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蕾
[摘要]政府英文門戶網站起到跨文化的傳播作用,其建設應該遵循傳播學規律,使得英文網站的效用達到最大水平。本文從傳播學入手,討論安康市政府英文門戶網站的構建,并初步構建網站的基本框架。
[關鍵詞]傳播學;五w模式;政府英文門戶網站;構建
一、引言
自1999年中國政府推廣“政府上網工程”開始,各級政府陸續建立各自的中文網站。同時,隨著國際交流的不斷加強,各級門戶網站的英文版也相繼推出,并且英文版在國際宣傳傳播的角色重要性日益提升,但其個體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突出,重視程度參差不齊,優秀網站與落后網站間仍有較大差距,建設力度仍需進一步加強。同時,在已經建立政府英文門戶網站的地級市中,以省會城市、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和熱門旅游城市等建設的較為完善,發展也相對迅速;中小城市起步晚、發展緩,還遠遠沒有達到成熟的程度,筆者所在的安康市屬于陜西南部小城市,英文版網站還未上線。
政府英文門戶網站起到跨文化的傳播作用,其建設應該遵循傳播學規律,使得英文網站的效用達到最大水平。本文從傳播學人手,結合美國學者拉斯維爾提出的五w傳播模式,討論安康市政府英文門戶網站的建設,并初步構建網站基本框架。
二、傳播學視角下的安康市政府英文門戶網站構建
(一)傳播學及五w模式
傳播學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跨學科研究的產物,主要研究傳播過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聯系與制約:信息的產生與獲得、加工與傳遞、效能與反饋,信息與對象的交互作用:各種符號系統的形成及其在傳播中的功能。其奠基人之一聯邦德國翻譯理論家沃爾夫拉姆·威爾斯“認為翻譯乃是與語言行為和抉擇密切相關的一種語際信息傳遞的特殊方式”(威爾斯,1988),將翻譯學視為傳播學的一個分支。
美國學者拉斯維爾于1948年提出五w傳播模式,即誰傳播(who says)、傳播什么(says what)、通過什么渠道(in what thannel)、向誰傳播(to whom)、和效果如何(with what effects),表明傳播過程是一個目的性行為過程,具有企圖影響受眾的目的。這五個要素進而構成了傳播學研究的五個基本內容,即控制研究、內容分析、媒介研究、受眾研究和效果研究。
(二)安康市政府英文門戶網站構建的傳播因素分析
從傳播學視角探討政府英文門戶網站的構建,需要考慮五w模式中的傳播者、信息、媒介、接受者和傳播效果。篇幅所限,本文結合安康市政府英文門戶網站構建的具體情況,對傳播者、信息、傳播媒介、接受者等四個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傳播者是傳播活動的起點。在網站這個傳播媒介中,所有相關人員如中文撰稿人、網站設計者、網站維護人員、翻譯工作者等都扮演著傳播者的角色。由于大部分新聞、資料等都來源于已成型的中文網站或政府文件資料,部分相關工作人員也承擔著傳播者的作用。對于傳播者來說,信息的傳遞應盡可能的使接受者獲得最關心的傳播內容,使他們獲知信息的欲望得到滿足。
信息是傳播活動的中心。政府英文門戶網站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并且受到傳播者的傳播目的、社會的發展變化、接受者的訴求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在信息選擇上,傳播者扮演主要角色,所傳播的信息滿足接受的需求是第一要務,同時也要盡可能的使頁面簡單明快、易于搜索信息。
傳播媒介是傳播行為得以實現的物質手段。政府門戶網站屬于網絡傳播,其主要特點有:資源豐富,信息量大,圖文兼備;數字化傳播,方便快捷;超文本鏈接,選擇性強;即時溝通、雙向互動(畢耕,2007)。網絡傳播的出現大大擴展了傳播領域的活動空間,接受者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多種載體來瀏覽網站,網絡可以實現網站和接受者的實時互動,并通過觀察點擊量來進一步提升網站質量和受歡迎程度。
接受者在傳播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政府英文網站的接受者主要包括:長期居住或短期居住該地區的求學、工作、旅游、商務投資的外籍人士,關心該地區發展的外籍人士和熱衷英語學習的國內人士(楊陽:2011)。政府英文門戶網站的構建應充分考慮以上人群的需求和目的,并通過不同形式的回訪來達到傳播的良性循環。
(三)安康市政府英文門戶網站構建的基本框架
筆者依托地方高校在外語、翻譯及網絡設計等領域的資源優勢,嘗試構建安康市政府英文門戶網站,在英語規范化、翻譯專業化、欄目多樣化、內容豐富化、搜索便捷化等方面得到突破,網站首頁如圖。
三、結論
從安康市政府英文門戶網站的基本框架看出,傳播者應提高對網站建設的重視度,盡快構建并投入使用。從信息來講,應從接受者的需求人手,創新網站內容。從媒介來講,應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在內容質量的同時,提升網站設計的潮流度。從接受者來講,應準確傳遞原語信息,使其真正為需要者提供資料,由此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