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憲敏
摘 要: 互聯網時代網絡新媒體不斷涌出,其作為傳播信息和交流溝通的重要渠道,受到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學生群體的追捧。新媒體的出現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網絡新媒體的出現給高校輔導員原有工作模式帶來沖擊,使高校輔導員工作面臨巨大挑戰。
關鍵詞: 網絡新媒體 輔導員 挑戰與對策
高校學生作為新時代“數字化生存”最先和最廣泛的體驗者,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及思想和價值觀念已烙上了新媒體時代深深的痕跡[1]。網絡新媒體,是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向相關用戶提供信息、溝通和娛樂的一種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2]。隨著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及移動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微博、微信、QQ、貼吧等為代表的網絡新媒體正日益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16年8月發布《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網民規模與結構》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1.7%[3]。當前QQ、微信和微博是大學生的主流網絡工具,分別占98.94%、89.19%、84.11%。100%的學生至少使用QQ、微信和微博其中的一種。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長為2小時~5小時,主要原因是校園網絡建設成熟,智能手機飛速發展,3G、4G網絡全面覆蓋,為大學生上網提供極大的便利[4]。網絡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學生在學習、生活、交友等方面都受到了影響,許多學生成為所謂的“低頭黨”“拇指控”等。網絡新媒體已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影響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面對網絡新媒體給高校輔導員工作帶來的挑戰,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效開展輔導員工作,是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
一、網絡新媒體對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挑戰
(一)網絡新媒體的出現使得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更加繁重。
高校輔導員不僅要做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各類評優評選、進課堂、查宿舍、發展黨員、開展團學活動等事務性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中普遍存在輔導員角色定位不準確、職責分配不清的現象。凡是和學生相關的任何事情,都與輔導員有關。高校輔導員被形象地比喻為學生“保姆”、“保安”、“消防員”等。
網絡新媒體具有開放性和即時性的特點,學生可以利用新媒體隨時向輔導員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輔導員的工作場所變成了無處不在,工作時間變成了“5+2、白+黑、7*24”的模式,除了日常事務,還要時刻關注網絡新媒體上的學生動態,做好網絡輿情監控等。這些都加重了輔導員工作負擔。
(二)網絡新媒體使得高校輔導員開展工作的難度加大。
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網絡新媒體盛行前,大學生在校園中不論是在學習、生活還是工作中遇到困惑或問題都會主動找輔導員傾訴、尋求幫助。輔導員很容易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也很容易走進學生的內心獲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在網絡新媒體盛行的當下,學生開始更多地依賴網絡,形成“知識都在網絡上、思想都在微博上、朋友都在QQ上、情感都在微信上”的生活、學習、交際模式。當學生不論是在學習、生活還是人際交往等方面遇到問題時,他們尋求幫助的目標不僅僅是輔導員,可以問“度娘”,可以在網絡上找好友甚至陌生人傾訴或尋求解決辦法等。這些現象的存在會疏遠學生與輔導員的關系,導致輔導員不能及時掌握學生動態,加大工作難度。
(三)網絡新媒體的出現對高校輔導員新媒體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
網絡新媒體具有隱蔽性的特點,而且有些新媒體比如QQ還具有匿名的功能。新媒體具有信息傳播快、影響范圍廣的特點,一些不文明的網絡行為在網絡上迅速傳播,一些大學生是非觀念比較淡薄,容易產生跟風現象。輔導員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指向標,如果不能及時掌握網絡輿情及時介入,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和不文明行為就非常容易引起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律觀念的淡化,甚至對學生的思想和日常行為產生不利影響,不利于輔導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網絡新媒體時代對高校輔導員自我學習、與人交流、網絡輿情監控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網絡新媒體的出現增加了輔導員的心理壓力。
