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媛媛
【摘 要】近幾年,民生新聞異軍突起,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作為距離百姓最近的縣區級電視臺,我們的新聞節目基本上還是在沿襲過去的形式和內容,懷揣著地理優勢的金剛鉆,卻做不出令觀眾滿意的瓷器活兒。
【關鍵詞】縣區級電視臺 民生新聞 滯后
民生一詞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勒,勒則不匱”。由此可見,民生原指民眾的生計,而中國民惟邦本的說法又被認為是古代民本思想的端倪。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后,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成為時代主題,這一時代的特征必然要求新聞工作要關心民生新聞,要反映老百姓的心聲,要以民本思想為基點,是以平民視角和人文敘事手法關注和表現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計等內容的一種新聞表現形式。平民視角、民生內容、人文敘事是其根本和核心。由此推及,與民眾生活密切相聯系的醫療衛生、工作就業、住房條件、居住環境等都是其關注內容。
近幾年,民生新聞異軍突起,它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民生取向,以平民視角和態度記錄百姓的生活時態。2002年1月1日江蘇電視臺開播的《南京零距離》可以說是國內民生新聞的開端。隨后,各地電視臺也都看好民生新聞的潛力和市場,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推出民生新聞。在我們遼沈區域內,遼寧衛視《新北方》欄目以“致力民生,新聞力量”為欄目定位;《直播生活》更是打出“《直播生活》離您最近”的口號。這兩大民生新聞欄目沖破娛樂節目、電視劇場的包圍,產生了強大的社會效應,吸引了廣大觀眾,商家也看好這一陣地,加大廣告投入,這樣的民生新聞就實現了辦好節目與經濟效益的雙贏。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作為距離百姓最近的縣區級電視臺,我們的新聞節目基本上還是在沿襲過去的形式和內容,懷揣著地理優勢的金剛鉆,去做不出令觀眾滿意的瓷器活兒。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一、競爭意識淡薄
競爭是所有行業前進的基石。特別是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地方電視臺生存的空間日益狹小。所以辦特色節目、搞特色化經營、突出和彰顯電視節目的地方特色已日益成為地方電視臺的價值取向和生存之道。我們知道,作為最基層媒體單位的縣區級臺,有著很多方面的先天不足:首先,由于行政級別的關系,縣級臺各項活動明顯受到各級領導和條條框框的限制,其活動空間十分狹小,話語權形同虛設;其次,由于所處活動地域有限的關系,縣級臺受眾較少、廣告業務量更少,財政赤貧、慘淡經營成為縣級電視臺的通?。辉俅?,由于分配制度、用人機制的關系,“水淺不養魚”,有用的人才難留,留下的人又難用,在節目內容、制作水準和辦臺質量上,都無法和省市臺相匹敵。再加上縣區電視臺收視率的評估體系尚未建立,節目的收視狀態無從得知,新聞從業人員自然沒有收視率的壓力。這種吃“大鍋飯”的管理模式使從業人員喪失斗志,節目質量大打折扣。如今,縣區級電視臺的優勢越來越少,隨著互聯網、新媒體的興起,如果縣區級電視臺還是意識不到競爭,還是一味地孤芳自賞,就很難吸引觀眾,最終被市場淘汰。
二、傳播理念的偏差
理念上的偏差是縣區級電視臺民生新聞難以突破的又一重要因素。長期以來,縣區級電視臺相當一部分從業人員把新聞與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緊密相連,認為縣區級電視臺只要做好時政新聞就可以了。其實地方黨委、政府的工作也都是圍繞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開展的,也是人民群眾關心的。地方黨委、政府需要聽到百姓的心聲,百姓也想把自己的疾苦反映給地方黨委、政府。作為基層的新聞工作者不應該只是跑機關、泡會議、編材料,長此以往“官氣”多了“民氣”少了,“根據介紹”多了“記者發現”少了,我們應該準確地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遞出去,再把百姓的心聲帶回來,架起政府和百姓溝通的橋梁,如果只做時政新聞,弱化民生新聞沒有老百姓的聲音,那也就違背了電視是以大眾傳媒為載體的特性,自然也就會失去觀眾。要想贏得觀眾就需要我們基層記者嚴謹求實,為民請命,善于在繁華中看到危機,在枯燥的報告中發現問題,這才能時刻保持耳聰目明,才能為自己報道的新聞負責。所以改變傳播理念是縣區級電視臺發展民生新聞的前提條件。
三、軟硬條件的制約
和省市臺相比,縣區級電視臺的建立相對較晚,加上資金上的限制,攝錄設備陳舊或者更新緩慢,從業人員的年齡偏大、思維守舊、缺少創新,習慣跑會議、活動,對于什么是民生、如何采寫民生新聞、如何包裝宣傳節目知之甚少,這也大大制約了縣區級電視臺民生新聞的發展。即使縣區級電視臺成立民生欄目,很多記者也存在報道深度不夠、民情反映失真的現狀。很多基層的記者認為民生就是與民有關,認為老百姓說的就是對的,對新聞事件缺少探究,在新聞的拍攝制作手法上也過于簡單、拖拉,新聞過長、事件報道沒有主次,不講結構,如流水賬一般,有些基層記者還有意迎合觀眾的喜好,把市井小事、打架斗毆等毫無價值的新聞也理解成民生新聞,毫無厚重可言,所以提高硬件設備和人員素質是縣區級電視臺發展民生新聞的必備條件。
綜上,作為縣區級電視臺應當發揮優勢,做好民生新聞。民生新聞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可以說,民生新聞對于地域性的強調已成為一種競爭性的策略與價值訴求,這對于縣區電視臺來說是一個提高收視率和公信力最好的突破口,因為大多數觀眾都愿意去關注自己身邊的事和人,這種信息接收心理無疑為縣區電視臺提供了生存環境和有利條件。實踐證明,只有把鏡頭對準平民百姓的生活,報道人民群眾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弘揚正氣、鞭撻丑陋,以大民生的角度去關注民生,擴大報道的維度,將時政新聞軟化、民生化,這樣才能使節目與百姓貼得更近,電視人的喉舌作用才能得以體現。其次,作為縣區級電視臺的新聞從業人員應當加強業務學習。媒體行業日新月異,如今又有新媒體的夾擊,每個電視臺都在想方設法地吸取新的傳播制作理念,更何況我們縣區電視臺。所以定期地組織基層新聞從業人員到省市臺學習或者和上級臺聯辦節目,這樣不僅提高收視率還可以提高從業人員業務水平。最后作為縣區級電視臺辦好民生新聞還要借助群眾的力量,發動觀眾,充分利用手機、DV機拍攝,形成與觀眾互動,深入農村、深入社區、深入基層,第一時間報道發生在市民身邊的大事小情,用心用情觸摸百姓冷暖,做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民生新聞。要體現出新聞工作者“新聞為民”的大愛情懷,真正實現“領導點贊,觀眾愛看,用戶掏錢”的傳播效果。我們有理由相信縣區級電視臺辦好民生新聞也是指日可待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