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人生教育是一種以關注學生知識教育、技能教育、人格教育、職業素養教育等的全方位教育,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從人生教育的內涵出發,將人生教育理念引入校企協同教育模式中,并系統構建校企協同創新人生教育內容體系,分析當前校企協同人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提出實現人生教育協同教育的基本途徑。
關鍵詞: 大學生 校企協同 人生教育
教育的本質在于育人,教育是為人生服務的,教育的目的是受教育者本人受益,教育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引導”和“喚醒”,教育不僅僅在于教,還在于育,“教讓人具備知識,育讓人成為真正的人”。人生教育作為關注教育本源,追求教育本真的一種教育理念,愈來愈受到教育者的高度關注。當前,校企合作作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能有效促進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但大學生作為一名準職業人和社會人,僅僅關注實踐能力培養是不夠的。因此,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中引入人生教育理念,對于引導和培養大學生追求美好人生、幸福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人生教育的豐富內涵
所謂人生教育是相對于專業教育而言的,是促使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教育[1],筆者認為,人生教育更多地關注學生除了知識技能外的品性、道德、心理和行為的引導和培育,是一種文化的培養和熏陶,一種素養的訓練和養成,一種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凝聚。人生教育關乎一個人基本的素質,關乎生命的質量,是人幸福感的來源。對于青年大學生而言,人生教育是夯實人生根基的教育,是辨析人生要素的教育,是明確人生坐標的教育,是增強人生動力的教育,具有基礎性、內需性、指向性、認知性、針對性[3]等特征。
二、校企協同大學生人生教育內容體系構建
高校人才培養作為一種多主體聯動的育人模式,不是學校的“內部事務”,涉及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多個方面[4],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校企合作內容廣泛,人生教育具有豐富的內涵,如何將人生教育理念體現于校企合作中,需要有較為翔實的內容體系和操作方案。校企協同人生教育主要基于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和技能情況,關注學生職業素養、個性品質、人際關系、適應能力等軟性技能培養,通過理念引導、企業文化、課程融合、實習實踐、參與體驗、現身分享等具體方式,全面培養學生的工作適應力、職業競爭力、社會融入力,從而更好地豐富人生、把握人生。
(一)知識技能體系。包括基礎知識、專業理論知識,以及與企業相關的企業概況、產品知識及業務知識,校企協同視域下知識體系需要加深大學生對企業知識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對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技能體系主要分為基礎技能及業務技能,其中業務技能是大學生在校學習所欠缺的,急需在校企合作教育中進行培養。作為校企合作育人的關注核心,完善大學生知識體系和學生技能體系仍然是校企協同人生教育的基礎。
(二)職業素養體系。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分為顯性和隱性兩個方面。高校往往更關注的是學生體現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上的顯性的職業素養培養,對于包括如職業道德、職業禮儀、團隊合作、溝通技巧、組織紀律、敬業精神、職業操守等在內的隱性職業素養關注不夠。同時,部分當代大學生平時懶散、懈怠,不注意一些細節,在職業禮儀、組織紀律、溝通技巧等方面較為薄弱,急需通過校企協同補充人生短板。
(三)個性品質。有研究表明,大學生求職時,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學生個性品質包括誠信、責任心、自信、學習力、創造力及心理成熟度等,企業對于有事業心和責任感的畢業生尤其看好,并且欣賞能夠勇于承擔責任,對工作崗位不挑三揀四,不眼高手低,善于團結協作的畢業生。當代大學生要注重培養成熟的個性心理品質,擁有為其人生獲得工作滿意感和社會融入度的穩定的品質特征。
(四)人際關系。學校是一個相對封閉、簡單的環境系統,與外界的聯系相對較小。企業單位與社會及其之間的聯系是開放的,各種關系千絲萬縷、復雜紛呈,需要學生擁有環境適應能力。相比學校,企業以任務為導向,講求工作效率,追求經濟效益,需要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具備一定的抗壓能力、競爭意識,能夠經受各種壓力和挫折。企業環境比較復雜,人際交往多樣化,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學會協調處理好上下級、同事乃至客戶復雜的人際關系,同時也是大學生面對人生必須學會處理和應對的,是人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五)其他。在校企協同教育中,通過參與實習實踐、體驗工作環境、同齡人工作分享等,讓學生了解工作的辛苦和生活的不易,并借此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分享教育及反思教育等,讓學生對人生有更多的體會和感悟。
三、校企協同學生人生教育實施途徑
(一)文化育人,充分發揮企業文化對大學生人生教育的引導。良好的企業文化對企業員工和在企業實習的學生的責任意識、合作態度、誠信品質、敬業精神等職業道德和品格的養成具有積極和直接的作用,有著教育、導向、約束和激勵等功能。校企協同人生教育背景下,一方面,學生進入企業實訓實習、頂崗鍛煉,進行職業實踐和接受企業文化的陶冶,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在企業頂崗實習、工學交替中,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換,在具體實踐中學習企業的管理規范、制度要求,以及來自于企業文化的熏陶,從而增強團隊意識,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培養競爭意識、吃苦耐勞精神,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擇業取向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形成良好的職業品質。另一方面,企業文化可以進校園、進課堂,對學生開展職業素養培養,通過“與企業家面對面”、“與學長面對面”等形式多樣的活動,邀請社會精英或專業人士走進校園,分享從業經驗和職業感悟,把行業要求與學生職業教育內容緊密結合起來。此外,將企業文化中的要求體現于學生的培養方案中,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考慮企業需求,打破固有的專業培養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團隊合作、創造力等隱性職業素養。endprint
(二)實踐育人,深刻把握學生個性特點開展人生教育。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可塑性,深刻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在校企合作人生教育中采取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如利用現代科技,積極利用一些新的服務手段,如電子郵件、微博、微信、QQ群等,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并了解和掌握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訓、頂崗鍛煉的狀態,通過周末趴、職業分享趴等活動,促進學生交流分享職業感悟和經驗。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進行生產實習和生活,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技能訓練,提高環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組織規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動手設計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等。
(三)機制育人,構建完善互動共贏的校企協作耦合機制。在校企協同人生教育模式下,高校和企業成了共同的育人主體。為實現合作育人的實效性,必須找到校企共同的利益點,建立合作共贏的校企協同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校企協作的優化。一方面,學校可以聘請企業相關人員作為學生的職業導師,并支付相應的費用,以提高企業相關人員對學生人生教育的責任感。另一方面,高校教師要和學生一道深入企業實踐一線,親身體會和感受企業的生產服務環境。同時,企業應當以準員工的心態接納實習學生,用新員工的培訓體系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素養,并挑選優秀學生作為人才儲備。
參考文獻:
[1]苗國厚,謝霄男.人生教育視域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踐行[J].社科縱橫,2016(06).
[2]朱新筱,李建軍,王政.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5(14).
[3]陳流汀,石加友.試論大學生人生教育的豐厚意蘊與有效進路[J].江蘇高教,2017(02).
[4]周小祥,苗金燕.基于產學研一體化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14).
[5]紀亞光.池田大作人生教育思想初探[J].廣東社會科學,2011(04).
[6]吳建新,易雪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四維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標體系構建紀亞光[J].高教探索,2015(05).
重慶交通大學大學生人生教育重點專題科研項目“大學生人生教育協同創新模式研究”;重慶交通大學校級教改課題“行業特色高校產學研合作‘雙創人才培養模式(1603011)階段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