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國+翟允瑞+史曉玥
[提要] 農民合作社是帶動農民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是促進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渤海糧倉科技示范性工程實施大背景下,重點分析滄州市南皮縣白坊子村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政策性建議,以期為渤海糧倉農民合作社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對策;渤海糧倉
本文為河北農業大學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校級立項項目成果;河北省渤海糧倉建設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71373067)
中圖分類號:F303.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9月18日
“渤海糧倉”是一項巨大的農民科技工程。自2013年4月啟動以來,以中科院專家為主力的科研人員在河北、山東等省建立了36個實驗示范基地,計劃通過對環渤海地區4,000多萬畝中低產田和1,000多萬畝鹽堿荒地的改造,實現到2017年增糧30億公斤的目標,到2020年增糧50億公斤的目標,將長期遭受旱澇堿災害的環渤海地區建成我國重要的“糧倉”。在當前“渤海糧倉”工程進入關鍵實施期的背景下,評價鹽堿地的改良利用效益,對推進“渤海糧倉”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實踐證明,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提高農民市場主體地位,保護農民利益的重要載體,是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手段。為進一步建立與發展渤海糧倉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體制,本文以南河縣白坊子村農民合作社為例進行具體分析研究。
一、白坊子村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
南皮縣位于國家重要糧棉產區——華北平原東南部濱海低平原地區,該地區淡水資源缺乏,地下水嚴重超采,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同時該地區農田的鹽堿化程度高,大多為中低產田,而深層地下水的嚴重超采更是加劇了該地區的土地鹽堿化程度,使得該區域農業發展凸顯出“底子薄,潛力大”的特點。
(一)農民合作社運作模式。渤海糧倉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是指農業專業合作社組織和品種推廣有機結合。該村這種新模式可以簡單歸納為“一個品種+一個協會=一種新模式”。“一個品種”是指小堰小麥81號,這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科技項目免費提供的;“一個協會”是指該村2010年成立的小堰小麥谷物種植合作社,同時也是南皮縣基礎扎實的一個種植專業合作社。這種新模式的“新”就體現在新品種的免費提供與專業種植合作社有機結合。
合作社成立以后,對農戶的土地實行了統一的經營管理。種子由實驗站提供,農藥、化肥均由合作社統一進行購買。根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到春耕時,各家各戶只需按照村委會擬定的澆水時間表,提前將化肥撒到地里即可,澆水由合作社安排的技術人員來負責。在技術方面,合作社不僅得到南皮縣農林局專家的指導,且還得到了劉小京等一批中科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科研人員的全方位指導,帶來了耐鹽小麥品種、微咸水安全灌溉技術。此外,通過各方面積極籌建,在數據的接收、數據的預處理、數據的儲存等方面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完善了渤海糧倉的大數據平臺。
在加入該合作社后,土地還是自己的,糧食收獲以后按土地面積來分。雖然糧食從播種到收獲全程由合作社統一負責,但村民的耕地并沒有流轉到合作社,糧食收獲成果歸各家各戶,合作社也可代銷,但農戶需要以按勞支付的方式給合作社一定數額的服務費用。村民有自主性,同時還可以滿足專業化經營的需求,這一點對很多地方都具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合作社運行效果。“新”模式目前在白坊子村運行效果較好,農民和村委會都比較能夠接受。合作社為白坊子村村民帶來了很大的實惠。一是農民將土地入社后,省工、省時又省錢,且糧食產量能大幅度的提高,種植收入增加;二是土地由合作社統一耕種后,農民有時間外出打工,獲得其他方式的經濟來源,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同時,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村務農的工作中轉移到其他更多的工作中,勞動力得到了充分的流動,為南皮縣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勞動力支持;三是合作社為一部分留守在村里的婦女和老人提供了部分工作崗位,如為農田打藥、澆地、耕種等,讓他們也能獲得額外的收入。因此,合作社在白坊子村的運行和推廣較為順利。
二、白坊子村農民合作社發展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盡管南皮縣白坊子村農民合作社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處于初始階段,仍存在不少的問題。
(一)合作社資金投入不足,種植成本較高。白坊子村由于水肥、技術改進等方面存在制約,使得其農業產量較低,缺乏市場競爭力,農業的經濟效益長期處于較低水平,這就使得很多農業企業、種糧大戶不愿把資金投放在該地區。而政府補貼也只能勉強維持合作社的基本運營,通過對合作社的仔細核算,小麥和玉米種植中,農民需要負擔其中80%的費用,其余20%由合作社承擔。目前,合作社負擔的這20%資金主要來自于國家科技項目支撐,處于基本收支平衡,如果未來擴大入社土地規模,加大對農業機械和技術培訓等的投入,資金將會出現間歇性短缺。此外,合作社還缺乏外界力量的扶持,尤其是各商業銀行的信貸支持,導致合作社的融資渠道窄,融資困難。
