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棟 黨顯海
(廣州體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500)
功能性力量訓練在羽毛球運動員力量訓練中的應用研究①
魯棟 黨顯海
(廣州體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500)
功能性力量訓練是指不以練習肌肉的大小和形狀為根本目的,不注重身體發展的行動力量,而是注重意識與神經和肌肉的結合,使神經肌肉更有效,通過加深小肌肉群的協調性,可以起到預防運動損傷的作用。該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對功能性力量訓練方法進行淺析,為羽毛球訓練的實際運用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羽毛球 功能性力量訓練 運動損傷
近年來,一些學者和專家發現單純地給予肌肉大量的力量訓練不僅起不到理想效果,而且還會造成身體的損傷。于是競技體育訓練方法被推廣到健身和康復領域,提出了功能性訓練理論。中國在2006年后逐步得以注重,2008年奧運會后,功能性力量最先在全國得到廣泛推廣。從醫學角度來看,功能是組織、器官、肢體等特點的集合。而功能訓練是從組織、器官、肢體功能恢復和康復措施,是現代康復的核心功能,作為治療的一個重要內容[1]。從康復學角度來看,功能訓練是改善傷殘人士治療的一個有效手段[2]。有學者認為,功能性訓練應是一個比較全面的觀念,分為功能性力量、速度、耐力等,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尋找薄弱環節,功能性力量訓練只是力量訓練的一個分支,功能性訓練更趨向于“一般性”“種”等概念,主要是,核心力量訓練、平衡訓練和本體感受性訓練、靈敏訓練、振動訓練和懸吊訓練[3]。
關于功能訓練的概述,專家和學者的觀點都是不一樣的,功能性力量訓練本質上是等長收縮和等張收縮訓練相組合的方法。讓肌肉開始進行快速等張收縮,然后固定,最后做等長收縮的最后幾秒鐘。有“功能鍛煉之父”稱呼的Gary Gray給出的定義是:發展身體被設計的動作;有大量實踐經驗的體能教練給出的解釋為:運動訓練的活動。2004年有專家提出,“專項力量”就是核心力量,更多體現在參與運動的肌群協調用力,各肌肉和肌肉組織,在中樞神經系統運動控制的形式下根據受力特點和序列特異性的工作“程式”[4],以功能訓練和整體運動能力發展為目標,逐漸成為新的發展思路。功能性力量訓練起到了連接基礎力量訓練和專項技能的作用,是特殊的專項基礎力量訓練。
2.1 對專項能力發展的意義
根據運動訓練學項群理論劃分,羽毛球屬于隔網對抗性項目,其體能由力量、速度、耐力組成。它需要全身肌肉群協調參與,后場扣殺對爆發力的要求很高,前場小球要求細膩、柔和的動作。移動技術要求更快,除了在方法和技術上的改進和創新,還要有針對性加強身體素質的訓練。羽毛球的專項力量訓練在小臂和手腕與下肢,訓練的目的主要是強化耐力、爆發力等能力。(1)手腕。剛開始可以拿網球拍做繞“8”字練習,適應以后用輕啞鈴代替。(2)握力。握力不足就會控制不了球拍,以及無法用手指發力,可以用指臥撐和握力器練習握力。(3)手臂。用俯臥撐和曲臂撐加強手臂的力量。(4)腿。跳繩可以改善手腳的協調性和爆發力,也可以用蛙跳來加強大腿和小腿的耐力。
2.2 對預防運動損傷的意義
激烈的競爭導致了羽毛球運動員損傷的增加,羽毛球運動最容易導致身體受損的部位如腰、踝、膝、大腿和腳部,最有可能患腰肌勞損、腰背筋膜炎、腰椎間盤突出癥等損傷。因此,強化某些易傷部位和淺層肌肉群訓練,是積極預防運動損傷的一種有效措施。例如:為了避免腰部損傷,應加強腰部和腹部的訓練,改善腰腹部的力量,并增強協調和對抗性的平衡。小肌肉群的訓練也要重視。人體的肌肉群分為大小肌肉群,一般小肌肉群起到固定關節的作用。力量訓練一般是集中大肌群,而忽略小肌群的運動,導致在運動過程中肌肉力量失衡,增加受傷的機會。此外,小肌群練習應該結合多方向的運動,動作要求精確準確。競技羽毛球比賽的時間比較長,對體能的要求非常高,由于長時間運動引起肩、膝、踝、腕關節與腰部受傷,主要是熱身不充分、不合理、身體疲勞等原因。要防止在羽毛球運動中損傷,就需要不斷加強訓練、提高專項能力素質、技術動作要規范等。
