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
摘 要: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思想政治工作是社會上層建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與經濟密切相關。“經濟人”假設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前提,在過去計劃經濟時代備受鄙夷,而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經濟人”的個人訴求與愿景越來越凸顯,對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強烈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經濟人”假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9-0173-02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快速推進,人們的認知觀念、價值取向和道德情操發生了深刻甚至顛覆性的變化,市場經濟的自由性使得人在謀取利益時道德缺失的現象比比皆是,思想政治工作昔日卓有成效的方法、內容、途徑,好像立刻“失靈”了,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行為中的教育實踐活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思政工作不可避免受到經濟活動的影響和制約。此外,經濟學在長期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一套相當成熟和豐富的分析方法,不僅貼近社會現實,而且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對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巨大的借鑒和啟發作用。
一、“經濟人”假設理論概述
當代經濟學創立者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指出,“經濟學主要是研究人類的欲望、理想及人類本性中的其他情感問題的。”①他給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下了一個定義:“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務的學問;它研究個人和社會活動中與獲取和使用物質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關的那一部分。”②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財富與人的科學。
“經濟人”又稱“理性經濟人”、“實利人”或者“唯利人”。這種假設最早來自亞當· 斯密,他在《國富論》中有一段話:“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面包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對他們有好處。”③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懶惰的,人的行為動機來源于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勞動是為了取得經濟報酬。亞當· 斯密描述的這些人的心態,被他和后來的經濟學家當做人所共有的心態,約翰·穆勒在1836年所寫的《政治經濟學定義及研究這門學問的哲學方法》一文可以算作“經濟人”的最初出典。
“經濟人”假設是對人類本性的一種抽象,它否定了人作為社會存在的其他一切特征,否認了人的主動性、創造性和責任性,赤裸裸地成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經濟人”一般具有三個特征:一是經濟人是自利性,即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是驅策人的經濟行為的根本動機。第二,經濟人具有理性,即每個人都關心為自己謀求最大的利益。第三,在良好的社會秩序下,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為在“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下,會無意識地、有效地增進社會公共利益。④
(一)經濟人自利性
現代經濟學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所有生物的第一要務是保存個體,獲取食物和繁衍生息是所有動物的本能,這種本能烙印在每個物種的基因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類從事經濟活動的原始動力,正是來源于人類對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自利性簡言之就是自我謀生,想辦法活下去,是最普遍最根本的生存行為。有什么樣的需要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行為動機,饑餓感驅使人尋找食物,對財富和利益的需求驅使人進行勞動、生產和貿易,所以經濟人必須是自利的,沒有自利,就沒有經濟。
(二)經濟人理性
經濟人作為經濟決策的主體是充滿理性的,這種理性體現在做經濟決策時思維極其科學、縝密,能夠在各種方案中作出成本最小、受益最大的最優選擇;在追求利益時,極其聰明、工于計算,能夠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利益。經濟人知道怎么做最“利己”,并會堅決地實施這種“最利己”的行動。在一定程度上說,是理性經濟人促使消耗成本降低,節約社會資源,推動社會生產率的提高。
(三)良好秩序的規范與約束
經濟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為需要受到制度與法律的約束。經濟人雖然以利己主義為導向,可能會損害他人利益,但也可能并不損害他人利益。理性經濟人也可以通過利他來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會為了改善個人利益而與他人利益做出某種妥協,實現互利互惠。經濟人本能的功利傾向需要制度和法律加以引導,無意識增進社會公共利益的效果可能高于其主動行為。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經濟人”假設
在計劃經濟時代,“經濟人”假設被認為是西方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與我國集體主義的主流意識、重視公共利益的需求背道而馳,因而我們漠視“經濟人”的存在,忽略“經濟人”的個人愿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觸目驚心的道德淪喪、唯利是圖的事件,食品安全方面的地溝油、“三聚氰胺”、“瘦肉精”,醫療衛生方面的“毒膠囊”、“假疫苗”,人際方面的“扶不扶”、裝窮騙捐款等等,都體現出一個問題,即人為了私利而不擇手段,成為金錢的工具,歸根結底就是人性本身存在自我自利性。