合作社的種植成本較高,就目前來看,綜合各種種植成本,種植糧食的利潤較低。以小麥為例,當前種植小麥的常規投入有:種子和肥料投入約為180元/畝/年,灌溉費用約為50元/畝/年,農藥和機械投入約為20元/畝/年,鹽堿地改良所需的ETS微生物有機肥和黑白液、酵素等投入約為280元/畝/年,再加上流轉鹽堿地需要大約300元/畝/年,綜合起來,目前在鹽堿地種植小麥的成本約為830元/畝/年。而按照350公斤畝產、1.2元/斤價格計算,種植一季小麥的畝產值約為840元,與投入基本持平,盡管種植小麥國家還有每畝125元的費用補貼,但這顯然無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二)合作社的規范性程度不高。農民合作社既是社團組織又是經營企業,因此合作社的管理是否規范直接影響合作社與市場的接軌程度,也決定著合作社能否生存與發展壯大。合作社的規范管理主要涉及成員的組織管理、機構的章程管理和內部的財務管理三個方面。從合作社總體情況來看,合作社管理體制不健全、內部控制機制薄弱。合作社的運作和管理隨意性較大,社員受益小,雖然在服務受益上得到不同程度的體現,但資金受益總體上仍顯不足,專業合作社對社員的二次分配的比例較小,嚴重制約了專業合作社帶動功能的充分發揮。同時,發展思路不清晰,有的有章程無制度,有的有制度得不到落實,“內部控權”問題嚴重,專業合作社僅僅停留在農產品初級生產階段,在加工銷售方面涉及較少。endprint
(三)合作社成員整體素質偏低。合作社帶頭人的素質是決定合作社發展的最主要因素,運營狀況良好的合作社往往都有一個組織能力強、懂技術、善經營的帶頭人。但由于白坊子村農民合作社參與者大多數是農民,合作社的負責人一般由村干部或自身素質稍微突出的一些成員擔任,其中管理層大專以上學歷人數不足5%,合作社內懂得經營善于管理的專業人才尤其是能帶動產業發展的加工型企業的產業領軍人才嚴重缺乏。梯隊式人才結構短缺,研發團隊組建滯后,管理人才稀少,僅僅靠長久積累的經驗做事,難以適應現代農業規模化生產的要求。
(四)合作社未來市場發展空間不足。未來市場發展缺乏動力,品牌影響力和關注度不高導致農民專業合作社產品在農產品競爭市場內缺乏競爭力。因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時間較短,又是新生事物,目前尚處在起步發展階段,對產業化經營中的促進作用還不大,合作社的龍頭、橋梁和紐帶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農業產業鏈級結構不明顯,獲利較少。
三、白坊子村農民合作社發展建議
(一)加強資金扶持,促進合作社健康發展。當前,資金缺乏是限制合作社發展的重要因素,各個主體應加強對合作社的資金扶持。一是合作社應加強自身組織建設,充分挖掘和發揮合作社聚集人力、資金等資源的潛力,通過現有成員、潛在成員和其他機構、人員等多種渠道吸收更多的合作社入股資金;二是政府應加大對合作社的財政補貼,對合作社運行進行資金支持,保障規模化種植購買農機、農資等所需的資金,以保證糧食種植面積的平穩,提高糧食的產量;三是革新金融體制、完善融資渠道,建立適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貸評級制度,制定適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貸管理政策,合理確定信用評級標準。加強銀行信貸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信貸投放激勵機制,在銀行內部建立約束的激勵機制。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融資需求特點,創新金融服務產品,與農村金融產業對接,解決其融資難題,促進合作社的健康發展。
(二)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增加農民經濟效益。強化科技創新,推進糧食增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通過開展鹽堿地改良利用和糧棉增產技術集成與示范,構建適度規模經營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體系與示范樣板,并采用行之有效的地力提升技術。采用棉改糧模式結合、降低微生物有機肥改土成本等方式,將中輕度鹽堿地改良成本降低。研發優質微生物有機肥,改良鹽堿地,提高糧食產量。通過三個步驟:種子發芽耐鹽鑒定、苗期根系耐鹽鑒定、全生育期耐鹽鑒定,選出耐鹽優良株系后,再進入大田進行品種比較和區域試驗,提高經濟效益。
(三)強化指導和服務,促進合作社規范化運營。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完善合作社的運行機制,按照分類指導、分級負責、注重實效、方法靈活的要求,使合作社運行制度化和規范化,促進合作社良好運行。同時,合作社要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結合,推廣百、千、萬工作方法,打造百畝核心示范區、千畝示范區和萬畝輻射區。推廣方式以千、百、萬復制的方式展開,并實現作物播種、施肥與植保等田間管理技術及收獲的全程機械化,從而提高農民入社的積極性,增加農民的經濟收益。
(四)加大對社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合作社整體素質。首先,進一步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理》的宣傳工作,舉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班,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農民專業合作社隊伍;其次,針對各專業合作社存在的綜合素質較差,管理水平較低的現狀,對其進行市場營銷、信息利用、財務核算、經濟合同、計算機等方面的強化培訓,促使改變過去傳統的種養殖方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最后,根據合作社實際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探討發展的新路子,通過多種途徑,加大專業合作社的指導力度,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宣傳和基本知識培訓,提高合作社的整體素質,為合作社發展創建一個良好的環境。
(五)加強品牌建設,促進合作社可持續發展。合作社應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農產品,采用有效的營銷方法,積極打造地方農產品品牌,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增加農產品的經濟價值,提高合作社成員收入,進而促進合作社自身的發展。積極引導農民合作社加強品牌建設的意識,對農民合作社發展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經驗進行及時總結和推廣。組織農民參加相關農產品展銷會、知名品牌評選活動,多渠道對農民合作社品牌進行宣傳,為農民合作社宣傳品牌和開拓市場創造有利條件。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振聲.“農業黃淮海戰役”的成功經驗及對當前商品糧基地建設[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4.19.
[2]朱旭東.水溶肥灌溉助力“渤海糧倉”豐產增收[N].新華社,2016.3.25.
[3]李寶玉,王立剛,高春雨.環渤海現代農業發展現狀、思路與模式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