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連棟 王 丹
民辦高校德育教育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魏連棟 王 丹
民辦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普通高校一樣承擔為社會培養優秀建設者和合格人才的重任,德育教育工作也需常抓不懈,本文著重分析民辦高校德育教育實施過程中面臨的主客觀原因,以期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德育教育更有針對性。
民辦高校 德育教育 問題 原因分析
當前,民辦高校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仍存在許多問題,例如與學生實際德育需求脫節,導致德育教育內容抽象化、空泛化和教條化。往往只重視黨的政治理念的灌輸,只要受教育者被動地接受了黨的理念就行,這種教師的課堂知識灌輸對學生德育教育的效果并不好。
民辦高校德育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高校德育教育與社會環境大環境緊密聯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這個過程中也積累一些社會問題,包括社會階層固化、利益訴求多樣,及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造成人們的思想多元化,在道德領域原有的道德規范體系趨于失范,個人主義、現實主義、功利主義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選擇。大學生思想活躍,更加關注社會發展,這個時代的一些問題給他們帶來許多困惑,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適時引導。
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道德領域帶來的負面影響。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運行方式,其內在的逐利性客觀存在,因而對我們的道德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市場經濟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了我國的經濟建設,同時也推動了我國道德建設的發展。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利益驅動機制又容易刺激人們對私利的追求,甚至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它的極端功利性容易助長個人主義傾向。容易使人們產生個人主義觀念和金錢萬能觀念,喪失對提高自身道德水準的追求,這是高校德育教育不得不面對的社會現實。
第二,互聯網時代帶來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新時代,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拓寬了信息的傳播渠道,互聯網具有開放性、廣泛性、即時性、匿名性等特點。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造福人類社會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網絡中存在的迷信、色情、謠言、邪教、反黨反社會等內容,大學生處在這樣一個良莠不齊的、開放的、變化的信息環境之中,時刻受到各種社會意識形態的沖擊,無疑會給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帶來一定的不良影響。使一些辨別能力比較低、自身意志力差的學生出現道德和信仰危機,在價值觀上趨于利己和現實。
第三,國外敵對勢力的試圖瓦解和分化。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仍在曲折中發展。伴隨經濟全球化,國外一些敵對勢力妄圖在意識形態領域對我國青年進行影響和參透,我們對敵對勢力的和平演變絲毫不能放松警惕,他們企圖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把西方資產階級普世價值觀、自由主義制度和所謂的人權等政治觀念傳播給我們的大學生,最終達到讓我們的青年一代認同西方的價值取向和接受他們的政治制度的目的。
新時期民辦高校學生與普通高校學生一樣,都經過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們聰明、求知欲強、樂于接受新事物、思想積極活躍,體現出新時代大學生的共同特點。但民辦高校學生較之公辦院校大學生還是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綜合文化水平略低,缺少主動學習意識。民辦高校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學習障礙現象,有的學生以為差距太大難以彌補而自暴自棄,抑或逃避學習生活,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學習意識,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學習興趣,對外界抗干擾能力差等。
第二,政治觀念模糊,理想信念淡薄。民辦高校學生政治參與興趣不大,有些同學對于班級黨、團組織的活動都不愿參加,主動要求入黨的學生要比普通高校少,一些即使提出入黨申請的學生也是抱著增加就業機會砝碼的態度提交入黨申請書的。
第三,道德觀念弱化,缺乏紀律意識。善惡標準不明確,有明哲保身的想法,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往往對一些不道德的行為視而不見;缺乏紀律意識,過于放松對自身的要求,平時比較懶散、經常曠課、遲到,無視集體利益和集體榮譽。與公辦高校學生相比更容易忽視社會價值,沒有責任感,缺乏紀律意識,違反校規校紀的學生多于公辦高校學生。
綜上,民辦高校德育教育實施的過程中,更要有針對性,在正視主客觀原因的前提下,研究德育教育實效性,普遍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合格人才而繼續努力。
[1]易紅聯.高校德育現狀分析及其對策思考[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06).
[2]吳俊清.德育泛政治化傾向的現實表現和原因分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16).
[3]高德勝.生活德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長春財經學院)
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2016年度高教科研課題:《吉林省民辦高校德育教育體系的研究》(項目編號JGJX2016D168)階段性研究成果。
魏連棟(1980-),男,長春財經學院思政部教師;王丹(1983-),女,長春財經學院思政部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