“經濟人”假說是交易的起點,是市場經濟的起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雖然性質不同,但都是由市場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其運行方式具有相通性。所以,“經濟人”假設是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隱含前提,只有承認這個前提,才能建立一個更具有說服力的制度,發揮指導作用,推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基礎理論指導。馬克思并沒有否認經濟利益對于人的思想和行為的驅動作用,利益是人發展的基本動力,馬克思很早就意識到利益問題,并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相關”,①但是他對經濟主體的研究有別于西方“經濟人”假設。
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的、歷史的、全面發展的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需要構成了實踐活動的原動力和原目的;在現實生活中,人有各種需要,如自然性需要、社會性需要,人的需要在量與質的寬度、縱向與橫向的維度上都是不斷變化的,呈現上升趨勢。endprint
由此,馬克思提出了“三級階梯”的需要理論,把人的需要分為三個層次和階段:第一是人的生理需要,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要;第二是人的謀生需要,人要維持生存,必須從事生產勞動,這構成了人區別于動物的社會性;第三是人的自我實現和全面發展需要,包括對社交、審美以及自我價值體現的需要。西方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只達到需求層次中的低級別,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社會人不僅要滿足基本生理、謀生的需要,也要滿足內在與外在相統一的高級需要,通過自我實現完成道德的升華,這是社會主義發展到共產主義時理想的人。
三、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種利益矛盾突出,國內利益關系失衡,思想領域震蕩巨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須借鑒“經濟學”假設理論,把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有機統一起來,從而實現雙贏。
(一) 堅持物質利益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
人類進行生產勞動、經濟活動的直接動機和目的是為了獲得物質利益,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并貫徹于人類的歷史發展。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味地站在政治道德的高度評判受教者,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去要求受教者,勸其割舍或犧牲自身利益,無條件克服一切困難。這樣的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是蒼白無力且不能長久的,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我們面對的是“經濟人”而不是“政治人”,不能忽視人的經濟性,漠視其對經濟利益的訴求;可以結合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物質激勵機制,給予其真真切切的關懷和幫助,而不是空洞的說教和理念灌輸。
(二) 將需要理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實踐
需求是欲望的物化形式,欲望是需求的本原,由于欲望驅動,人與環境無時不刻都在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因此,人的需求無時不刻地存在,也無時不刻在得到滿足。利益就是能夠滿足人自身欲望和需求的具體的物質、能量和信息,需求與利益密切相關,沒有需求,就不會產生利益。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斷完善自我,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法。因為不同個體對不同需求和利益的認同程度是不一致的,同一個體在不同時期對同一需求和利益的認同程度也是不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最大限度地滿足受教育者的思想需要、政治需要、經濟需要,才能真正實現思政工作的社會價值,從而引領大眾覺悟的提升,推動社會的進步。
(三) 強化法治思維
經濟人需要制度與法律的約束,只有規范自己和他人行為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講求以情化人,目的是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以說情說理教育為主、法律是國家統治的工具,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以強硬不容侵犯為主。一柔一剛,二者并不矛盾。法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量支撐,思想政治教育是法律宣傳的有效途徑。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強化法治思維,要知法、懂法,對法律常識真學、真用,既講道理直擊人心,又講法律常識調解矛盾,既做人的思想工作,又做人的普法工作,用法律武器鞏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參考文獻:
[1] 亞當·斯密.國富論[M].郭大力,王亞南,譯.上海:三聯書店,2006.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趙越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學分析研究[D].成都:西華大學,2015.
[4] 張芝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人”“義”“利”統一性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6.
[5] 姚順良.論馬克思關于人的需要的理論[J].東南學術,2014,(5).
[責任編輯 張宇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