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然
摘 要 網絡外語學習期間產生的焦慮是阻礙學習者利用網絡獲得外文知識的一大障礙。減少外語學習網絡焦慮對提升外語學習者的學習成效、促進網絡外語教育的發展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四川部分高校為例,對高校大學生網絡外語學習焦慮現狀進行了調查與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使網絡外語學習在教育領域中能發揮自己的最大優勢,減少大學生外語學習網絡焦慮現象。
關鍵詞 互聯網+ 外語學習 網絡焦慮
中圖分類號:G633. 31 文獻標識碼:A
“互聯網+”是創新2.0下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互聯網+教育”使教育打破了時空限制走出了學校,跨越地區、國家、實現了真正的開放,其中外語學習也展現了新的發展生態,網絡外語學習形式多元,資源豐富,更新快、時效性強,給予了外語學習者更加開放自由的學習空間。因此如今網絡外語學習已經成為外語教學的主流方式之一。
然而調查顯示,在網絡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從而影響學習效果,由此我們行了分析研究,從大學生網絡外語學習焦慮的產生原因、類型、解決方式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分析,并結合文獻資料提出一定的意見,希望能幫助學習者降低或者消除焦慮。
1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文獻資料法等方法,隨機對西南石油大學、四川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成都東軟學院等四川56所高校251名大學生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同時隨機走訪了部分高校在讀學生,了解了學生對網絡外語學習的相關看法,在查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比較分析了目前網絡外語學習現狀,發現了影響學習者外語學習網絡焦慮的相關因素。
2調查結果與分析
2.1網絡外語學習模式在高校大學生外語教育中的重要性
調查顯示,70.52%的大學生十分熟悉網絡外語教學或對網絡外語教學有一定的了解,網絡外語學習在四川高校大學生中的使用已經有了很大的覆蓋面。此外,從學生對網絡外語平臺的使用頻率可以看出,約三分之二的大學生已經在日常外語學習中使用網絡外語學習平臺,其中43.03%的被調查者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外語學習的頻率是每周1-3次,每周4次及以上的網絡外語學習者占到了被調查者的24.31%。學生對網絡外語學習的體驗和感受也是網絡外語學習效果的直接體現,調查顯示95.85%的學習者認為網絡外語學習對其有幫助,其中有39.05%認為網絡外語教學對其外語學習幫助很大。
由此可見,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外語學習已逐漸與網絡融合,網絡外語學習在高校的普及度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成為了高校外語教育不可替代的一種教學補充。
2.2外語學習網絡焦慮產生的原因
焦慮是一種消極情感,是指由于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致使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或使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加,形成一種緊張不安,帶有恐懼的情緒狀態,通過調查,四川高校大學生網絡焦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2.1網絡技術焦慮
網絡技術焦慮主要體現在硬件設施上。調查結果顯示,網絡延遲、卡頓一項在所有引起焦慮的因素中占比最大。人們在等待網頁加載的過程中極易產生焦慮情緒;而在網頁設計方面,我們發現頁面排版不簡潔這一點超出了平均焦慮值,而版面顏色搭配所引起的焦慮值則相比其他因素排在最后。
2.2.2網絡搜索焦慮
網絡搜索焦慮主要是指學習者在進行信息處理及加工過程中,因遇到大量無用信息而迷失在網絡中而產生惶恐。調查數據顯示有72.19%的人認為網絡外語學習平臺多樣,信息繁雜,泥沙俱下,難以選擇,學習者常常在對海量信息的分辨吸收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降低了學習效率,從而引起焦慮。
2.2.3網絡語言焦慮
語言焦慮在網絡外語學習過程中主要指學習者由于外語知識的不足而產生的焦慮情緒,主要表現有面對大量生詞、縮寫時的不安、自我懷疑、緊張等感受。語言焦慮對外語學習者的自尊心、自信心、學習過程、外語交際能力、學習及考試成績等都有負面影響。它使外語學習者不能正常發揮自己的能力,導致學習失敗。而這些失敗又會導致新的焦慮,從而造成惡性循環,大大降低了語言輸入、吸收和輸出的效果。
2.2.4網絡綜合焦慮
網絡綜合焦慮主要體現在學習者的自律能力和互動體驗上。許多外語學習者自生知識體系不夠完善,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網絡學習這個開放自由的大環境下,學習者由于喪失了對學習媒介和學習環境的控制,很容易被其他新鮮有趣的網絡元素吸引,偏離學習目標。調查結果中僅有24.85%的被調查者認為,在完全自主,缺乏外界監督的情況下,自己能夠基本保證學習自覺性。有56.21%的人認為網絡外語學習容易被其他類似于新聞等媒介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進行自主學習對于學習者來說算是困難重重,在其他網絡因素上耗費了大量時間,學習效率低下。同時,網絡外語學習者由于各自分散進行自主學習,處于相對孤獨的狀態。有40.83%的人表示如果學習機構沒有建立很好的虛擬交流環境,或者學習者本人缺乏交流的主動性,學習過程中就會感覺枯燥無聊,產生孤獨感。
