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釗 代 亮
當前大學生入黨動機探析
劉 釗 代 亮
隨著時代變遷,當前90后大學生的入黨動機在逐漸發生變化,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特點。作為黨建工作的重點,對大學生入黨動機的指導關系到黨的建設和發展,關系到大學生黨員隊伍的純潔和信仰,這是當前高校黨務工作者亟須解決的問題。
大學生 入黨動機
現如今,大學校園已經全是90后的身影,他們生活的環境跟70、80后大學生有很大的不同。在這種環境下,當前爭取入黨的大學生的入黨動機也呈現出不同于以往大學生的特點。
在黨建方面,入黨動機就是指一個人要求入黨的內在原因、目的和精神力量,入黨動機一直以來都是黨建工作的重要課題,也是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之一。本文兩位作者都是大學教師,擔任過輔導員和學生黨支部書記職務,對大學生入黨動機方面有比較深的認識。本文筆者將從90后大學生入黨動機的現狀入手,結合本校黨支部的情況,對當前大學生入黨動機的特征、原因和解決方案進行探討。
大學一直是黨建工作的重要陣地,為黨培養和輸送大批高素質的黨員。根據《中國教育報》統計,截止2015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人數為8875.8萬名,其中學生黨員203.4萬名。2015年發展的196.5萬名黨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77.7萬名,占39.6%。
可見,當前高校仍然是黨員發展的主要陣地之一,尤其是高素質群體黨員的主要來源。從入黨動機的類型劃分,大概可以分為理想型、感恩型、功利型和從眾型。從這四種類型出發,我們可以探究當前高校大學生入黨動機的基本特征。
(一)理想型和感恩型的入黨動機比例不高
理想型的入黨動機表現為對黨的歷史和宗旨有充分了解,對理想信念強調的多,通常信仰很堅定。感恩型的入黨動機指的是本人或者家庭深受黨的關懷,耳濡目染了黨的偉大而要求入黨的,這種情況在革命年代非常普遍,比如黃繼光、焦裕祿、雷鋒等英雄人物都有這方面的入黨動機。
不過在當前,這兩種類型的比例并不高,表現為大學生對黨的了解程度不夠高。以麗水學院人文學院2010年針對295人的抽樣調查為例,在問題“你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嗎”中,13.9%(41人)選擇非常了解,65.8%(194人)選擇一般了解,20.3%(60人)選擇不了解。另一份煙臺大學在近2400名學生中所作的調查顯示,86.98%的學生認為“大學生很需要思想道德理論教育”,認為不需要的僅占5.32%。而筆者對所在的管理學院學生黨支部兩年的黨章考試數據分析中,兩百多名黨章學習小組學生的黨章平均成績每一次都超不過65分,最低的一次僅56.76分。從抽樣調查中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入黨群體對黨的歷史和基本理論了解普遍不足,理想型和感恩型的入黨動機比例不高。
(二)從眾型的入黨動機比例提升
在擔任學生黨支部書記的幾年中,筆者明顯感覺到當前大學生對入黨動機的不明確,很多人不是出于自己的主動意愿入黨的,而是受他人的影響才入黨,這就是從眾型的入黨動機。
這類型學生普遍存在對黨的宗旨和歷史認識不足的問題,他們入黨經常是父母要求入黨,或者在周圍同學、舍友入黨的影響下入黨的。這種入黨動機存在盲從性,所以部分學生難以堅持到底。比如,山東大學對本校各學院的黨員和非黨員進行的入黨動機的556份問卷調查中,就有20%的學生表示是因為周圍同學都申請自己才申請入黨。筆者所在的學院學生黨支部中,對2016年104名轉預備的學生談話中發現,因為父母或同學的影響而入黨的學生達到了29名,占27.9%,而這種類型的比例在2015年只有20.3%。可見在已經入黨的學生比例中,從眾型的入黨動機出現上升的趨勢。
(三)功利型的入黨動機漸趨普遍
功利型的入黨動機表現在入黨有強烈的個人目的,不少學生是為了能考上公務員,甚至當官提供“便利”,把入黨作為其中一個先決條件。這種入黨動機帶有個人私利的色彩,與我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背道而馳,需要及時加以矯正。
不過在當前,功利型入黨動機的學生卻不在少數,比如前面麗水學院進行的295人的抽樣調查中,有52.9%(156人)認為是為了以后有利于找工作和升遷。筆者在2016年曾對自己高校的黨章學習小組325名成員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入黨動機方面選擇“希望將來找個好工作”也達到43.7%。可見,當前大學生入黨動機方面的功利型趨勢比較明顯,甚至有普遍化的趨勢。
造成當前大學生入黨動機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領域,也有文化領域,既有社會層面,也有學校層面。筆者經過認真研究,認為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當前多元文化造成的思想影響
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各種信息、文化、觀點傳播迅速,包括西方國家的很多文化思潮也在國內廣泛傳播。因此,在多元文化廣泛傳播的形勢下,大學生思想也開始多元化,其中,部分西方文化跟黨的宗旨背道而馳,對大學生的入黨動機造成影響。
比如,華東師范大學碩士雷雙雙在其碩士論文中對980名上海大學生進行對馬克思主義的看法的調查,21.4%的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只是諸多學說的一種,相信與否取決于自己”,還有9.0%的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不值得相信”。可見在高校中對馬克思主義不了解、不理解的比例并不低,這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
