、生活壓力的不斷加大,知識是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因此,出現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致使德育教育工作形式化、表面化,德育活動成為象征性的活動。社會上不端正的價值觀致使德育教育受到影響,拜金主義、道德無用論等影響著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首先,正視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宣傳正確的德育觀念,只有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小學德育教育現狀,實現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其次,德育教育目的應切合實際,將小學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和課堂設置與實際生活結合,避免內容過于空洞。最后,德育教育內容實際化、明確化,增加教育內容的真實性、可信性。
首先,完善德育課程,重視德育教學在小學課程的作用。經研究表明,道德品格的形成與發展在小學階段是非常重要的,隨著孩子成熟發育,環境因素和后天教育對孩子的情緒、情感、情商以及思想等方面影響較大,隨著孩子對社會認知能力的提高,基礎道德教育能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所以,完善小學道德課程教學,對孩子的未來的生存發展至關重要。其次,德育課程設置要關注孩子生存和發展,培養孩子的道德價值觀、道德智慧。
整合意識是指學校教育、教師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學生的德育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社會、家庭的共同的責任。首先,家庭教育是孩子德育教育的基礎,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家長要明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樹立孩子正確的道德觀。其次,學校教育,除了教材、課程的教育外,教師也應重視德育教育,加強自身道德素質和品格修養,以身作則。最后,社會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本保證,社會風氣、主流媒體等都是影響學生道德意識的因素,因此,社會也需要擺正道德風氣,宣傳良好道德風范,樹立道德榜樣,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人才素質的不斷提高,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教育環節,小學德育教育工作形式化會嚴重影響學生的思想認識、道德品格,所以,加強小學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1]凌遠宏.生活德育在學校[J].道德教育研究,2015(3):49~50.
[2]涂順琴.如何讓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5(1):36.
五常市五常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