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提要] 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所遇到的問題不是需求側,而是供給側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所采取的解決產能過剩、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的主要政策性變革措施,如何使其發揮應有的成效是當務之急。本文分析供給側改革應該側重的幾個重點問題,以及供給側改革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風險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產能過剩;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10月9日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旨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目標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主要表現為供給不能根據需求的重大變化做出及時調整。需要增強供給對需求的適應性。
隨著外部需求收縮和國內傳統消費需求飽和,我國大量傳統產業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存量供給遠遠超過市場需求。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對各類消費需求的性價比、安全、質量等要求明顯提高,而消費品供給規模有余而品質不足。隨著消費升級明顯加快,日益向個性化、高端化、服務化發展,新的需求很多,但有效供給卻跟不上。面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特殊情況,當務之急,基于供給側改革,必須要緊緊抓住以下六大重點:
第一,必須精準有效化解過剩產能。要仔細分析不同行業產能過剩的特征,采取精準有效的措施化解產能過剩。就我國當前而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解決供需矛盾和結構失衡;但是,也要注意不要把供給側改革擴大化,要把供給側體制改革的重點與相配套的政策調整區別開來,與產業轉型升級的內涵區別開來,與具體產品的升級換代區別開來。
第二,刺激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未來的新需求和新供給集中在知識、信息、文化、金融以及社會服務業五大“軟財富”領域,“硬財富”中制造業要通過轉型升級,培育出更多的價值。
第三,放松三大供給約束,恢復中國經濟活力。當前中國經濟受到高行政成本、高融資成本和高稅收成本三大供給約束。中國可以通過“減稅發債,借力未來”實現“一箭三雕”:減稅3萬億元,減輕企業負擔,激發投資和消費活力;同時發債3萬億元,吸納社會閑置成本,解決現在資產配置荒的問題;在未來還債時降低經濟過熱,撫平宏觀波動。
第四,從新供給經濟周期出發優化產業結構。技術和產業的演進、供給和需求結構的變化,以及供給與需求循環往復的交互作用是形成經濟周期波動的主要力量。從供給端和供給結構變化出發,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形成、擴張、成熟和老化。如果一個經濟體中大部分行業處于新供給形成和供給擴張階段,這個經濟就會充滿活力,其經濟增長速度就會提高,整體上形成向上運行趨勢;反之,如果較多行業處于供給成熟和供給老化階段,活力就會下降,增長速度就會降低,整體運行趨勢就會向下。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不僅在宏觀上是恢復經濟均衡的必然循環,在微觀上也一樣。比如iPhone手機,在蘋果公司創造出iPhone手機之前,世界對它的需求原本是不存在的,而當iPhone手機面世之后,新的需求就被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
第五,在人口與勞動、土地與資源、資本與金融、技術與創新、制度與管理等五大要素上,要解除供給抑制,提高中國經濟的長期潛在增長率。我國當前存在的嚴重的金融抑制,就算最便宜的國內借款成本年利率6%左右,也是美國成本年利率2.5%的2.4倍。其他還有科技創新體制、教育體制、國有企業體制,如何才能激發各方面的活力,都是要重點探討的問題。比如,農村的人均GDP和在城市的人均GDP相差6倍,意味著一個人從農村到城市工作的話,財富供給增加了5倍。但卻面臨教育、社保、醫療等方面的歧視性待遇,因此需要戶籍制度改革。再比如企業社保等成本偏高,造成大量的當期收入沉淀在社保賬戶,變成幾十年以后才能使用的消費,對企業和整個經濟來說都是損失。土地價格高漲,使得很多企業背負了沉重的壓力。
第六,要從供給側著手,以“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效率”為核心,“按要素貢獻分配”完善房價、物價管控政策。未來只有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增加房地產土地供給、改善房地產供給結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居民住房問題。物價的調控也一樣,中國從1996年以后就告別了短缺經濟,進入過剩經濟階段。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物價波動的根本原因并不在需求方面,而在供給方面,十多年來的每一輪通脹幾乎都由原材料漲價、工資成本推動、食品供給沖擊等供給方面原因造成,如果政府一味地通過緊縮總需求去進行干預,其結果難免是治標不治本。
除了上述六大要點,還需要注意要預防供給側改革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
第一,需要重點防控金融領域風險。隨著去杠桿、去產能等工作的推進,商業銀行經營環境將更加嚴峻,風險有可能更為集中,具體表現為:一是銀行體系風險壓力巨大。實體經濟杠桿率仍在大幅上升。隨著“去杠桿”、“去產能”、“去庫存”的推進,商業銀行經營環境將更加嚴峻,風險有可能更為集中。二是外匯市場和跨境資金流動風險不容小覷。影響人民幣匯率波動和資本流出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方面中美經濟周期不同步可能導致資本繼續回流美國;另一方面境內主體資產全球化配置趨勢也越發明顯,企業海外投資步伐加快也將加大資本流出壓力。三是民間金融風險快速上升。民間金融涉及地域范圍廣、風險積聚快,極易引發社會穩定風險,同時也加大了向正規金融體系傳導的可能性。四是跨市場、跨行業的交叉風險是風險防范中的難點。隨著金融綜合經營不斷推進以及金融市場聯系日益緊密,風險極易在不同市場、行業以及機構間傳遞,引發連鎖反應和疊加沖擊。
第二,要充分預防國際經濟走勢變數加大的風險。我國要把握好資本賬戶開放節奏,實現人民幣匯率有序調整,穩定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信心。2016年國際經濟走勢變數加大。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初步統計,2015年發達經濟體的增速從2014年的1.8%提高到2%,為連續第二年提高,而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則從4.4%下降到4%,為連續第五年減速。受此影響,預計全球經濟增速從2014年的3.3%下降到2015年的3.1%。按實際貿易量統計,2015年發達經濟體的進口增速從2014年的3.4%提高到3.8%,發展中國家則從2014年的4.5%下滑到1.5%。在跨境投資方面同樣出現兩極分化。發達國家吸收的外資同比增長90%,而發展中國家僅增長5%。據世界銀行最新預測,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2.4%,2016年增速將小幅回升至2.9%,但低于2015年6月的預測值。在這樣的外部環境之下,中國外貿出口也下降了1.8%,但在22個主要出口國當中,降幅是最小的,這意味著中國的國際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在利用外資方面,中國2015年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1,260億美元,同比增長5.6%,增速比2014年的1.7%有明顯提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制造業利用外資金額在連續三年下降之后,2015年只微跌1%。這些情況充分表明,中國商品在總體上仍然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仍然被國際投資者看好。2016年我國要把握好資本賬戶開放的節奏,實現人民幣匯率的有序調整,穩定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信心,這有助于穩定我國宏觀經濟基本面。
第三,要避免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回到計劃經濟或產業政策老路上的風險。我國目前所遇到的供給側結構性問題主要是產能過剩,要把握住“放松供給約束,解除供給抑制”的理念,讓財富源泉自主發揮活力。這樣,才能重組供給要素,解決根本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賈康.供給側改革:理論、實踐與思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5.
[2]李佐軍.供給側改革:改什么,怎么改?[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4.
[3]謝日輝.供給側改革時代如何做好企業掌門人[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