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焱
(南京郵電大學體育部,江蘇 南京 210023)
對“體弱生”的解釋目前在學術界尚未達成共識。有的學者認為“體弱生”是指那些身體素質差、運動技能低的學生;有的則認為體弱生是指在體育教學中遇到困難畏首畏尾,從小嬌生慣養、膽小、意志力薄弱的類學生;有的則認為體弱生是體育成績相對較差,在身體形態、體質發育方面處于不利地位,且身體素質、運動技能水平差,遇到運動難度較大的動作后往往知難而退,性格沉默,心理自卑感和恐懼感較強,甚至存在畏懼、抵觸情緒的學生。“體弱生”的概念無論做出什么樣的闡述,其基本原則是不變的,即:身體上無殘疾、醫學上證明其可以參加劇烈運動的那些健康學生,經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02 年版)測試后,有2項以上(含2項)體質測試指標不及格,且對體育鍛煉不感興趣的那些學生[1]。
“體弱生”的形成原因可以分為兩部分,即自身原因與外在原因,或者說是主觀與客觀兩個方面的因素。
2.1.1 缺乏體育意識和正確的體育學習觀
“體弱生”往往表現為重視文化課學習,忽視體育鍛煉,對體育運動的科學知識和認知水平甚少,這也是他們對體育課失去興趣的主要原因。我國學校體育測試被列入中考項目之前,學校相關領導與教師為了把學校的升學率放在第一位,過分強調文化課而忽視了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使得學生在其影響下沒有產生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認知。造成了“體弱生”現象的嚴重增加。“體弱生”對體能有關的身體自我認知存在錯誤判斷,對自我身體素質的狀態了解很模糊,對身體素質和人體健康的重要關系也缺乏認知,對《國家學生體質健康評價標準》的各項內容和分數都很陌生,對“健康”相關的知識缺乏完整和全面的了解[2]。
2.1.2 缺乏自信或盲目自卑
“體弱生”在體育課上往往對自己的表現沒有信心, 與其他自身條件、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都很好的學生相比,由于身體素質差或其他身體形態等方面的影響,在體育實踐課中顯得過于吃力。由于沒有專門為他們設計的體育器材,往往造成“體弱生”害羞、恐懼的心理現象,動作不到位、鍛煉效果不明顯,總覺得自己在運動方面不如他人,過于自卑。教師要善于運用語言鼓勵學生,如羅森塔爾效應千萬不要用諷刺、挖苦的語言來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對學生取得的進步,要及時給與表揚與鼓勵,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采取科學有效的教法,選用適合弱勢群體學生的教學內容,確保學生自信心的建立。
2.1.3 缺乏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 21世紀,社會快速發展,港澳臺和大陸地區某些沿海城市已經提前邁入發達城市的行列,綜合國力的增強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現代化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競爭壓力。95后、00后的獨生子從小沒有形成吃苦耐勞的精神,身上缺乏頑強拼搏和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在體育課上表現出中長跑項目根本堅持不下來。
2.1.4 缺乏正確的體育運動觀
有數據表明:約一半的學生在小學到高中里從未參加過學校運動會;10%的學生認為體育運動與自己無關,50%的學生偶爾會參加體育鍛煉,30%的學生經常參加運動,但運動過程的負荷和密度有待提高;只有 10%的學生會定期定時參加鍛煉,人數少之甚少。所謂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根源,體弱生沒有養成體育運動的良好習慣才導致其運動成績的不理想。
2.2.1 體育教學模式和方法存在不足
中國體育課程改革之前,自小學、初高中以來大多采用“放羊式”教學模式。在他們接受身體各項素質、各項運動技能的年齡,體育課上沒有得到教師各方面的引導,課外就更不可能得到身體鍛煉和運動技能的提高了,這些因素導致先天體質很差的那些學生真的變成了體弱生。體育課程改革后,因為體育被列為考試內容之一,所以各個院校才不得不重視起對學生各項體能的測試,包括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基本身體素質和游泳等運動技能的測試。與此同時,制定了相應的體育課程大綱標準,但具體實施起來還是比較困難[4]。主要表現為:我國體育課實施院校中,除專門的體校、高校體育學院、系的體育生實施小班教學外,中小學和普通院系的學生在上體育課時基本采用全班制教學模式。這樣使得身體素質各有差異、不同層次的同學在接受統一化的教學時出現了許多問題,比如:體弱生們由于自身素質差等原因,在進行素質訓練時往往不能堅持下來,也不能完成中上強度的素質訓練,甚至在多次學習簡單的運動技術時,往往不能協調、流暢的完成一些簡單的動作。在體能測試項目中的800m(女)、1000m(男),仰臥起坐(女)、引體向上(男)不良表現的尤為突出。在運動技能中,基本的廣播體操就足以體現體弱生們極差的協調性,同向的踏步就是做好的例子。而“體弱生”根本無法在規定的標準下完成,即使勉強完成,也擔心被同學發現或嘲笑,覺得低人一等,學生就產生自卑心理和自暴自棄的想法,從而對體育失去興趣,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2.2.2 上課環境差、不能引發學生的積極
學生時代只有在體育課上才能得到運動技能的學習,而體育課的上課地點大部分情況下是在操場。除華東、華南的沿海地區和中部些許發展較好的城市中小學操場為塑膠外,其余均為土渣、巖灰操場,一些女生的愛美、怕臟,不愿意在這樣的場地上進行的體育鍛煉,這些都是造成中學 “女生體弱生”多于 “男生體弱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2.2.3 體育場館、健身器材等資源有限,不能合理利用
在我國高校中,體育場館基本全部覆蓋,健身器材相對中小學較為齊全,但是否將其真正利用于學生身上有待考證。實地調研發現,我國高校學生除體育專業的學生可以在上課期間無償使用體育場館,普通院校的學生是要收取費用的。如果遇到下雨天則直接取消體育課程或轉為室內理論課或者在中小學直接被其他文化課所替代,除非像瑜伽等被固定在體育場館內的選修課程,在上課期間才是免費的。而放有健身器材如跑步機、拉力器的場館基本不開放,這是造成高校“體弱生”只增不減的又一個重要客觀原因[5]。
2.2.4 體育教師課堂組織上缺乏創新型。
常規的體育課程為師生問好、隊列隊形、跑步熱身、準備活動、進入學習等,每個學期平均一個班級有18-19次體育課程,每節課都是同樣的開場白,使得包括體弱生在內的同學們在課堂最初就沒有興奮起來。在接下來的課程中,不管是學習運動技能還是其它素質訓練都不能很好的展開,教師可以在課程初期采用游戲熱身代替跑步熱身。比如多人捕魚網等,來培養體弱生參與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1]顏耀春.高校體弱生形成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3(6).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30.
[3]伸曾壽.幫助體能差的學生提高體育成績[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83.
[4]賴天德.學校體育改革熱點探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5]佟天夫.學員體能差生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