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昕
【摘要】中國流行音樂近90年的發展歷程,歷經坎坷。時至今日,中國流行音樂已趨于成熟,并逐漸與世界接軌,發展出帶有自身特色的音樂風格。
【關鍵詞】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現狀
一、中國流行音樂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流行音樂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其實早在20世紀初,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效仿西方國家在各地興辦新式學堂?!皩W堂樂歌”隨之興起。初期以借鑒歐美、日本的曲調填詞,后來也有運用民間小調的原創歌曲。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李叔同的《送別》,沈心工《黃河》等。
學堂樂歌為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開創了歷史先河,引入了大量西方音樂基礎知識理論,也培養了一大批音樂類的人才。
1919年的“五四運動”很大意義上推動了西方文化進入中國的進程。在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大背景下,上海因其特殊的位置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成為中國流行音樂的發源地。1927年,黎錦暉創作的《毛毛雨》是中國近現代第一首實際意義上的流行歌曲,這首歌運用民間小調與西式樂隊相結合,歌詞打破封建思想束縛,描寫出男女之間純潔的愛情。雖然在當時引起很大爭議,其里程碑式的意義卻是不可否定的。
20世紀30~40年代是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高峰期,電影的出現很大意義上帶動了流行音樂的創作與傳播。如周璇演唱的《四季歌》、《天涯歌女》姚莉演唱的《玫瑰玫瑰我愛你》都出自電影《馬路天使》。而廣播電臺與唱片的出現也拓展了流行音樂傳播的途徑。
20世紀60年代末,出現了莊奴、左宏元、翁清溪等優秀的創作人,也出現了如鄧麗君、姚蘇蓉、青山、謝雷這樣的優秀歌手,給臺灣的流行歌壇注入生命力。但收到唱片業的制約,這一部分歌手很多選擇去日本、香港等地區發展。
到了20世紀80年代,通過“民歌運動”而覺醒的臺灣流行樂壇,以羅大佑的《之乎者也》與蘇芮的《搭錯車》為代表,進入了迅猛發展的階段。而隨著流行音樂商業化的趨勢,大批專業的唱片公司如滾石、飛碟、寶麗金等紛紛出現,新技術的運用推動了流行音樂的發展。而蔡琴、齊秦、費玉清、李宗盛、周華健、王杰、張雨生、陳升、“小虎隊”等音樂人也成為臺灣樂壇的中堅力量。
進入20世紀90年代,香港的流行音樂更趨向于商業化,經過商業包裝的“四大天王”成為港臺流行樂壇的標志性人物,而王菲、林憶蓮、葉倩文等女歌星也紛紛走紅。
這一段時期的港臺大部分流行歌曲旋律簡單、歌詞上口,偏商業化、娛樂化、年輕化。
90年代后期的臺灣流行樂壇也出現了幾位標志性音樂人,陶喆將歐美R&B的元素首次融入華語流行歌曲創作中,而周杰倫的出現更是將R&B、HIP-HOP等外國音樂元素融會貫通,加入古典音樂、中國民族音樂元素,開創了中國式說唱和“中國風”的流行音樂風格。“五月天”“F·I·R”“信樂團”的走紅也使流行搖滾在樂壇占有一席之地。
90年代中后期,內地樂壇百家爭鳴,校園民謠與搖滾樂齊頭并進。內地流行音樂進入百花齊放的階段。這一時期比較有影響的人物有毛寧、楊鈺瑩、那英、孫悅、高曉松、李春波、蔡國慶、戴軍、尹相杰、火風、韓磊、田震、韓紅、孫楠、滿文軍、鄭鈞、何勇、竇唯、張楚等等。
進入21世紀,IT業的發展與信息全球化使得流行音樂傳播途徑更加廣泛與便捷,這一時期興起的網絡歌曲標志了流行音樂的平民化,而“超女”“快男”則加深了這種平民化的現象。越來越多的電視臺推出音樂類的綜藝節目,讓更多聽眾了解流行音樂的同時也使得流行音樂的商業化趨向加深。同時隨著國家的日益發展,中國逐漸與世界接軌,吸收了世界元素的中國流行音樂也更加多元化。
二、中國流行音樂的現狀與問題