網絡新媒體的出現使得輔導員工作時長加大,長時間工作會給輔導員身心帶來壓力。目前高校的教育對象已是“95后”,這些學生具有更鮮明的個性,他們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更加依賴網絡新媒體。網絡新媒體的出現,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模式受到很大的沖擊,輔導員開展學生工作的難度加大。因為輔導員往往難以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對新媒體上的網絡輿情不能及時掌握、控制,所以輔導員開展工作的時候效果不夠理想,教育引導成效不夠顯著,這些問題的出現會導致輔導員出現情緒緊張、壓抑、焦慮等負面情緒,加重輔導員的心理壓力。
二、高校輔導員應對網絡新媒體挑戰的對策
(一)明確崗位職責,注重人崗匹配。
首先,高校應明確輔導員的職責范圍,而不能籠統地把輔導員工作范圍定義為與學生相關的事情就是輔導員的工作,使輔導員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把輔導員從繁重冗雜的工作事務中解脫出來,減輕輔導員工作重擔。其次,要注重人崗匹配。高校應嚴把準入關,優先錄取與輔導員工作相關的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文化傳播學等相關專業的人才。只有這樣輔導員才能夠從容面對網絡新媒體的挑戰,高效開展輔導員工作。
(二)提高輔導員準入門檻,注重培訓交流。
目前高校具有與輔導員工作相關專業知識的人數較少,而具有與網絡新媒體相關專業的人數更是少之又少。各高校對于輔導員開展與應對新媒體相關的培訓比較少。為了更好地應對網絡新媒體的挑戰,首先,高校在招聘時應把輔導員的入職門檻提高,比如在招聘中可以優先考慮與媒體信息傳播相關專業人員入職等;其次,對于在職輔導員,學校應注重輔導員在新媒體運用中相關能力的培養,有針對性地舉辦實操性強的培訓,比如“如何有效進行網絡輿情監控”、“如何化解網絡事件帶來的危機”、“如何將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校要多鼓勵和支持輔導員走出校園,與其他兄弟院校多溝通交流,互相學習,不斷提高對網絡新媒體新內容、新功能、新形式的認識,及時掌握和運用網絡新媒體新知識開展學生工作。endprint
(三)正確利用新媒體,開辟高校輔導員工作新途徑。
高校輔導員應順應互聯網發展的最新潮流,采取積極接納而不是逃避的態度對待網絡新媒體。輔導員要結合網絡新媒體的特點,積極創新工作模式。比如開通微博、建立QQ群、微信群等通過搭建新媒體平臺及時發布與學生有關的規章制度、評獎評優、學術講座、學生活動等,及時將有關信息對學生進行公開,輔導員也可以建立網絡新媒體管理隊伍,加強輿情收集和引導,比如輔導員可以以班級為單位,以班級委員、團支部主要干部作為自己的網絡信息源,及時掌握班級每一位學生的思想動態,對于發表一些消極或過激言論的學生,及時介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輔導員要努力成為一個“潮人”,改變傳統的說教模式,學會使用網絡語言,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與學生進行交流,讓網絡新媒體成為輔導員和學生之間溝通和培養感情的新橋梁。
(四)加強人文關懷,有效緩解輔導員工作壓力。
一些人比較關注輔導員開展學生工作時如何進行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而往往會忽略輔導員也是獨立的個體,工作中會有許多壓力,同樣需要人文關懷和有效的心理疏導化解工作壓力。首先,高校應積極營造輔導員工作的良好氛圍,為輔導員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平臺,設立情緒宣泄室等,或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帶來的便利,開通網上咨詢業務,及時緩解、疏導輔導員壓力。其次,高校領導應重視輔導員工作,關注輔導員思想動態,多傾聽他們的心聲,及時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努力營造充滿人文關懷的工作氛圍。最后,輔導員應積極尋求排解壓力的方法,學會心理調適,及時排解不良情緒。
網絡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既給輔導員的工作帶來了壓力和挑戰,又給高校輔導員工作創新與提高輔導員工作效率帶來了機遇。高校輔導員應理性面對挑戰,不斷進行研究、創新和自我提高,運用網絡新媒體這把雙刃劍開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參考文獻:
[1]趙揚.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5):15-18.
[2]周志火.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休閑觀研究[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38-41.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6.
[4]李志鋒,胡惠蘭.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調查及對策[J].寧波教育學研學報,2014(2):14-17.
[5]余慧翔.當代社會思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J].老區建設,2013(20):50-53.
[6]陳穎.淺談新文化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3(1):108-109.
[7]姜薇.新文化時代下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高校論壇,2014(1).
[8]梁妙榮.新文化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2013(12):68-72.
[9]李曦.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2014(1):15-16.
[10]李大新.淺析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教育論叢,2010(7):153-154.
[11]杜昀.自媒體對大學生交往行為與方式的影響及對策[J].高校輔導員,2015(5).
[12]莊晨忠,謝武.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輔導員壓力及對策探析[J].高校輔導員,20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