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涵
職業技術學院深入校企合作相關問題思考
范文涵
在堅持校企合作、產教結合、工學和一、知行合一的習主席精神指引下,本文著重就職業院校與企業校企合作的深度、廣度以及合作所涉及到的具體方向和辦法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思考,旨在通過實踐,找到校企合作無法深入、無法落到實處的解決方案,真正做到企業人才需求與高校培養人才之間的無縫對接與高度契合,達到雙贏。
校企合作 雙贏模式 教育外包模式 差別式教學模式
2014年,6月23日至24日,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主席做重要講話,指出:要樹立正確人才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連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與此對應,近些年來,社會上企業招工難問題和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同時存在的情況,這種情況的出現直接反映出高等教育或者說職業教育沒有和市場對接的問題,企業不是不要人,是招不到合適于企業的人,這個責任在教育,教育理念和方式不對。到底是什么樣的教育活動造成了現在的問題呢?在此,筆者根據多方調查研究,結合實際情況做出如下分析。
高等職業教育(大專)應該培養具備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對理論學習的要求是實用,夠用,能用,不要求深入研究,重點培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適應社會的高素質不只表現在擁有多少知識和技能,同時應具備遠大的理想、堅強的意志、踏實的精神、團隊合作的意識、公正善良的品質。教學實踐中,我們總是想通過一門課程、一次教育完成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我想這是遠遠不夠的。視野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理想就有多大,堅強的意志是從無數次艱苦的磨練中取得的,踏實的精神是從一點一滴的重復工作中培養的,團隊合作的意識是在無數次并肩戰斗之后取得的,公正善良的品質是在經歷過大是大非后逐漸領悟的。憑空論道總是膚淺的,不能刻骨銘心,經歷才是最好的老師。實際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管理狀態,個體主人翁意識較差,管理意識薄弱。在教學管理上沒有形成傳、幫、帶的學習實踐氛圍,管理能力教育缺失。
職業教育課程圍繞專業知識要求設置已經很系統化,理論上學完全部課程即可完成全專業教學,學生可以完全掌握相關技能。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因單門課程都有不同的側重點和衍生,教師教學往往圍繞單門課程精細化教學,學生很難在這么多課程相互聯系、融匯貫通。技術性工作都是有嚴格的操作規程和工作方法的,企業內統一的標準化流程和技術規范是企業效率能否提高的關鍵。教學實踐中往往忽略流程和規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和掌握了技術的要領,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現不知下一步該干什么,統籌安排能力沒得到較好鍛煉。
學生在校期間,節假日、休息時間占據了在校生活近一半的時間,大量的自主時間由學生自行支配,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必要的考核激勵機制,造成大量的時間浪費,學藝不精也成為必然!學校、企業都從各自不同出發點上考慮問題,缺乏共同的價值取向,難以形成統一步驟,達成最終目標。如何協調好校企之間的矛盾因素,變不利為有利,是能否進行深入校企合作的重要問題。
那么,校企合作今后的發展之路應該如何走下去?針對以上幾個方面問題,做為一名有企業經營管理和技術服務經驗的普通教師,就企業實際出發,作出如下思考。
首先,校企合作模式的優越性毋庸置疑。
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是一種能做到了應社會所需,與市場接軌,與企業合作,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全新理念。校企合作從制度設計上優勢非常明顯,學校能夠依托企業提高技術應用水平,培養出高素質的、適應社會需要高質量人才;企業能借助學院技術優勢創新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迅速解決人力資源問題。深入校企合作可實現學校、企業、學生、社會“多贏”的局面。
其次,面對校企合作出現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從高職院校角度出發,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實質的改進與調整。
第一,認同企業在合作過程中有逐利思想。任何企業都會把追逐利益作為企業運行和發展的主要任務,企業不是公益機構,是依靠不斷的利益積累來發展壯大的。長時間不取得利益的企業是無法生存的,同時,長時間不取得利益的企業行為也是靠不住的。在認同企業逐利的基礎上,規范企業行為,合理逐利,發揮企業優勢,學校和企業共同發展是校企合作的必由之路。
