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
摘 要: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計算教學要重視心算,加強估算,淡化筆算。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必要加強估算教學在數學教學中的比重。這樣的一種要求也符合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因為估算能夠培養學生們的數感,同時也能夠解決生活中不需要精算的問題,體現了數學的實用性價值。
關鍵詞:估算;意識;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4-009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4.058
在教學時,我發現很多學生沒有好的估算習慣,對估算信心嚴重不足,缺乏對于估算的準確認知。因此,教師應從學生對數學精算占優勢的現實背景出發,重新處理好教材內容,使學生自覺地跳出精算的思維框架,喚起學生內在的估算意識。
一、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估算的作用
2011版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注意使學生在獲得間接經驗的同時也能夠有機會獲得直接經驗,即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我們都知道,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且很多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是必需的,估算也不例外。
在日常生活中,估算我們可以說是經常使用的,而且方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們較為熟悉的生活現象來給他們創造有利于理解這一問題的情境,這樣既能夠解決學生因為抽象說教而導致理解上的困惑,同時,也能夠使學生們加深對于問題的理解。例如,我們可以從家長和孩子們去超市購物這個問題談起,創設這樣的情境:“爸爸和我一起去逛超市,帶了100元錢,分別買了雞蛋17元、蔬菜22元、家庭生活用品38元、還想買20元的牛肉,那錢夠嗎?”在具體問題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估算,加深了學生們對于估算知識的理解。
二、讓學生學會傾聽、反思,加強體驗,積累經驗,不斷地提高估算的能力
在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要想使學生們學有所得、學有所獲,教師必須要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們來提高估算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了解學生們在這一問題上掌握的程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來說自己的思路和方法,這樣就能夠在學生現有的水平下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也能夠在不斷的感悟中掌握知識。例如,小學四年級乘法估算的教學中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學校要給850名家長召開家長會,禮堂里有座位29排,每排有28個座位。請你估計一下這些座位夠坐嗎?”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很快地就算出:把29看作30,28也看作30,30乘以30等于900,900大于850,所以這些座位夠坐。學生完成以后我對大家說:“在你們估算時,教師已經悄悄地把準確結果地計算出來了。看到這個準確結果,你們有什么想法?”學生發現如果實際計算29乘以28是等于812的。而這樣的話座位就不夠坐。在現實的體驗中小學生們感受到了估算的價值,也提高了學生們的估算水平。
三、聯系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估算的多種策略,滲透多種估算方法
由于學生對于相關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及思維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會多種多樣。如估大、估小、估中間、先估再調整等。對于學生而言,這些都是合理存在的。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估算方法多樣化,應讓學生充分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進學生進行比較和優化。四年級有這樣一道估算題:一個糧店3天售出大米的數量分別是430千克、380千克、407千克,這個糧店30天大約銷售多少千克大米?因為糧店賣糧本身就是一個不定量,解決這個問題就可以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不管稍大些或者稍小些,都是在合理的范圍內。但是有時需要把兩個或幾個數同時估大比較合理,例如在計算買東西需要付的錢時或計算一些工程的用料問題上,有時要把兩個數同時估小才能更好解決問題。例如,在估計能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題目時或估算物體的容積時。估計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僅僅只有四舍五入法,進一法、去尾法、取中間數等方法都可以運用到估算中去。此外在計算除法的估算時,上述方法都不能應用,而是要根據除數對被除數進行取舍。因此,我們在估算教學不能僅局限在教估算,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是估多了,還是估少了,怎么樣估與準確值比較接近”。通過對估算值和準確值之間的比較,明確估算值與準確值的范圍,建立更為清晰的數感。
四、展開應用充分體現估算價值,逐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
作為教師,在教學設計當中,我們首先要選好題目,要提出好問題,提出有估計價值的問題,這對我們教師是個挑戰。在平常的估算教學中,為了落實知識點,達成教學目標,我們往往反復提醒學生看見“大約”、“估計”就估算。長此以往,學生對“大約”、“估計”產生了條件反射。例如:某市郊外的森林公園有124公頃森林,每公頃森林可滯塵32噸,這個公園的森林一年大約可滯塵多少噸?一看到“大約”字眼,就不問青紅皂白地用起估算來。對學生而言,估算只是一個執行指令的過程,他們絲毫感受不到為什么要進行估算。只有提出好問題,學生才能自覺體會到估算的價值,學生有了對估算價值這種體驗以后,他的估算意識才能不斷增強。我在教學三年級噸的認識時,同學們知道一個學生的體重大約是25千克,一噸大約是40個同學的體重。有的同學說了咱班32個同學加上教師還不夠一噸呢,還要從三一班借7個同學來才夠。馬上就有人反駁說借6個同學就夠了,因為教師可以算兩個同學。這就是估計意識的一個進步,因為他能用目測的方法,發現教師的體重可以相當于兩個同學的體重。
估算在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估算習慣的培養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立足于長遠來科學安排,設計恰當的方法,讓估算挖掘出學生潛在的創意和智慧。讓估算能動地根植于學生的頭腦里!要切實引導學生學好估算,讓學生掌握正確的估算方法,并能靈活運用估算策略,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努力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藍琳琳.小學估算教學現狀的調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
[2] 王鮮鳳,劉靜.小學估算教與學中的問題探析[J].小學教學(數學版),2010(2):31-33.
[ 責任編輯 杜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