3.1 以核心區域為主的核心力量訓練
核心力量訓練是以核心肌肉、平衡能力以及深部小肌肉群為訓練主體,以加強表層肌、穩定深層肌為主要內容的力量訓練。可以提高核心肌群的穩定性,使整個機體動作協調,保證運動員在做運動時核心肌肉能更好穩定身體、傳遞能量。無論是羽毛球技術中的揮拍練習,還是鉛球中最后出手的撥球,看似腳對地面過人體的用力,其實是來自于腰和脊髓肌群之間的動力,并向上肢傳送動量。羽毛球運動中大量的腰部扭轉及落地緩沖動作,對腰部的肌群要求極高,這包括腰部深層的多列棘、豎脊肌、臀肌及腹背筋膜。核心力量幾乎運用于所有的體育項目之中,技術動作是以核心肌群為運動鏈,在動作技術過程中核心肌群承擔著穩定重心、發力、傳輸力量的作用并可以支撐身體姿勢。對于上下肢的協調發力以及整體用力起到樞紐的作用。(1)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單人練習,如:俯撐橋練習等。(2)使用不穩定器械的練習,如:瑞士球、平衡球、平衡板、彈力繩、力量訓練器械等。(3)不平衡負荷力量練習等。
3.2 以穩定性為主的膝踝關節功能性訓練
膝踝關節是人體比較復雜的運動關節,承受負重很大,由于羽毛球比賽的特殊性,膝踝關節很容易造成關節損傷。急停、急起、跳起落地等動作在羽毛球運動中使用較多,對膝踝關節的緩沖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增加以膝踝關節為主的功能性力量訓練對于技戰術水平的發揮和預防運動損傷有著積極的意義。如:(1)負重半蹲跳練習。(2)負重杠鈴,在4~6 cm高的木板上做提踵練習。(3)單腳的雙搖跳繩。(4)慢跑練習。以上方法都可以提高膝踝關節韌帶的肌肉穩定性。
3.3 功能性力量訓練與傳統力量訓練的組合
功能性訓練放棄傳統力量訓練的不足,強化肌肉的運動,經過募集、激活各參與肌肉迅速、調高運動技術水平,使訓練更具有競技性;它也表明,對科學運動訓練方法的深刻理解,內在動作的特點,是一個新的方向;基于傳統力量訓練進行了總結,提出了功能性力量訓練。盡管功能性訓練對提高人體運動能力和預防運動損傷有獨特的作用,但也不能否認傳統力量訓練的價值。功能性力量訓練與傳統力量訓練是相輔相成的,都是很好的訓練方法。
功能性力量訓練強調軀干和各關節“運動鏈”的作用,增加核心肌群的穩定性,盡量使運動員在做動作時核心肌肉起到穩定身體、傳遞能量的功效。功能性力量訓練以其獨特的訓練方式,根據羽毛球運動的技戰術風格,為羽毛球專項力量訓練及預防運動損傷提供新的指導思想和制勝因素。功能性訓練在羽毛球基本動作動作、步法、球路練習和鍛煉運動員的意志品質以及運動損傷等方面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所以,功能性訓練在羽毛球訓練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至關重要的。
[1]紀樹榮.康復醫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20.
[2]卓大宏.現代康復功能訓練的新概念與技術[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3,18(7):388-390.
[3]董德隆,王衛星,梁建平.振動,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訓練的認識[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5):107-109.
[4]季磊.功能性力量訓練的實質及訓練方法探究——基于懸吊訓練,振動力量訓練、核心力量訓練、本體感覺功能訓練[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0(4):73-76.
G847
A
2095-2813(2017)01(b)-003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2.033
魯棟(1990—),男,漢,陜西漢中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