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盧伯春
(1.江蘇省鎮江丹徒區實驗學校 江蘇鎮江 212000;2.江蘇省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江蘇南通 226019)
高校體育教學中德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①
李迪1盧伯春2
(1.江蘇省鎮江丹徒區實驗學校 江蘇鎮江 212000;2.江蘇省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江蘇南通 226019)
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道德修養直接關系到國民的素質,加強學生道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文章總結出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德育在教育目標、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創新、評價體系構建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促進高校體育教學以更好實施德育的建議。
體育教學 德育研究 回顧 展望
體育是教育的載體,體育教學具有潛力巨大的教育力量。大學體育教育能很好地給學生的德、智、體以及心理品質帶來積極的影響,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內容。體育中的德育教學具有思想性、行為性、主動性,讓理論中的德育轉化為實踐,很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具有積極的作用,整合學校體育中的德育內容,是學校德育的未來走向[1]。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的社會適應目標提出:學生“應具備表現出良好的體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主動關心、積極參加社區體育事務。”另外,《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制定也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為出發點之一。所以,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學在新形勢的逼迫下,應將德育理論知識落實到行為道德上,提高學生積極參與、主動交流與合作、探討與鉆研的能力,培養他們責任心、耐心、合作與競爭、頑強拼搏、團結一致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道德習慣。
2.1 德育目標較為泛化
受“社會本位”教育觀的影響,體育教學中德育目標的確立往往忽視對作為完整人的學生的道德品質的關注,以社會價值導向為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以此衍生出來的德育目標體系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容易成為一種空洞、抽象、難以落實的口號[2]。高校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目標的確立往往忽視了對學生個體進行道德品質的培養,而以國家意志和社會價值為主導的德育教育目標體系在高校體育教學實踐中頗為多見,如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而一些最貼近學生生活的、微觀的德育往往被忽視。在我國德育課程中,德育目標被理想化、政治化,較少考慮西方價值的侵蝕、社會主流價值和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德育目標盡管很美妙,但過于理想化,高、大、上的姿態使得其很難成為現實,學生對照目標找不到自信,放棄高標準要求成為必然結果[3]。從黨的十八大會議上可以看到,要大力開展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引導學生樹立“中國心”,還要求人們深入挖掘課堂教學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悉心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讓學生既學到學科知識,又接受德育引領。而實際教學當中,對于學生主體德育需求的忽視,難免造成德育教育目標的虛無。
2.2 德育內容相對空洞
在德育教育內容方面學校存在著一種傾向——政治思想教育等于德育教育。在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運動技術方面,都有具體的措施和目標,而且想方設法地創造條件去完成,而對德育內容沒有完整的實施方案,雖然對體育教學中德育目標有明確要求,但缺乏具體的教學設計來支撐目標的實現[4]。政治思想教育雖然重要,但不能取代德育教育,而且在內容安排上,也混淆了政治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界線,這使德育教育難以實施。目前,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等思想在學校教學中得到提倡,但在體育課程中卻沒有落到實處,也就很難體現出其中的內涵,達不到一個好的效果。
2.3 德育方法比較簡單
在德育教育方面,我國一直重視教師的“教”,而非學生的“學”,以單純說教為主,方法單一、陳舊、枯燥,灌輸教學是最為簡單、快捷的途徑,忽視了德育教育的實踐性和學生學習的主體建構性。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通常是說服法、榜樣法、評比法、獎懲法等一些常用方法,這些方法雖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不到預期效果。體育教師在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時只強調和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很少關注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和參與性,設計的德育目標、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脫節,學生成了教學的被動體,在體育課中缺乏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學生的主體性受到了壓抑,德育的任務、目標就難以落到實處[5]。體育教學是一種實踐性體驗教育,僅僅傳授體育與健康課程理論基礎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參與運動,將道德教育與體育教學密切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達到體育教學的德育效果,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學方法的創新。
