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慶波
(吉林財經大學體育教研部 吉林長春 130022)
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熱身活動的理論機制研究①
方慶波
(吉林財經大學體育教研部 吉林長春 130022)
該研究主要通過文獻資料法等,主要以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為切入點,詳細論述了高校公共體育課熱身活動的理論機制。研究認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熱身活動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生理、心理和教育層面的價值,通過強化認識、豐富內容、因材施教以及保證負荷等手段能夠有效實施熱身活動,進而實現高校公共體育課熱身活動的重要作用。
高校 公共體育 熱身活動 機制
體育課堂熱身活動是指教師組織引導學生進行的課前準備,是通過適量的生理負荷來要求學生進行身體預熱的活動。通過教師組織進行的熱身活動,是體育課程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熱身活動的目的是使人體從安靜狀態進入活躍狀態的重要運動手段,而人體在進入這個工作狀態的同時,需要提高相應的神經系統興奮性,并克服內臟器官的懶惰,使身體各部位神經系統對相關肌肉、關節活動、內臟器官工作達到水平一致。因此,在進行體育課程教學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做好熱身活動。但是大部分體育教師與學生不了解熱身活動的作用,導致體育教師與廣大學生不重視熱身活動以及日常高校體育課堂教學中出現許多問題。
不進行熱身活動,中樞神經的興奮性得不到明顯提高,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機能水平也無法達到運動要求,肌肉、肌腱的彈性和延伸性處于非活躍狀態,極易引發運動損傷。另外,消極的熱身活動會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使學生無法體驗到體育運動的重要性及團隊間的合作,甚至會導致學生厭煩體育課,因此每節體育課都要根據課程要求及課程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熱身準備活動。
高校體育課熱身活動一般為10~20 min,積極的熱身活動要使學生達到體育課最適宜的心率130~150次/分,只有適量的生理負荷,才會刺激學生身體活動的積極反應,提高學生們的動作反應能力與身體靈敏度。熱身活動會為學生提高機體核心溫度,加速全身新陳代謝能力,提高肌肉、韌帶的延伸性及其彈性,防止肌肉由于粘滯性造成的損傷。通過林斯里理論論述,肌肉活動會克服內臟器官惰性,進一步激活大腦皮層而加強腦神經興奮性,從而改善視覺、聽覺、觸覺記憶等心理過程。良好的熱身活動會使學生在體育課程教學前就得到了充分的心理、生理的準備,為基礎部分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生理與心理基礎。
3.1 熱身活動的生理學機制
熱身活動的主要作用是預先動員心肺、肌肉等器官系統的機能潛力,以盡快適應即將開始的各種運動活動,以獲得最佳運動健身效果。熱身活動方式主要為兩方面:(1)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使身體各器官系統預熱,提前進入工作狀態,提高肌肉組織與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直接影響人體代謝能力,并快速使人體進入工作狀態,使運動損傷的風險系數降低。高校體育課熱身活動的首要任務是使學生身心做好準備,并接受課程安排的訓練負荷;(2)進行各種牽拉練習。身體核心溫度增高后,肌肉和肌腱的延伸性、呼吸深度與頻率、心率次數、血氧供給能力都得到較大提高,并且神經系統會因身體核心溫度的提高而得到敏感度、傳導速度的改善。
熱身活動可分為一般熱身活動與專項熱身活動。一般性熱身活動主要作用是提高學生身體核心溫度和整體的代謝水平與大腦皮層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使學生提前進入體育課程教學狀態中,提高學習興趣,減少運動損傷發生。專項熱身活動是引導學生進行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運動技能練習,例如:進行羽毛球教學前,先練習腳步與高遠球等;速滑教學的陸地模仿等。而恰恰是如此重要的熱身活動,許多高校的體育教師不置可否,怕麻煩,沒創新,使得體育課程教學越來越走向枯燥乏味,學生運動損傷時常發生。而這些弊端完全可以通過正確的熱身運動而避免。根據生理學機制描述,熱身活動可以提高機體肌肉溫度,克服人體肌肉組織的粘滯性,提高肌肉與韌帶的延伸性和彈性,減少肌肉劇烈收縮而導致的運動損傷,使學生運動損傷的風險系數發生幾率降至最低。在積極安排和引領學生做好熱身活動的同時,要向學生講述熱身活動對于體育運動的重要性,并根據熱身活動的生理學機制引導學生,讓學生充分了解熱身活動能起到的運動功能,使學生享受體育課所帶來的樂趣,確保學生在日后的運動活動中也保持良好的熱身習慣。
3.2 熱身活動的心理學機制
學校體育的首要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然而,長期以來,高校體育在體育課程授課方面,只強調了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而學生的心理素質并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縱觀大學學科教學中,公共體育課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解決心理矛盾的最主要學科。由于高校體育課教學手法枯燥無味且手法單一,學生不會主動去選擇體育,甚至會導致學生厭煩體育課程教學,這使得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體育興趣的目標,逐步成為現今高校體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對學生調查時,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運動技術的時候,有一種潛在的焦慮心態,這種焦慮心態是由于運動技術掌握不夠到位、害怕在同學面前出丑、害怕老師的批評等情況而產生的。這種焦慮心態的產生,是導致學生動作技術變形,無法完成教師預定完成的動作的根本因素。然后,有些學生在心理產生這種焦慮心態的同時,會因其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將焦慮心態轉換為一種對運動技術學習的催化劑并強化自身情緒,發揮平時動作技術練習時無法達到的水平。而消除這種焦慮心態的方法之一就是熱身活動。隨著音樂的節拍,學生根據教師的指令,根據仿生學原理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教師的引導會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并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會相應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及心理健康水平。在這一階段,機體的活躍程度完全可以達到熱身效果,并會使學生盡量排除互相之間人際關系敏感、自尊心過強、情緒抑郁等一系列不良的心理狀態。在經過上述熱身活動后,學生由于自尊心等心理狀態產生的焦慮心態,會降至最低,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狀態。
3.3 熱身活動的教育學機制
熱身活動是體育課組成的要素之一,它們之間存在本質上的必然聯系或關系,是遵循人體活動規律進行的。體育教育中有很多各種各樣的矛盾、規律,從根本上講,貫穿體育課教學的基本矛盾、基本規律就是:體育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或關系;體育教育與學生身心發展之間的矛盾或關系;體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或關系。體育教學中矛盾或關系都是由此而產生的。
通過對體育課前熱身活動的梳理研究,對熱身活動進行了系統的闡述,進而對熱身活動和體育課之間的關系有了嶄新的認識。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認真實施課前熱身活動,對學生的技能掌握、心理健康、運動損傷風險,都起到明顯改善。通過形式多種多樣的課前熱身活動,使學生從根本上改變不良體育運動習慣,從心理上接受體育課,促進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強烈的興趣,從根本出發,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進一步完善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
[1]殷恒嬋,陳雁飛,張磊,等.運動干預對小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體育科學,2012,32(2):14-27.
[2]王軍.基于健康社會學視角的高校體育教育價值理念探析[J].體育科學,2009,30(4):100-102.
[3]何小紅.建構主義理論在體育課準備活動教學中的可行性研究——以貴州高校為個案[J].中國教育學刊,2014(6):171-173.
[4]商洪林,李建章.新課程背景下學校體育課準備活動的重新定位[J].教學與管理,2007(27):117-118.
[5]楊薇,譚希穎,曹平.高校體育課程多維干預的實驗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4(10):32-36.
G807.4
A
2095-2813(2017)04(b)-015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1.155
方慶波(1986—),男,漢,吉林長春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