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梅華
校園專區
淺析新形勢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新路徑
遲梅華
在國家創新創業的戰略大背景下,國家鼓勵大學生積極進行創新創業,切實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這不僅能推動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而且能夠有效緩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然而就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情況分析,還面臨諸多現實問題亟待解決,因此新形勢下探究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新路徑是擺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
大學生 創新創業 新路徑
面對日益嚴峻的國際競爭局勢,創新已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志,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李克強總理曾說:“人的創造力是發展的最大本錢,中國有9億多勞動力,每年有700多萬高校畢業生,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創新創業之中,催生了新供給、釋放了新需求,成為穩增長的重要力量。”因此,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潛力無限,國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寄予厚望。然而,縱觀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發展較慢,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很多現實難題。因此,新形勢下各高校探索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新路徑迫在眉睫,必須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創新創業政策難落實,作用發揮不佳
面對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為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了很多鼓勵和扶持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相關政策,以期望通過創新創業帶動大學生就業,也確實幫助了一批有志學子走上了創業之路。但是,縱觀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大環境,受到地域、環境、傳統擇業觀念與家庭觀念等因素的制約,這些創新創業政策一時還難以從宏觀層面落實到實踐當中,創新創業政策的作用難以顯現。
(二)創新創業環境未完善,機會把握不住
從國家層面看,黨和國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扶持力度很大,期望值很高。但反觀創新創業的全過程,這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而國家的政策更偏重與創新創業初期的扶持,對創新創業的后續服務與支持明顯動力不足。這使得很大一部分學生對創新創業有所顧慮,瞻前顧后,猶豫不決,最終只有創業的想法,而缺失創業的行動力,最后導致錯失創業良機。
(三)創新創業體系不健全,創業氛圍缺失
我國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起步晚,時間短,師資不足,硬件設施配備不全,缺乏專業系統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對創新創業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清,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導致高校創新創業氛圍不濃,缺少榜樣力量。
(四)家庭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支持度低,缺乏物質保障
大學生本身是沒有經濟來源的群體,他們的創新創業的物質保障主要來源于家庭,但受傳統擇業觀念的影響,家長更期望學生能找到一個穩定的工作而不想冒創業的風險。因此,大學生創新創業得不到家長的理解與支持,這就造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家庭的物質支持就直接導致了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難以開展。
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且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綜合分析這些制約因素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國家層面、社會層面、教育層面、家庭層面、個人層面。
(一)國家層面
首先,從宏觀政策層面分析,國家和地方政府應不斷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優惠政策,用強有力的政策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其次,在政策貫徹落實方面,應全方位、多領域、多渠道加強政策落實工作與后續保障工作,尤其在資金、稅收、人才引進、軟環境等方面做好相關政策扶持與保障工作,力爭做到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扶持全覆蓋。
(二)社會層面
要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氛圍,鼓勵學生勇于創新創業。首先,社會應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構建良好的實踐平臺,在實踐中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戰能力,進而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成功率。其次,在社會輿論方面,新聞媒體要加大輿論宣傳與導向,積極宣傳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成功典型,讓全社會認識到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精神動力。最后,在雙創的社會背景下,高校要緊隨互聯網+的發展步伐,大力發揮網絡資源優勢,建立和完善創新創業的信息共享平臺。
(三)教育層面
首先,高校應積極轉變傳統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完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并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實踐教學體系。其次,高校要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創新創業氛圍,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興趣,帶動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高校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與學生成長規律,尊重學生的選擇,可以通過開展學生職場爭霸賽、大學生三創賽和職場精英賽等系列活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最后,高校應該多領域建立各種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新創業園等,加強與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聯系,走校企合作之路,努力為大學生提供實踐平臺。
(四)家庭層面
首先,大學生家長應積極轉變傳統思想觀念,了解當前的社會大背景、國家政策與就業形勢,積極認可學生創新創業的想法,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行為,在精神上為學生提供鼓勵,在行動上為他們提供扶持。其次,在家庭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提供一定的物質支持,當然這種支持可以是多種形式的,包括資金、廠房、設備和技術等。
(五)個人層面
作為大學生個人,創新創業需要多方面條件的支撐,要想提高自我創新創業的成功率,就必須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包括創新創業知識能力、創新創業意識和精神等。首先,在知識能力方面,大學生要在知識學習和的經驗積累基礎上,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和科學加工和消化,從而激發自己產生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其次,在創新創業意識精神方面,大學生要通過實踐活動鍛煉自己,全面提升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以提高自己的創業品質。
(一)這是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分析新形勢下勞動力市場的供給情況,勞動力明顯過剩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尤其是隨著高校辦學規模和招生數量的逐年擴大,大中專畢業生數量連創歷史新高,據統計2017年高校畢業生數量再創歷史新高,預計將達到795萬人,大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壓力。 因此,學生自主創新創業就成為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以創業帶動就業,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有效緩解就業壓力。
(二)這是滿足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高等教育歸根結底是為社會發展服務的,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服務的。因此,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個體和開創精神的群體,積極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以創新促發展,以創業助力市場經濟的深化與改革,這是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綜合國力的必然要求。
(三)這是高校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條件之一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競爭也日趨激烈。在未來的高校競爭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人才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因此高校必須扎根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準確定位,必須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有自己的辦學亮點。因此,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大力發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不斷提升高校的競爭力。
高校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儲備軍,是人才的中堅力量。“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因此,在當前國家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背景下,社會更多關注的是在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行為,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也直接關系到我國自主創新戰略能否順利實施。綜上所述,如何在新形勢下拓寬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新路徑,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情,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開展,切實做好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引領工作,有效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成為擺在全社會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必須引起各高校乃至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1]唐根麗,王艷波.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路徑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2]錢益民.轉理念 重協同 全面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J].教育與職業,2014(28).
(作者單位:大連財經學院)
遲梅華(1983-),女,遼寧大連人,碩士研究生,大連財經學院輔導員,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