(二)少數貪官的違法亂紀破壞了黨員的形象
我黨自成立以來,對黨風廉政建設歷來常抓不懈,在總體上保證了黨員干部的清正廉潔。不過,近年來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不僅帶來了經濟上的繁榮,也讓某些黨員干部滋生了拜金主義的價值觀,走上貪污腐化的不歸路。
近年來,在中央“打虎拍蠅”的嚴厲打擊下,大批貪官被繩之于法。但是,少數貪官的違法亂紀還是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黨員在群眾眼中的形象,容易對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這也是大學生入黨動機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大學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覺悟包括入黨動機都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當前高校的政治課普遍存在教學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學生接受程度低等問題。比如,筆者在2016年對管理學院學生黨支部325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中顯示,對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表示“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分別只占23%(76人)和38.8%(126人),可見即使在入黨的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滿意度也不夠高。
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黨的基本理論和政策的了解程度,也造成了學生在世界觀和價值觀上缺乏必要的引導,這必然影響大學生的入黨動機。
身為學生黨支部書記和政治輔導員,筆者深切地感受到高校在引導大學生端正入黨動機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兩條具體的措施。
(1)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礎,要用多種方式“激活”思政課。高校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是要通過思政課,因此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是端正入黨動機的基礎。筆者提議要改變思政課單一的教學模式,做到兩個三結合:一是課件、課本、視頻三結合,改變中學“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通過課件和部分視頻教學達到豐富課本內容的目的;二是教師教學、學生課題討論和課外實踐活動三結合,課題討論是給學生一個課題分組進行調研,然后在課堂講解,筆者在自己的課程中實施過課題分組討論,效果很好;課外實踐活動則是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進行戶外集體活動,特別是開展革命歷史圣地和紀念館的參觀學習活動,有助于提升對黨的歷史和宗旨的認識。
(2)黨建工作要加強入黨動機的教育,黨章學習小組人數不宜過多。在過去的大學黨建工作中,筆者發現有貪多求大,片面鼓勵學生入黨的趨勢,而缺乏理論教育,特別是入黨動機的教育,這會導致學生入黨的從眾性甚至盲目性,入黨就像“一陣風”,來得快退的也快,經常一個學期后黨章學習小組的人數就減少了兩三成。同時,入黨人數過多過濫也造成了管理難度的增大。正確做法是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在確保入黨動機引導的前提下,保證黨員的純潔性和正確性。
關于入黨動機在黨建工作中的重要性,習近平同志早在2012年3月擔任中央黨校校長時就深刻指出:發展新黨員,必須認真分析入黨動機,嚴格掌握標準和程序,確保質量,切忌“帶病入黨”。在對當前大學生入黨動機進行探討后,筆者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只有大學生端正了入黨動機,擁有了真誠的信仰和扎實的理論基礎,黨員隊伍建設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1]李薇,章志圖.大學生入黨動機功利化的現狀及對策[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2(1):138~141.
[2]雷雙雙.“90后”大學生入黨動機研究——基于上海市部分高校的實證調查[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3]王強.大學生入黨動機調查與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3):49~51.
[4]侯燕,費擁軍.大學生入黨動機現狀及嬗變應對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4):29~30.
[5]羅建軍.大學生入黨動機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6]黃建華.大學生入黨動機與政治信仰教育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1.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東莞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