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潔+徐斌
摘要:以某工作犬訓練基地犬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群發病例為例,探討了犬傳染性支氣管炎的診斷與綜合治療方法,證實了確定致病微生物類型是該病的診斷重點,超聲波霧化療法是該病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
關鍵詞:犬傳染性支氣管炎;診斷;超聲波霧化療法
中圖分類號:S828.2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7)11-0024-02
犬傳染性支氣管炎又稱“犬窩咳病”,是犬支氣管炎的一種,由犬副流感病毒、犬2型腺病毒、犬瘟熱病毒及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等呼吸道寄生菌或外源性特異性病毒引起的犬支氣管黏膜表層或深層的炎癥[1],臨床癥狀主要以咳嗽、嘔吐、流鼻涕為主,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呈群發態勢,對犬危害很大,尤其是幼犬,常造成犬只死亡。本文以某工作犬訓練基地犬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群發病例為例,探討了犬傳染性支氣管炎的診斷與綜合治療方法。
1 發病情況
2017年8月15日,某工作犬訓練基地隔離犬區有2只犬(均為史賓格犬,公,成年)出現干咳、流鼻涕等癥狀,5 d左右工作犬訓練基地陸續有10只犬(分別為德國牧羊犬、史賓格犬、馬里努阿犬,公,成年)出現咳嗽、流鼻涕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癥狀;隔離區的2只最早發病犬于2017年8月5日至13日赴外地參加多犬聯合物證搜索任務,13日返回工作犬訓練基地,并放置于隔離犬區由專人飼喂。
2 臨床癥狀
發病初期,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主要為短、干性痛咳,有時出現干嘔現象,流少量的白色透明的卡他性鼻液。3~5 d后,隨著滲出物的增加,咳嗽癥狀加重,由短、干性痛咳變為濕、長性重咳,咳嗽時常誘發嘔吐;兩側鼻孔流出的鼻液增多,由白色透明的卡他性鼻液變為漿液性黏性或黏液膿性鼻液,尤其在咳嗽時鼻液流出量會增多。如病情不得到有效控制,常引發高熱或嚴重的全身癥狀[2]。
3 診斷
3.1 流行病學診斷
經詢問隔離犬區最先發病犬的訓導員,證實2只發病犬發病前2 d在山區參加了30只犬同時作業的大型搜索任務,疑似多犬集結誘發的細菌性或病毒性支氣管炎。
3.2 臨床診斷
患病犬均呈咳嗽、流鼻涕等典型性支氣管炎癥狀,且3~5 d出現支氣管炎癥狀的犬只波及到整個訓練基地的所有犬,疑似為通過空氣傳播的細菌性或病毒性傳染性支氣管炎。
3.3 實驗室診斷
采集患病犬靜脈血,血常規檢查顯示,白細胞總數增多,且中性粒細胞增多;X光檢查可見肺紋理增粗。初步判定為呼吸道敏感菌引起的傳染性支氣管炎。進一步取患病犬支氣管分泌的黏液進行細菌培養,結果顯示病原體為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
4 治療
4.1 消除炎癥
癥狀嚴重的病犬:氨芐青霉素肌肉注射,10 mg/kg,2次/d,連用7 d。癥狀較輕的病犬:紅霉素口服,10 mg/kg,3次/d,連用7 d。
4.2 鎮靜止咳
咳嗽癥狀嚴重的病犬:氨茶堿肌肉注射,15 mg/kg,2次/d,連用7 d。咳嗽癥狀較輕的病犬:氨茶堿口服,10 mg/kg,3次/d,連用7 d。
4.3 超聲波霧化療法
呼吸道癥狀嚴重的病犬,可配合超聲波氣霧療法。將1%異丙腎上腺素0.3 mL、卡那霉素250 mg,多黏菌素B 30萬U,溶解于5 mL生理鹽水,用超聲波霧化器將藥物溶液霧化,通過一次性吸氧面罩使病犬吸入霧化的藥物,10~20 min/次,2~4次/d。
4.4 強化飼養管理
正常犬只一旦出現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癥狀,一定要第一時間將犬放置于隔離區;隔離區與正常犬區應由不同的管理人員飼喂;隔離區要每天進行1~2次環境消毒。
5 討論
犬傳染性支氣管炎是犬最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之一,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對犬的機體狀態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嗅覺,常造成工作犬暫時失去工作能力。犬傳染性支氣管炎的主要治療原則是消除炎癥、鎮靜止咳、制止滲出,恢復呼吸道的防御功能[3]。犬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病因很復雜,犬副流感病毒、犬2型腺病毒、犬瘟熱病毒及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等病原體均可引起該病。但不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犬傳染性支氣管炎其治療方案又不盡相同。因而,確定致病微生物的類型,是犬傳染性支氣管炎診斷的重點,也是進行下一步精準治療的依據。本次治療方案之所以能在較短時間內將群發性犬傳染性支氣管炎進行有效控制,得益于血常規、X光檢查及細菌培養的實驗室診斷準確地將病原微生物鎖定為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同時,超聲波霧化療法的應用也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病犬的康復,該療法能使藥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局部,使呼吸道局部達到較高的藥物濃度,有利于呼吸道黏膜對藥物的吸收[4]。
參考文獻:
[1] 魯金波,杜立銀.犬窩咳病治療新方法的探討[J].山東畜牧獸醫,2014(11):25-26.
[2] 梁晚楓,吳吉廣,李 躍.犬窩咳病的診治[J].黑龍江畜牧獸醫, 2008(6):77-78.
[3] 溫 彪,孫 林.犬傳染性支氣管炎的診治體會[J].畜牧獸醫雜志,2013,32(2):124-125.
[4] 毛軍福,黎 艷.超聲波霧化療法在犬窩咳病治療中的應用[J].湖北畜牧獸醫,2006(9):33-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