2.4 德育評價體系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體育教學中缺少完善的德育評價體系,評價指標的確定較為復雜,目標不明確、內容不清晰、難以操作,導致教師輕視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平時上課雖有普及道德教育,但也只是講講大道理,造成學生“光說不做”,做時也無能為力。體育課的評價呈現粗線條現象,如:“從教學過程中,觀察學生學習表現,分析教師在課中是否抓住時機及時地對學生進行的教育,能否根據教材內容因素,向學生進行思想、意志品質教育以及培養學生美的情操。”這種概括地提出“觀察”和“主觀意識的分析”,使得體育教師在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中對德育功能輕描淡寫,既沒深度,也沒量度,缺乏真實感[6]。這不僅對教師的德育工作產生了負面影響,也讓學生形成了觀念上的偏差。可見,建構學校德育評價體系,加強學校德育工作極其重要。
3.1 高校體育德育應有的觀念
我國學校體育總目標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培養學生體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為具有現代精神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因此,大家應該從思想上重視起來,思想觀念的轉變是解決難題的基礎。首先,要加強學校各部門以及相關教師、管理人員的溝通和聯系,建立管理協調組織機構,并成立由學校領導主抓,教務處、團委、德育教學單位相關領導參加的德育教學領導小組,負責德育實踐教學的指導、組織和協調教學。其次,加強高校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建設,提高課堂德育教學質量,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指導學生的德育實踐,以達到完善自我、修養身心、服務和優化社會大環境的目的。
3.2 體育教學中的德育目標
德育目標應反映社會發展的需求、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課程本身的發展規律,應具表現性、體驗性等行為性和非行為性的目標表述。表現性目標可以是模仿性,如能夠堅持完成武術套路動作;也可以是創造性,此類目標表述的行為動詞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創編”武術套路、健美操隊形、動作編排等。體驗性目標主要描述學生的心理感受、情感體驗,這種目標指向主觀的、難以量化的學習結果,如體育課堂教學中團隊合作的氛圍,同學、隊員之間的交流、合作等,也可描述自己長跑過程中出現“極點”和“第二次呼吸”的感受,學生在跑步過程中身心疲憊、想要放棄,但依然克服困難、頑強拼搏,在取得優秀成績后心情的愉悅,這一系列的情感體驗,能使學生身心得到升華,培養他們的責任心、義務感、耐心、自信心、合作與競爭、團結一致的精神。
3.3 體育教學中德育的主要內容
優良的德育教育不僅僅是依靠書面知識的灌輸傳授形成的,更重要的是學生親身體驗,通過自我選擇、自我體驗、自我內化的過程才能真正形成自身的品質。德育教育的內容可包括,愛國主義教育、課堂常規教育,結合教材特點進行德育滲透,體育教學具有內容多、范圍廣、活動性和思想性強等特點,各個運動項目的內容得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
3.4 體育教學中德育的教學方法
體育課堂教學是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主要實施形式,也是學校德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具有直接參與性、動態性、身心合一性等特點,所以比其他形式進行德育教育具有更好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應具有強烈的德育意識,注重情境教學的設計,使德育教育工作具體化、實踐化,抓住課堂教學中的種種機會,進行德育教育工作,學生接受體育教學內容的同時,會潛在地獲得思想教育,體育教師需要適時點撥,以提升或放大體育教學的德育效果。
3.5 建立科學的德育評價方法
科學的德育評價體系是開展高校體育教學中德育工作的重要環節,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凈化思想、規范行為,改進體育教師教學中德育工作的重要環節,是檢驗體育教師教學中德育工作效能和學生學習結果的重要標準。合理的德育評價應注重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評價主體應包括教師、學生主動參與評價。體育教師德育教學的評價方法可以通過教學設計的合理性、課堂教學的德育時機把握等進行評價。學生德育評價方法可以通過制定課堂觀察量表,記錄學生在課堂教學情境中的行為、情緒、情感等表現,結合訪談結果或者通過問卷調查來進行綜合評價。同時建立完善學生評優、評獎體制,將德育與智育、體育統一來實行評優、評獎學生申報制,建立科學有效的獎懲制度,有利于受教育者做到知與行的統一。
[1]盧伯春.“多維整合”:學校體育中德育的新走向[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科版,2015(5):95-99.
[2]楊曉明.體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
[3]朱軍.高校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德育建設的探索[J].教學參考,2010(6):4.
[4]馬姣.湖北省高校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D].武漢體院,2010.
[5]胡兆蕊.高校體育教學中道德教育缺失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華章,2012(24):222.
[6]李夢義,王向東,馬寶玲.論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6):62-65.
G807
A
2095-2813(2017)01(b)-010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2.106
南通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
李迪(1992-),女,江蘇連云港人,本科,中小學二級,研究方向:學校體育。
盧伯春(1981—),男,江蘇南通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學校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