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峰
【摘 要】監獄行刑社會化是指為促進刑滿釋放罪犯能夠更好回歸社會的改造方式。傳統監獄行刑采用的是監禁制管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監獄管理的秩序性,但也逐漸拉開了罪犯與社會之間的距離。實施監獄行刑社會化,可以說是我國刑法執行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我國監獄系統在推進“監獄行刑社會化”的工作中,依然存在許多困難,本文就針對公共管理視角中的“監獄行刑社會化”來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究。
【關鍵詞】公共管理;監獄;行刑社會化
一、什么是“監獄行刑社會化”
通過字面含義來看,“公共管理”是指以社會公共事務為客體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職能。“監獄行刑社會化”,是指在刑罰執行的過程中,充分調動監獄外社會資源,形成合力,提升服刑人員改造水平,鞏固刑罰執行的效果,來確保行刑目的的實現。“監獄行刑社會化”相對于傳統的監禁制管理,更具人道性、民主性和效益性,不僅對服刑人員的人格和人權進行了保護,更重要的是對促進其改造具有積極作用。
二、“監獄行刑社會化”研究在我國的實踐基礎
我國監獄工作非常重視對服刑人員的教育改造,隨著行刑社會化理念的不斷普及,我國在“監獄行刑社會化”方面的研究也有了較大的進步和發展。服刑人員雖然觸犯了法律,但不應當將他們視作不可救藥的群體來看待,將對他們的懲罰作為對社會潛在犯罪人員的威懾,監獄應積極調動各方社會資源,拉近服刑人員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距離,調動服刑人員改造積極性,提升教育改造效果,幫助刑滿釋放的服刑人員重新適應社會生活。
三、“監獄行刑社會化”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對服刑人員實施的思想改造手段不足
監獄所施行的改造(無論是教育改造,還是勞動改造),不應當只是行為模式的改造,而應當深入到心理的改造。只有在心理上成為一個健康健全的人,才能以正確的心態看待社會,避免二次犯罪行為的發生。目前,監獄對服刑人員教育改造手段缺乏重視和創新,對罪犯實施的改造往往是理論上的教育改造,這種方式實行起來較為空洞,缺乏針對性,不能很好的與社會接軌,實效性不足。并且,監獄中對于罪犯的思想教育缺乏科學性,沒有先進的教育手段和設施作為支撐,從事監獄教育工作的人員意識往往相對落后,不能將社會最新情況融入到教育工作當中,罪犯受到的教育成了空洞的說教,與社會現實差距很大。
(二)監獄改造模式著重于管理
我國監獄行刑的模式,是將服刑人員統一關押來進行改造。這樣的改造模式,雖然保障了監獄管理的規范性,但同時也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服刑人員與外界的基本被阻斷,這樣的情況下,服刑人員的思想與社會脫節就成了必然的現象。社會環境當中,普遍存在對服刑人員的偏見,視其為不可饒恕的罪人,監獄組織對他們的管理習慣也是“少溝通,重處罰”,監管改造往往凌駕于罪犯的人格之上,這樣的管理模式會造成服刑人員的排斥心理,嚴重的可能會造成服刑人員心理扭曲,為服刑人員刑滿釋放以后的二次犯罪埋下隱患。
(三)“行刑社會化”觀念的基礎薄弱
當今社會,人們對于有犯罪前科的人往往存在著排斥的心理,這樣的心理使得服刑人員與正常社會之間的距離逐漸被拉伸,為“行刑社會化”觀念的普及產生了較大阻礙。服刑人員重新回歸社會后,人們對他們往往存在怨恨心理,社會給予他們重生的機會大大減小,這樣的現象,使得行刑社會化措施的實施作用甚微,許多人因此認為行刑社會化是不必要的,是沒有作用的。
(四)出獄前過渡保護措施不力
服刑人員經過長時間的人身監禁,對不斷發展的社會認知有所偏差,導致許多服刑人員在回歸社會后不能及時與社會接軌,難以適應新的生活,大大增加了再次犯罪的可能性。重新犯罪率的高企,要求我們必須對現行的刑罰執行模式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檢討,認識到出獄前保護措施的開展所具有的深刻影響。
(五)監獄“硬件”建設落后
因為多方面的原因,監管場所的設立大都遠離城市,遠離社區,家屬會見因此也產生了很多的不便,雖然有親情電話等幫教措施的開展,但是杯水車薪,監獄教育改造中親情幫教的效果大打折扣;監獄周邊可利用的社會資源,無論數量還是種類都很稀缺,可供利用投入到改造的資源十分匱乏;監獄組織人員配備上,有能力開展心理矯治專業治療的人員配置不足,專業性不強,這導致服刑人員出現心理問題時不能及時有效的介入和干預。
四、對于“監獄行刑社會化”所提出的措施和建議
(一)完善教育改造手段
首先,應當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使服刑人員在監獄中也能了解到社會形勢的變化,感受到管理轉變的好處。還要積極應對罪犯進行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培養服刑人員的心理健康,消除其對社會的偏見和敵視,是服刑人員對社會生活正確認知的保證。同時還應當幫助服刑人員適應社會生活,對服刑人員進行改造,就是為了服刑人員能夠以新的面貌回歸社會生活。對服刑人員的教育應當以其自身利益為立足點,幫助其順應社會潮流適應社會發展。
(二)轉變傳統的行刑觀念
監獄也從屬于社會,監獄的管理狀況關系著社會的安定發展。要想實現“監獄行刑社會化”,首先,就要求人們轉變傳統的行刑觀念,重視對服刑人員的思想改造工作,減少對服刑人員的防范心理;其次,監獄管理教育人員應當培養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深對服刑人員監獄行刑社會化教育工作的認同;最后,監獄應當積極革新管理思想,加大對自身的宣傳力度,讓服刑人員在接受改造的同時,也與社會生活方式保持一定的聯系。
(三)建立社會化的監獄環境
人們所處的環境對人的思維模式影響巨大,服刑人員雖身處監獄之中,但同時也應當處于社會環境之中,應當對監獄環境進行改善。首先是基礎設施的改善,由于監獄往往遠離城市,遠離人群,設施陳舊,應當依據監獄所處位置的不同,對監管設施、生活設施等進行規范化和現代化的改善,使服刑人員在改造過程中,能夠真正有所收獲,回歸社會后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快融入社會。然后是對執法環境的改善,監獄警察應當加強對自身角色的認識,營造科學文明的執法環境,一定程度上改變人們對監獄的看法。
(四)促進監獄設置合理化
應當依據服刑人員犯罪程度的不同,進行分類管理,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改造方案。合理調整監獄布局,解決因地理不便給改造工作帶來的困難。保證充分利用現有的社會資源,減少監獄與外界環境形成的反差。
(五)完善社區矯正制度
建立專門的社區矯正機構,具體管理社區矯正工作。還可以在各級人民檢察院設立對社區矯正工作進行專門的司法監察監督機構,以確保社區矯正工作能依法健康發展。
五、總結
隨著時代的進步,監獄的管理機制也當隨之發生改變,由封閉轉向開放、由落后轉向科學、由粗放轉向細致、有外在轉向內在,是監獄管理不斷發展的必然趨勢。監獄應當針對我國當前的情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監獄行刑社會化制度,為服刑人員的思想改造和回歸社會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蘇軍,我國監獄管理法治轉型研究.《刑事法評論》第六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吳旭,超越懲罰與規訓-犯罪人人格完善與多元社會主體參與行刑,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