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輝
(澳門城市大學 澳門 999078)
隨著體育產業的不斷發展,人才的需求數量和質量都相對提高,因此有效的提供體育產業人才社會需求是有利于人才培養的,各大體育高校應該加大對人才培養的改革措施,有效的控制畢業生的質量和數量,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改善我國目前的體育產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平衡。目前很多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有問題的,教育部也在一些會議上明確提出必須要深化就業與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教育變革,這樣才能不斷的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競爭力。因此在體育產業人才培養方面也要遵循這種原則,通過積極的改革體育產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來解決社會對體育產業的需求。
21世紀我國的體育產業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同時也確定了一些體育產業畢業生的人才流向,這種流向是動態的,隨著一些專業的調整和社會的需求調整都在不斷的改變,因此體育產業人才的培養不能盲目,一定要對社會的需求進行研究,然后制定一些培養模式。這樣才有利于體育產業的人才培養。目前我國的體育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相對落后。在2008年教育部提出要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這種社會需求包括技能、理論等。根據一些調查顯示我國很多高校的體育專業的人才培養主要包括健身指導型、經營管理型、組織管理型、教學科研型等。這些類型的培養目標的制定主要是根據社會體育產業的發展而制定的,同時對這些種類的專業還進行了細分。其中細分的方向大概有16個,這些細分的專業方向都是根據社會的需求所設置的,同時學校制定這些培養方向也為社會的人才需求提供了一些參考價值。
我國體育指導員職業在2001年開始寫入我國的勞動法,這對于體育從業人員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變革,說明以往一些業余的或者兼職的體育工作者開始轉正,目前我國的體育從業人員達到40萬,體育指導員占20萬左右。國家體育總局也制定了相關的措施來保障我國的體育產業穩定發展。如果根據我國人口數量來分配體育指導員,那么2~5名體育指導員每千人,可以看出這個數量是龐大的,會使得我國的體育指導員達到70萬,這個社會需求也是非常龐大的,以此預計,到21世紀中葉我國平均每40~50人都會有一名體育指導員,到時候體育指導員的數量將劇增,這也展示了體育產業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因此培養體育產業的人才已經是一個迫在眉睫的事情也是我國社會體育產業人才儲備的重要目標之一。
綜上所述,國外體育產業強勁的就業效應及我國體育產業良好的發展勢頭啟示我們,體育經營開發類人才的培養應是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戰略的重要標準之一,以盡快適應我國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還在不斷的改革中,改革的期間也發現了很多的問題,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人才的培養模式,大多數的高校沒有科學的制定人才培養模式,很多高校還是采取一種生產線式的教學方式進行人才培養,這樣就不會培養出一些突出的人才,因此現在教學改革必須貼近社會,按照社會的需求進行定制培養,這樣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求的人才。這種形式下社會體育產業的人才培養也要按照社會的需求進行培養,不斷地深化改革,科學的制定人才培養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人才。
目前我國的教育體系是不完全的學分制,也就是說學生必須要完成所有的課程以后才能拿到學分,這種模式比較死板,限制了學生的發揮,而且使得學生在目前很激烈的就業競爭下處于下風,為了能夠讓學生學到符合社會需求的知識,在這方面學校要制定一些彈性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多層次的教學,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體育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專業,人才的培養也是相對嚴格的,很多學校的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根本無法滿足目前體育教學,因此要注重課程的設置和時間的安排。專業定位及社會需求導向決定了我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十分重視與企業、社會緊密聯系的學生專業實習與生產實踐,建立與企業、社會緊密聯系的專業實習基地,實現開門辦學,這是課程設置必不可少的部分。通過訪談部分即將畢業的學生,他們普遍反映出“大一太閑、大二茫然、大三專業課重得應付不下來、大四忙找工作和考研”的現象,為此,筆者提出了一年半的平臺式教育、一年半的專業課學習、一年的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在實施過程中,尤為重要的一點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職業規劃教育和實踐教學分散安排于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避免出現閑、茫、懶散的狀態。
培養學生熱愛體育專業熱情,利用各種方式來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興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體育專業的熱情,同時還要不斷的加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幫助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積極自覺的去刻苦學習。
科學的評價體系能夠不斷地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不斷的增加學生進入社會的信心和決心,因此學校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通過一門課或者幾門課的評價來激勵學生不斷地進取,比如:對一些考證或者技能鑒定通過的學生給予一些學分的獎勵,這樣就激勵學生去學習課外的一些知識,使得學生增加更多的知識。
隨著我國的體育產業不斷的升級以及體育事業的發展,使得我國體育行業的人才需求不斷的加大,因此高校的體育產業的人才培養必須要滿足社會的需求,致力于培養一些健身指導、體育經營等一系列的開發型人才,這樣才能不斷的滿足市場的需求。目前我國各大體育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不樂觀,這主要取決于學校的培養模式,沒有進行市場調研而盲目的進行人才培養是錯誤的、不當的。因此目前的工作要加大一些特色人才的培養,不斷地加強管理,制定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計劃,才能跟上目前體育產業發展的潮流。
[1]趙靜.四川體育產業與公共服務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7(8):37-38.
[2]許睿博.黑龍江省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適應性研究[D].哈爾濱體育學院,2015.
[3]郭彬.關于我國體育職業院校體育產業基層人才培養趨勢的研究[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七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4:4.
[4]魏倩.山東省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休閑體育類課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5]范敏.“十二五”期間我國高職體育院校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6]蘇政.廣西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