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會軍 (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西三莊學校,050071)
關于《七年級足球:腳背外側運球過障礙練習方法》一課的三點思考
韓會軍 (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西三莊學校,050071)
在本節課的基本部分,腳背外側運球的教學中,執教者首先安排了三個練習,分別是:
練習1:兩名學生各持一球,相對站立,練習開始后向對方腳背外側運球,當雙方相遇的時候,運球從對方的右側入(變向),到對方開始運球的地方停球。
練習2:練習者一人一球,繞順時針方向一圈,然后繞逆時針方向一圈。
練習3:兩人一組,一人一球,一人原地做球性練習,一人腳背外側運球繞過同伴返回,每繞一次,原地球性練習,然后交換。
以上三個練習都是在學習腳背外側運球,采用了不同的練習形式。在分析練習設計的合理性時,首先要對腳背外側運球進行分析。在足球比賽中(以右腳腳背外側運球為例),主要是向前運球、向右側的橫向運球、向右側前方的運球,以及在向前運球時使用腳背外側停球再向后變向運球。也就是腳背外側除了向前運球,主要是向橫向右側、右側前方和后方進行變向運球的一種技術。當然,向運球者右側、右前方、后方變向運球,使用左腳內側也能夠達成這樣的變向運球目的,主要與運球者哪一只腳運球比較熟練以及和運球者與球的位置有關。基于足球腳背外側運球的理解,對以上三個練習設計的合理性作如下分析,與大家交流。
關于練習1的設計,兩人一組一步一觸球相向運球到對方的位置,練習的兩人是相對的,如果要到對方的位置,需要兩人在相遇的時候橫向運球以避開對方。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將重點放在了一步一觸球,沒有要求兩人相遇時橫向變向運球。筆者認為,教師沒有必要示范兩人一組的練習,還要求學生從對方的右側入,其實只提出學生從A點到B點往返運球即可,但需要告訴學生錯位站立。而如果要求兩人相遇時進行橫向運球變向則相對初學的腳背外側運球的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實際上,通過課堂觀察可以發現,在這一練習中,學生為了按照教師要求從對面學生的右側入,有的是用腳底拖球,有的是用右腳內側運球,有的則直接用右腳外側踢出了旋轉球,都是為了要避開對面學生,與主教材腳外側運球的技術學習不相符合。
練習2采用的是腳外側運球原地繞圈,筆者認為,這一練習符合腳外側運球變向的特征,當運球時遇到障礙物或者防守人的時候,就需要繞過障礙,此時的動作與腳背外側運球變向具有相似的動作特征,這樣的教材設置有利于本節課學生對主要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學習,是較合理的。
練習3是在練習2的基礎上進行的,由直線運球轉為繞標志物(標志物為做不同球性練習的學生,這樣的練習可以提高學生練習密度)。
以上三個練習的每一個單個練習對腳背外側運球學習都較好,然而這三個練習在基本部分僅僅練習了約3分鐘,筆者認為,如果作為足球腳外側運球新授課練習時間偏少。
練習步驟可以理解為以上三個練習出現在課堂上的先后順序,如本課例中的練習1、2、3,就是一種順序安排。在教學中,教師都會將所選擇的練習進行安排,這些練習出現在教學中的時候,一般稱之為教材,但是如何安排他們的順序,不同的教師選擇的教材可能不會相同,即使相同安排的順序也不會一樣。那么,所選擇的教材應該按照什么樣的順序進行排列?眾所周知,教學步驟安排應層層遞進,由簡到難、由易到繁,這應該是安排教材順序一個最基本的邏輯思路,因為學生的學習是由不會、不熟練到會和熟練的,由易到難有利于學生理解教材。如本課中過障礙和繞桿射門兩個練習場景,標志物增加一倍和增加一個繞桿,練習條件的變化會使練習的難度發生改變,四個場景體現了由易到難的教材安排。對于基本部分開始的三個練習步驟安排,也應該遵循由易到難的練習步驟,這里主要是對三個練習之間難易度的區分。練習2為一人一球原地繞圈練習,這里是一人一球繞圈練習,右腳腳外側運球可以進行順時針繞圈,左腳腳外側可以進行逆時針繞圈練習,運球的任務與練習3進行比較,會發現練習3需要學生先直線運球到達做球性練習的學生前面,再變為繞標志一圈,繞圈由原地開始,變為了在運動中接著再變向繞圈,還要加上返回出發地停球,難度明顯是加大了。練習1相對于練習3來說,都是直線運球“繞”過障礙,只不過障礙物不再固定,而是對面運球過來的學生,練習1的難度大于練習3。通過對三個練習難度的分析,筆者認為,練習的步驟為練習2、3、1是比較合理的,這樣的步驟是由易到難的。
這里需要補充的一點是,課堂中的練習1,是直線運球遇到對面障礙(對面運球的學生)從對方的右側入,也就是從自己的左側方向變向,實際上可以使用右腳腳內側,或者左腳腳外側來達到這一要求,課堂教學中也觀察到這一現象,尤其是教師與學生做示范的時候,學生與教師都是使用右腳運球,要從對方右側入,使用右腳內側和左腳外側都可以達到此要求,學生是右腳腳外側運球,遇到障礙的時候右腳腳外側向自己的右側變向是自然的,向對方右側(自己的左側)變向時,左腳外側或右腳內側都是可以的。而只要求從對方右側入,不說使用哪一只腳或用什么部位觸球,這與教師如何理解從對方右側入以及如何講解示范有很大的關系。
在課后互動問答環節,有的教師認為,兩個素質練習的出現很突兀,與主教材學習相關性不大;也有的教師則認為,本課練習密度已經很大,是否有必要專門安排體能練習值得商榷。筆者則認為,如果課的布置環節緊密,隊伍調動較少,并且貫徹精講多練的原則,密度較大,也可以不安排專門的體能練習,對于這節課而言是可以與主教材的學習進行結合。如,往返三次摸標志物,變成運球分別繞過標志盤即可;滑步繞桿直接將之前的運球繞桿練習進行比賽,就可以將體能練習與本課主教材相結合,這樣的練習或游戲是圍繞主題進行的。在設計體能練習時,除了經常提到的上下肢練習結合、互補性體能練習,與主教材學習相結合也是體能練習設計的一種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