第二,學院課程設置和安排要在符合國家關于職業教育工作大的原則和框架下重新調整,以適應企業化專業技術培養和實踐的要求。企業培養標準和職業教育培養標準是有較大差別的。企業為取得人力資源優勢或技術創新優勢,勢必以培養本企業所需人才為最終出發點,課程設置和安排上按照企業需求設置,其內容很可能較單一只考慮單一技術的培養,甚至安排階段性的重復勞動課程,對現有職業教育課程標準可能是顛覆性的。
在課程設置上,結合企業具體需求和學生自身特點以及高職院校教學實際規律。
(1)建議課時方面:減少理論課學時、增加實踐教學學時、集中設置專業課課時。
(2)專業技能培養方面:從過去教學實踐中很多技能只能做到讓學生認識,部分能掌握,熟練和融匯貫通根本就談不上。改為人才培養應以技能為中心,結合實習實訓及校企合作所提供的平臺,引入“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的辦法,讓學生將實際技能由認識到掌握至熟練,最后融匯貫通,多方面結合,培養出企業需要的、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3)授課形式方面:打破以年級、班級為單位的授課模式,建立同專業同年級差別式教學模式。由于學生理解和動手能力不同,固定課堂時間內必然有進度較快的學生提前完成任務,進度慢的無法完成任務的問題,為完成教學任務,保持平衡推進,就難以選拔出優秀學生作為重點進行培養,不利于企業對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同年級學生在課堂上只能跟老師學習,由于經驗和知識水平的差距,學生難以和老師有效溝通,整體難以形成“傳”“幫”“帶”的技術學習氛圍;學生在課堂上只有學習,沒有優帶差,沒有老帶新,團隊意識難以建立,管理能力無法鍛煉。企業教,老師教,學生就是不學,還拿學生沒辦法,好的進不來,壞的走不了。經過改革后的教學模式能夠很好的體現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同時引入企業非常完善的淘汰機制,確保教學團隊的優秀程度。
(4)教師隊伍方面:建立現代學徒制下的特色教育外包模式。企業逐利的本質是必然的,對企業來講跟學校合作的好處無非是解決企業人力資源問題、利用學院技術資源完成技術創新、利用學生短期廉價勞動力(培訓完成后的技術實踐可能產生短期勞動價值)、擴大社會影響力幾個方面,如果因此企業要承擔學生在校期間的教學任務,對企業來講將是沉重的負擔,得不償失。建立合理的教學課程外包模式或允許學生自愿參加企業組織的有償商業培訓將極大的增加企業的積極性。
再次,學院應從校企合作的深度、廣度、以及今后的發展方向方面與企業更進一步的合作。
企業可以與學院共同辦學,建立二級學院。學院可以和企業共辦企業,建立校內公司。學院需要發展,企業需要發展,深入的資源合作將帶來共贏發展,整合資源,團結創新,勇敢面對,認真思考,制定措施,踏實推進,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轉變職業教育的觀念,以促進就業為導向,推動產教合作、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成果會有質的提升,更進一步契合了中央強調的“工匠精神”,還是高職院校“產學研結合”的實際體現,更是對高職院校教改與人才培養方案成系列、成體系的推進,也是提升自身發展的有力推動。
綜上所述,本文從企業招工難和學生就業難直接反映出高職教育沒有和市場對接的問題,提出了六個方面的原因,并且就認同企業在合作過程中有逐利思想,調整學院課程設置和安排,以適應企業化專業技術培養和實踐的要求,從課時安排、專業技能培養、授課形式改革、教師隊伍變革、高職院校如何與企業有更廣泛、深度的合作,如何共同發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旨在對校企合作的可操控性、可實施范圍,以及實施的深度、廣度等方面進行實踐性研究,讓校企結合真正落到實處。
[1]楊紅荃.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法律制度建設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
[2]徐小英.校企合作對技能型人才創造力的影響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1.
[3]關鍵.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培養人才的長效機制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5.
[4]江奇.德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機制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5]高宏梅.基于雙贏文化視角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6]馬揚揚.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7]張俊竹.基于產教融合的應用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11(:88~91.
(作者單位:山西財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