2.2.5我效能感不足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網絡外語學習中會充滿信心和決心,這樣他們就會在很多時候能較好地發揮其潛能而在學習中獲得成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就會表現出自閉和不積極,不能很好地發揮自身水平。調查中顯示,部分學習者本身自我效能感不高,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學習成效的鼓勵,而當在看到別的學習者不斷進步,自己卻似乎一無所成時,自身的自尊心、自信心再次受到打擊,久而久之容易對外語學習失去興趣,產生焦慮情緒和自我放棄的想法。
3對策與建議
3.1減少網絡技術焦慮endprint
外語學習網頁設計者需注意自身系統的完善,盡量在信息大量化的基礎上將平臺操作系統和頁面顯示設置到最清晰簡化,同時其運行后臺要保持穩定,做好網絡維護,減少網頁延遲、卡頓等現象的出現;學習者自身由技能引起的學習效能感低下,是阻礙學習者從事網絡學習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主動提高計算機操作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地增強學習者的網絡學習自我效能感。同時盡量選擇優良的網絡學習環境,在確保網絡通常,設備狀態良好的情況下也有利于減少焦慮情緒的產生。
3.2減少網絡搜索焦慮
如今網絡上各種外語學習網頁和app琳瑯滿目,學習者需要選擇一個符合自身的平臺專心學習,而不能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同時調查顯示,網絡中各大平臺資源不兼容現象引起的焦慮超過了平均焦慮值,因此在大數據背景下,網絡外語平臺應該更全面的完善自己的數據信息庫,更好地實現優秀教學資源共享。
3.3減少網絡語言焦慮
對于網絡語言焦慮的改善可以從客戶端和網絡平臺兩方面進行改善。外語學習者可以在進行網絡學習時,準備一個電子辭典或者是其相關功能軟件,遇到對自己來說生僻的詞組或是簡寫時及時查詢,做好記錄,以后再次遇到時可以再次鞏固記憶;而網絡平臺可以前期先對學習者的外文水平進行簡單的測試了解概況,之后根據學習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學習方案計劃,因材施教,適當對部分中低水平者降低難度減少外文生僻詞的出現頻率,且適時對學習者進行鼓勵,之后再逐漸提升難度。
3.4減少網絡綜合焦慮
減少網絡綜合焦慮主要是要增強學習者的自我約束能力。針對這種情況,平臺設計者應在網絡學習過程中設計一些增加自身的趣味的細節,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不能為了廣告盈利而在平臺內設置其它影響注意力的廣告。學習者自身還可以運用心理暗示法,有意識地調節和控制個人的消極情感,自覺地、果斷地排除那些影響課程學習的種種不健康內容的干擾,努力調動身心的潛力,保證自己始終以最佳的心理狀態去主動地學習,從而培養自我監控策略。除此之外學習者可以自定一些網絡外語學習方法,例如可以每天在固定的網站上背一組單詞或者閱讀一篇短文的形式,將網絡外語學習當作一種習慣;邀請小伙伴或者同班同學一起學習,將網絡學習與現實相融合,大家相互監督,一起進步,也會起到一個對外語學習的積極作用。
3.5增強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一個人對自己在某一活動領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觀判斷或評價。因為成功的經驗能提高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除了學習者自身意識的改變,建議外語學習網站設計更多鼓勵性的環節,比如定期測驗,之后引導學生做積極的成就歸因。韋納的歸因理論認為積極的成就歸因能讓學生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維持和強化學習動機。同時人們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而獲得的間接經驗會對自我效能感產生重要影響,正如本次調查里顯示,部分網絡學習平臺有公開化的學習進度排名等形式,對部分外文基礎不太好的學習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使其更容易產生焦慮、羞恥等消極情緒,進而喪失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和信心。所以在部分外語學習平臺在進行設計時要注意這些方面的細節。
在“互聯網+”背景下,網絡外語學習已經成為了外語教育中一個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新型教學手段。其打破空間限制、開放自由、更新迅速、信息量豐富、教學模式多元化的種種優勢為外語學習者帶了很多便利。盡管網絡外語學習期間由于各種因素或多或少會產生網絡焦慮情緒,但只要高校大學生正確認識網絡焦慮并采取措施控制,便可以讓外語學習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 智飛飛,乜勇.“互聯網+”視域下國內外學習焦慮元分析及對策研究[J].數字教育, 2016.
[2] 蔣永文.保山學院教師學術論文選集[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1.
[3] 童金皓,邊玉芳.網絡學習中的自我效能感[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5(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