隨著國家的日益強大、社會與科學的發展,中國流行音樂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計算機技術的成熟為音樂制作提供了優良的條件。唱片與傳媒公司、音樂工作室、錄音棚逐漸形成完善的商業化體系,電視臺與網絡平臺不僅成為老百姓了解流行音樂的平臺,同時也成為更多懷揣夢想的優秀音樂人展現的舞臺。同時對版權的逐漸重視使音樂人的基本權益得到保障,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保證了原創音樂的創作環境。在融入世界大家庭的過程中,中國流行音樂也吸收了世界音樂的各種元素,創作出帶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世界音樂。并且流行音樂的種類也不斷增多,體裁不再受限,風格多樣化。聽眾的欣賞層次也在逐漸上升,隨之上升的就是流行音樂自身的層次,音樂創作者們更多的在作詞編曲上下功夫,優秀的作品也不在少數。同時在教育方面,專業音樂院校的開辦、音樂基礎知識的普及也為流行音樂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中國流行音樂在發展中依然顯現出不少問題,列出以下幾點以供討論與指正:
1.版權意識。
在媒體的不懈呼吁之下與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與市場整頓之后,中國音樂產業的版權問題開始向好的方向發展。但經歷過盜版猖獗的聽眾們已經養成了吃免費午餐的習慣,這一問題在中國乃至國外都是存在的。而音樂產業內也存在“混沌狀態”,網絡音樂平臺通過各種方法“渾水摸魚”,版權歌曲下架之后又偷偷上架。所以培養聽眾的版權意識、消費意識,開創新的商業模式,發揮網絡平臺的優勢,才能使音樂產業邁入良性循環。
2.音樂理念。
在這兩年很火熱的音樂類電視節目中,以《好聲音》和《歌手》兩檔節目最有代表性,一個是年輕歌手為代表的選秀性節目,一個是大部分在歌壇有所成就的歌手為代表的競賽類節目。其備受追捧的原因,一是開創了音樂類電視節目的先河,華麗的舞臺布景配合先進的聲光電技術,打破了以“聽”為主的音樂觀感,給觀眾帶來震撼的視覺享受。二是請用了國內一流的幕后團隊,包括音樂總監、調音師、樂隊等,首先帶給觀眾的現場感十分強烈,其次編曲方面投入大量精力,輔以電聲樂隊與交響樂團的“大樂隊”編制,同時加上高品質的現場收音與精美的后期處理制作,又將視聽感受提高了一個層次。三是在節目中添加了綜藝元素,使音樂與娛樂有機結合到一起,牢牢抓住了觀眾的視線。
3.行業體系。
一個完整的、健康的行業體系是促進流行音樂產業良性發展的重要條件。
首先是教育,教育奠定了流行音樂產業體系的基礎,深厚的音樂理論知識與扎實的音樂技術是從業者需要具備的條件。而這種從音樂啟蒙教育到專業音樂教育的過程在中國尚存很多問題。
其次是制作團隊與經紀人。音樂人創作出音樂作品,經過制作團隊的二次、三次制作之后才能成為合格的音樂產品。所以成熟的制作團隊會把握市場方向、把控制作流程、將作品與藝人統一。而經紀人在掌握藝人的同時擁有音樂產品轉化為利潤的力量,可以說經紀人的競爭促進了流行音樂產業的發展。
然后就是歌手,也可以說是藝人。藝人是流行音樂最直接的載體,其形象、嗓音、風格很大程度上決定作品的質量。目前的中國樂壇雖然人才輩出,卻缺少出現在國際上有影響的藝人。除此之外,新人的綜合素質距離“前輩”們尚有差距,甚至很多影響不及由影壇體壇功成名就從而轉入樂壇的明星,這兩點都表現了中國音樂對于藝人的發掘與培養的不足之處。
最后則是傳媒,傳媒與輿論會影響觀眾對于音樂作品的主觀判斷。所以方向正確、正面積極的宣傳與樂評也會促進流行音樂產業的良性發展。
引用黃薈先生在2004年于“流行音樂專家論壇”的發言:流行音樂的發展取決于成熟的商人(不僅是成功的藝術家)、成熟的商品(不僅是杰出的藝術作品)成熟的市場(不僅是素質高的聽眾)[3]。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必須通過不懈的努力,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把握機遇,及時發現認知并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才能使中國流行音樂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參考文獻:
[1] 尤靜波 《流行音樂歷史與風格》 [M]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07
[2] 王建元 《對于音樂院校開設流行音樂專業的思考》 [A] 音樂藝術 2003,3
[3] 黃薈 《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與問題》 [J] 南京藝術學院院報 200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