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琰
[摘要]金融學基礎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是金融專業高職學生學好后續課程的基礎,但是金融學因為其理論性較強也一門學習難度比較大的課程。本文從高職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特點出發,提出了一種能夠化整為零,化繁為簡的教學和考核方式。將《金融學》中重要的知識點和技能,通過多種形式分散到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去,從而提高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金融學;教學改革;高職
金融學基礎課程是金融財經大類高職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在金融財經類專業課程中,金融學基礎涵蓋所有關于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交易工具的基本概念和市場運作規則,為其他專業課程打下基礎,在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從事多年的金融學基礎教學和研究的過程中,我發現,金融學基礎的課程因為其理論性強,操作性弱,開展實踐困難,所以開展教學活動比較困難。和承擔金融學基礎課程教學的同行交流,發現即使學生明確了解該門課程的重要性和學習難度,仍然難以堅持長期保持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所以導致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遇到瓶頸,進而影響其他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
為了學生的積極性、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的人才培養目標,我在長期觀察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特點后大膽的提出對金融學基礎學科教學和考核的改進方案。我相信只有以人為本,從學生的喜好出發才能真正改善教學效果。
在十多年和高職學生的相處過程中我發現高職學生除了個性鮮明,也具備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現如下。
第一,非?,F實。也即是說高職學生對學習內容首先關注的是:學這個有什么用?找工作中會用到么?學了就能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了么?如果答案是否,他們會立刻失去學習興趣。并且,他們關注的“有用”是一種具體的物質的精確的“有用”例如,經濟上的或者物質上的直接報酬(獎品、獎金或者分數這種具體化的可以精確量化的獎勵更能讓他們興奮起來)。所以如經濟學基礎或金融學基礎這種對基本專業素質起作用的課程就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而到企業參觀,或者企業員工來交流學生就會變現出很高的積極性。
第二,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好動。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學習效果不佳除了學習態度,還有其他原因。相信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用同樣的感受,一門課程剛開始學生表現出明顯的熱情和興趣,上到后來興趣逐漸下降,直接表現出來就是缺勤越來越多。在45分鐘的一節課中,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學生注意力最為集中,在20分后就出現明顯的疲憊感覺,所以需要教師在一節課中不斷安排變化教學方式給予學生一定的“刺激”引起他們的注意力。例如,在45分鐘內都是教師在講解,或者在45分鐘時間里都在看教學視頻,學生的都會很快失去興趣,無論用哪種教學方法,都不能超過20分鐘,必須講,提問,動手練習,討論交替進行并且時間都不能過長,還必須實施測試考核學生的掌握程度,他們在一定壓力的情況下則更為專注。
第三、怯場,被動,需要大量的關注與鼓勵。在高職學生中,大部分學生覺得學習“很難”這種“難”除了學科本身的難度,還有更大的原因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因為專注力不夠,和功利目光選擇導致對所學內容進行選擇(比如,這個學了沒用,就不想聽)的后果,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高職學生需要更多的持續關注和監督。而讓他們自信的回答問題、公開演示分析調查研究或者討論的結果則需要更多的鼓勵,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確定自己說的是不是“對的”或者教師想得到的。
所以,想要良好的教學效果,關鍵在于以下幾點:適當的壓力,持續專注,及時的有吸引力的激勵機制。
針對高職生的這些特點,我大膽提出了改革金融學教學方式的計劃。首先學生喜歡“明確的具體的獎勵”在這一方面,教學過程中幾乎無法提供非常有吸引力的經濟或者物質獎勵,除此以外學生最為關注的只有期末考試分數、實習(工作)機會。而我準備把這兩項有效的激勵機制分散到為期16周的課程教學中去。
其次,高職學生喜歡有事可做的課程,而不是坐在那里只看只聽的課程,他們也喜歡新穎多樣有趣的活動,所以教學過程中要盡量讓學生多說多做,教師少說少做。但是所有調查談論分析等發揮學生主動的活動,都面臨一個阻礙,就是他們對自己的不自信與怯場。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需要教師大量的正面鼓勵,另一方面需要就是成績激勵機制了。
盡管大部分學校都采用了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想結合的考核機制,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種模糊的評價機制難以對務實的學生產生有效激勵,實際上是,當學生面對即將到來的期末考試的時候,會短期突擊意圖提高他們的考試成績,但是實際上本來應該利用的平時時間就被浪費掉了。
我認為更加有效的做法應該是,將分數激勵機制具體化明確化,并且分散到整個課程中去。這種安排有很多好處,首先,學生學的好壞不再依靠期末考試作為唯一標準,那么平時偷懶考前突擊之類的做法在這種情況下變的非常不明智。學生每次上課的時候就會想到:這次出勤的分數,我拿到了:完成一次課堂討論或調查報告任務,也會想:這次我的分數拿到了。隨著課程的持續進行,到期末的時候,除了期末考試所占的20%的分值,80%的成績都在平時確定了,真正將學習壓力和任務分散到平時。在這個分配過程中學生不參加各級技能競賽和各種資格考試將會最高獲得80%的成績,不會超過“良好”的級別標準,而參加各項專業技能比賽,和從業資格考試等加分項目,則有利于學生獲得更加“優秀”的成績。并且,這種考核方式能使得學生在整個學期持續處于一種有壓力的緊張狀態下,保持這種合理的壓力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有動力,并且,有利于學生養成持續學習的良好習慣,不僅僅是《金融學基礎》這門課程,對于學習其他的知識和技能毫無疑問也會產生正面效果。
第三,相對與期末一張試卷定乾坤,這種考核方式更加側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而不是死記硬背。而強調知識的實用是高職教學和普通本科教學的最大區別之一。在這種考核方式中,還能將溝通,演講,語言表達等各項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考查列入對學生的評價之中,相對而言更加科學合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