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肺復蘇(CPR)作為臨床常用的亦是最重要的一項急救技能,要求醫護人員必須全面掌握和運用,由于醫學生很少可以接觸到現場運用CRP理論知識的臨床學習機會,為幫助其提高理解和應用CPR的能力,需要選擇情景模擬、PBL(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基礎理論知識相結合的教學新模式,此種教學模式可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進一步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心肺復蘇 情境模擬教學方法 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59.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243-01
CPR目前已經在臨床治療工作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且大多數醫院和醫學院校已經就CPR展開了相應的培訓和學習。CPR屬于急救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之一,其作為綜合性較強的一項技能,主要特點是強調時間性、實踐性和組織性等。由于猝死和心跳呼吸驟停均為突發性臨床兇險事件,臨床病例不能預先進行準備,醫學生觀摩和見習的機會非常少,再加上搶救現場禁止成為教學場景進行教學,這使得CPR的臨床教學難度較大[1]。
1.分析PBL與情境模擬相結合的特點和優勢
醫學生現場應用PBL理論知識的機會少之又少,且搶救現場明確規定不可作為教學現場,為使其對CPR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有所提高,同時更好的對其反應能力和急救技能水平進行培養,我科室的實踐訓練選擇了情景模擬、PBL、基礎理論知識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其在急診專業中的作用尤為明顯,其主要特點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具有較高的模擬性;②可反復進行訓練,重復操作性強;③可記錄和回放教學或操作培訓的整個過程,通過再次對培訓記錄進行觀看的方式,促使學生和教師可以對實際操作中常見錯誤進行糾正,真正達到以問題為中心的最終教學目的。PBL強調主體應為學生,將問題作為先導,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啟發式教育學習者,通過設定存在教學價值的問題情景,以更好的對臨床實際工作中的真實問題進行解決,將教學目標設定為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2.教學模式的實踐和落實
2.1 組建教學師資隊伍
成立專門的培訓師資團隊,組內成員為實訓教學骨干教師和高年資的急診科、ICU科醫師,要求組員必須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同時具有從事臨床救治急危重癥的相關經驗,入組的教師均多次參加國際心肺復蘇培訓班的學習和指導,在開展教學工作時需要結合新版CPR相關指南和AHA(美國心臟協會)急救操作國際認證培訓班的有關內容。
2.2 講解和傳授基礎理論知識
在對基礎理論知識進行講解之前,將需要醫學生重點掌握的CPR相關章節的重點內容和問題下發,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實現有的放矢。課堂教學中需要結合CPR教學光盤中的內容,選擇可以突出重點的、圖文并茂的PPT課件進行多媒體綜合性教學。提高學生對CPR的初步認知和了解,并對CPR的重要意義和價值進行掌握。對國內外CPR的相關理念、研究方向和新進展進行傳授,并將影響力較大的現實個案引入,激發學生學習CPR的熱情和興趣[2]。
2.3 由理論向實踐過渡
采用情境模擬教學法和PBL教學法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方法需要分三個階段完成CPR教學,其中操作前準備是第一階段,教學基地選擇我院實訓中心和模擬醫院,對情境病例進行設計,選擇臨床常見和少見的病例,對CPR現場進行模擬。模擬操練是第二階段,主要內容是將CPR操作步驟涉及到的要點進行講授,并對各動作進行分解和失范,叮囑學生必須對各動作要領予以高度重視,與此同時,對CPR基礎知識進行講解,最后安排學生進行分組實踐練習,教師負責在現場進行觀察和指導,對學生的錯誤操作進行更正,直到其可以熟練進行操作即可。模擬考試是第三階段,通過對學生日常訓練中的常見不足之處,提高其認知和理解,采用設計情境病例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團隊協作、現場指揮及角色互換等分組考核。
3.結束語
情景模擬、PBL、基礎理論知識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不僅具有客觀、具體、仿真等優勢。還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實踐性和可運營性。開展CRP教學和培訓時,選擇此種教學模式可顯著提高教學成果,值得大力推廣和全面普及。
參考文獻:
[1]孫艷艷,王輝坤.情景模擬教學法在急診心肺復蘇操作技能培訓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5,12(3):99-100.
[2]楊穎,周幸園,朱智明等.運用情境模擬軟件進行急救培訓的效果與評價[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2,07(5):439-442.
作者簡介:
才華興(1982-),女,吉林長春人,助教,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醫臨床實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