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波
【摘要】本文在深刻研究了國內高校資助的政策的基礎上,分析了資助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及產生的原因,尤其是在貧困生的認定及資助育人方面遇到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完善高校資助體系。
【關鍵詞】高校 資助 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1-0024-02
高校貧困生是高校需要特別關注的群體,近年來,國家政府、教育部門也將高校資助工作列為學生工作的重點,出臺了很多相關政策,基本建立了“勤、減、助、貸、免”的“五位一體”的資助體系,幫助貧困大學生圓夢。
一、高校資助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及原因
隨著資助工作的衍生和發展,“五位一體”的資助體系在實際運作中遇到了一些新問題:
(一)貧困生認定的材料難以保證真實性。目前高校貧困生認定主要依據生源地出具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和學生填寫的《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其真實性和可靠性難以保證。生源地政府“肆無忌憚”的蓋章,既不用擔責任也不用出資,還能算得上為居民辦了“惠民的實事”。此外,各班級貧困認定標準不統一,存在人情因素,增大了認定工作的主觀隨意性,結果很難達到公平。
(二)資助育人工作沒有形成合力。目前學生處資助中心牽頭也開展了感恩、誠信等思想教育等工作,但是內容形式單一,也沒有定期經常性的開展,各個學院這方面的教育工作也沒有提升為工作的重點,有一些學院很少或沒有開展過針對貧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三)貧困生思想道德和心理問題方面工作有待加強。
1.誠信意識淡薄。弄虛作假、謊報家庭情況以獲得資助,此種現象廣泛存在。部分貧困生家庭條件明顯改善也不會主動反映情況,仍繼續享受資助。惡意拖欠甚至不還助學貸款的現象也不在少數。
2. 自立自強意識差。部分貧困生存在“等、要、靠”心理[1],不思進取。
3.感恩之心缺乏。有些貧困生認為家庭貧困享受國家的資助理所應當,無須承擔任何社會責任,缺乏飲水思源、知恩圖報之心。
4.心理問題突出。部分貧困生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貧困,具有較強的心理自卑并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2],嫉妒同學、埋怨家庭和社會等。
二、對策和建議
(一)把握新生入學的時間點,迅速收集并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
每年從新生入學即開始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予以關注,回收《家庭經濟困難生調查表》,驗視相關困難證明或證件,為避免評選助學金時可以準備不實得材料,第一時間對綠色通道入學學生、生源地貸款學生、低保、優撫、孤殘、受災、大病等學生進行備案存檔,逐個談話,重點關注,力爭在助學金評定前對這些群體有個大致的了解。
(二) 做好貧困生認定工作
1.加強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覺悟。首先對班干部進行思想教育,提高班干的認識高度,既能對班級所有同學進行基礎的教育工作,又能對于濫竽充數,擾亂評選秩序的同學進行第一輪甄別。其次對班級民主評議小組進行思想教育,以全校公平為標準,以具體案例進行教育,使評議小組認識到資助對于真正貧困同學的重要意義,提高大家的思想覺悟,不徇私,保證評分的公平與公正。
2.全過程公示,全程接受監督舉報。所涉及到的文件和政策和申請貧困生認定的同學、所選的評議小組以及學院資助工作組要全程公示,利用好微信、微博、QQ群等網絡媒體全程接受同學們的監督舉報。
3.層層把關,全程監督。各班班長、團支書、生活委員作為第一層責任人,要對本班申請人情況充分了解,并對申報材料進行把關。第二層由班導師把關,要求進一步核實申報人情況并進行建議打分。第三層由民主評議小組把關,要求民主評議小組實名參與明民主評議,充分討論,達成一致意見。第四層由年級輔導員進行把關,對本年級情況要進行整體把握和打分,對比較困難的重點學生予以重點關注。
4.有進有出,庫內庫外動態調整。要堅持對困難生庫實施動態管理,不斷優化調整。一方面,日常工作中,若發現遺漏或家庭出現變故的經濟困難生,會及時按程序將其入庫;另一方面,一旦發現弄虛作假或同學舉報,經核查確實不符合條件的學生,嚴格按照相關文件要求,及時清退出庫。
(三)育人工作,刻不容緩。資助中心可以牽頭,把日常教育和關鍵時間節點教育相結合,在國家公祭日、清明節、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困難學生座談、觀影、祭掃、參觀紀念館等活動,引導困難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社會、熱愛生活,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王其炫.當前高校資助中受助學生的不良心態及對策[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 5) : 128-129.
[2]吳以立.高校貧困學生心理扶貧探微[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1( 20) : 127 - 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