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迅
摘 要: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開放性的朝代,唐代也是多種文化多元存在的時代,多元文化的發展方向使得其在藝術、文學、宗教領域上,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果,不僅對亞洲文化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對西方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本文就唐代文化的多元發展模式進行闡述。
關鍵詞:唐代文化;多元;發展模式
一、引言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盛世之一,因此,唐代的經濟和文化在當時都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可以說,唐代文化在當時世界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對亞洲文化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對西方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唐代文化開放、包容、多元化程度強,因此在文學、宗教、藝術等領域煥發出了勃勃生機。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唐代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模式。
二、唐代文化取得的成就概述
唐代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主要體現在詩歌、舞蹈、散文、繪畫、書法、宗教、雕塑和建筑等諸多方面。其中,詩歌是唐代文化發展的最高成就,在之后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幾千年內,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在詩歌方面的成就能夠和唐代所媲美。唐代詩歌風格流派千姿百態,絢麗多彩,除了李白、杜甫兩座壁立萬仞的高峰以外,還包括山水田園詩、邊塞詩、樂府詩和詠史詩等流派大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山水田園詩派的孟浩然、王維;邊塞詩派的王昌齡、岑參;樂府詩派的白居易、元稹,以及詠史詩派的劉禹錫、李商隱等。唐詩不僅在當時具有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而且為后人也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寶貴資料,從這一點來說,唐代詩歌的發展是空前絕后的。
伴隨著唐代詩歌的發展,唐代書法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是晉代以來書法發展的一大高峰,在真書、行書、草書、隸書和篆書等各體書中都出現了影響深遠的大家。如初唐四家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與薛稷;盛唐的張旭、懷素、顏真卿和柳公權以及晚唐的杜牧、高閑、裴休等。
在繪畫、雕塑、建筑和宗教領域,唐代文化因其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吸納了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因此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達到了一個高峰期,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以雕塑為例,在唐代以前,雕塑的線條生硬、鼻高、個大,非常有距離感。在唐代,塑像線條變得更加圓潤、柔和、慈悲,既有現實性特點,給人一種親切感。再以吳道子的繪畫為例,他的作品不僅有印度風格,也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他用凹凸的描述方法,讓繪畫更加立體、豐富,看上去非常靈動自然。從思想領域來看,傳統儒學自西漢中期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成為中國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到了唐代,唐前期的統治者采取了儒、佛、道思想兼收并蓄的策略,也就是說,不再單純采取漢代“獨尊儒術”之策,而是采用儒、道、釋三足鼎立的政策,同時也不排斥其他學派。這樣一來,盡管儒學仍然表現出主流文化的影響力,但其他思想并未被抹殺。
三、唐代文化多元化發展的特點
首先,唐代文化具有很強的開放性。隋唐以來,中原王朝的統一促進了多民族的廣泛融合,唐代文化不再是單一的漢文化或中原文化,而是融入了農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一種新興文化。因此,唐代文化的開放性越來越強,多元化的文化發展模式逐步興起。
其次,唐代文化發展與政治影響密切聯系。初唐時期,政治清明,納諫之風盛行,使得言論自由活躍了當時的文化氣氛,開明的政治制度為文化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土壤。到了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亂”造成了社會動蕩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和政治經濟變革,因此,儒學的發展變得興盛。晚唐時期,佛學和宗教在唐代文化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得到了長足發展。
再次,包容性強也是唐代文化的一大特點。唐代文化兼收并蓄,呈現出了獨特的發展特點和模式,由于唐代經濟的發展和國力的日漸強盛,唐代對周邊國家的影響變得越來越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唐代文化和異域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唐朝和西域各國、天竺、日本等國家互派使臣,使得唐代文化得到了大力推廣和普及,極大地拓展了唐代文化的發展領域。
最后,唐代文化在開放化發展的過程中,也呈現出了保守化的發展傾向。唐代有著高度平衡的層序結構,在對外來文化進行吸收、借鑒的過程,也表現出了“俯我就范”的特點,這種保守化的發展傾向影響了文化的啟示性意義,給唐代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當然,唐代文化的保守化發展傾向在一定程度上被后世所強化,從宋代到明清,儒學家過于關注社會的倫理準則和社會秩序,只關注自身文化的統一,壓抑文化的內部創新,導致文化出現了排他性、封閉性的特征。從這一角度而言,唐朝文化的保守傾向對于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唐代文化多元化發展的原因
在我國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文化發展都與當時的經濟實力、政治制度和環境、對外交流等方面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唐代文化也是如此。唐朝是當時世界上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有著雄厚的經濟基礎和開明的政治環境,對外開放程度非常高,對外交流非常頻繁,這些都促進了唐代文化的多元化蓬勃發展,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一個高峰期。唐朝歷代統治者推行較為開明的政策,能夠讓人民安居樂業,休養生息,在此基礎上,封建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社會物質財富得到積累,促進了唐代文化的多元化發展。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唐代經濟文化發展的代表,體現了唐代對外貿易的發達和對外交流的繁盛。只有政治基礎穩定,社會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才會有更多的精力去扶植文化事業的發展,文化發展的土壤才會逐漸深厚。在唐代,科舉制度也迎來了大發展,為唐代各領域培養優秀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促進了唐代社會文化水平的整體提高,為唐代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作出了貢獻。
五、唐代文化多元化發展的啟示
唐代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縮影,民族現代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同樣離不開對外開放的政策。唐朝歷代統治者對外來文明實行的對外開放、兼收并蓄的政策,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自信胸懷和海納百川的博大情懷。文化發展只有敢于接納并吸收外來先進、優秀的文化,并保留自身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外來文化為我所用,才能創造出不拘一格、更加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現代文化。
在保持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同時,文化發展也應具備創新性。敢于創新,突破自我,才能取得更高的藝術成就,無論是李白、杜甫,還是顏真卿、柳公權,每一位藝術大家都在創新的路上不斷前行,在創新中不斷成長,在成長中勇于突破,唐代文化的發展才能夠取得如此光輝的成就。
參考文獻:
[1]黃激.唐代文化繁榮的原因解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
[2]張宏梅.唐代文化繁榮的原因探析及對今天的啟示[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3]朱曉凱.析科舉制度對唐代文化繁榮的影響[J].職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6(3).
[4]孟晉.唐代文化發展的背景考察[J].濮陽教育學院學報,2002(4).
[5]黃正建.從衣食住行看唐代文化的過渡性[J].華夏文化,199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