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
工學交替是教學與企業生產相結合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是高職院校職業教育課程的重要部分,是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和難點。近年來,各職業院校在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地更新完善中。在全國推行“2+1”人才培養模式的高職院校達到90%以上的境況下,教育部提出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要求:積極推行訂單式培養,探索任務驅動、企業項目導入、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引導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全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盡可能完成實習到就業的過渡,無縫接軌,提高學生的專業對口就業率和就業競爭力。
一、高職院校工學交替課程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實踐意義和價值
工學交替是高職院校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教學實踐環節,也是深入加強校企合作、完善課程建設、培養工學結合人才新模式的有效途徑。
1.研究的迫切性。工學交替是推動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實現校內實習實訓場所與社會職場環境的無縫對接的高職教學目的,是高職院校培養企業第一線需要的職業技術人才的重要教學環節,工學交替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能準確運用到企業工作中,進而獲得真實的職場體驗,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最終實現順利就業。
2.研究的實用價值。(1)工學交替能有效地實現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2)工學交替有效促進了學生就業。工學交替單位大都是學校的校外實習基地,通過工學交替課程的安排,學生以實習生的身份接受企業的培養進而完成崗位工作,在實習結束時,根據實習企業和學生雙向選擇達成就業意向,以提前錄取的方式有效解決企業的用人問題和學生的就業。(3)工學交替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雙方資源,組建與高職院校教育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形成教產學一體的人才培養新模式。(4)工學交替也促使教師走向社會,不斷完善自身,與社會與企業同進步。(5)工學交替能使學生盡快完成學生到社會人的角色轉換,更快地適應社會。
二、工學交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高職院校在第三學年的教學中將學生安排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進行校企合作,既加強學生理論知識的深入化,同時也促進學生將理論運用到企業的實踐中去,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達到了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經調查研究,這種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宏觀政策方面:國家沒有任何激勵企業接收高職院校學生實習的優惠政策,在校企合作中企業方面熱情不高,缺乏主動性。(2)學校方面:①課程目的、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需求之間存在矛盾。②教材內容無法適應企業的快速發展。③高職院校教育觀念轉變慢,職業技術辦學特色不鮮明。④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滿足不了工學結合的需要。(3)學生方面:①角色轉換太慢。②實習不能頂崗。③職業素養能力低。④工作能力太差。⑤生活自理能力太低。⑥實習的津貼較低。⑦實習崗位是否與專業對口。(4)企業方面:①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缺少主動性和積極性。②重用工,輕培養。③學生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完全保障。④工學交替日常管理制度和機構不完善,有待完善綜合評價機制。因此,面對新情況和新問題,我們要針對崗位與課程標準對接方面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尋找解決方案。
三、工學交替課程教學模式需采取的設施與對策
1.做好工學交替前的準備工作。工學交替是一項及其重要的教學實踐環節,如何將人才培養方案所制定的理論技能知識授予學生,如何開發工學交替教學內容,如何安排工學交替各個項目,如何實施工學交替教學,將工學交替作為一門項目化課程來開發,這些都有待于合理化的安排。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更新學習方式和考核方式,對學生進行工學交替前的思想教育和知識學習,主要安排三個方面的教育:一是教學目的性教育;二是工作中所需承擔的責任、義務和權利教育;三是各項安全教育。在教育過程中,需特別強調學生在企業工學交替期間所具有的雙重身份,既是學生又是企業的實習員工,既要必須接受企業與學校的雙重管理,同時還要求學生學習國家勞動法和企業相關管理制度等有關知識,需要學生盡快完成角色的轉變,對企業和自己的工作崗位有清醒的認識。
2.工學交替將采取課程化管理方式。一是根據職業技能要求制定裝潢專業工學交替課程標(下轉第75頁)(上接第61頁)準。根據企業對裝潢專業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制定相關課程標準。從教學觀念方面,著眼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過程,全面優化課程結構,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觀念。在制定課程標準時,需要在理論知識、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三大空間中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的培養方案。在教學過程相對穩定下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進而完善工學交替教學培養方案,在工學交替中加強專業背景知識和應用的分析,提升綜合應用能力,提高工學交替的教學效益和質量。二是制定工學交替課程設計方案。依照企業對高職學生的要求,分析設計教學模塊如下:第一模塊,學習企業文化;第二模塊,崗位操作訓練;第三模塊,企業管理訓練。在課程教學設計中根據工學交替教學模塊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施教學過程。
3.工學交替實施的組織與管理。為確保高職院校工學交替能順利、有序地進行,保障有效地教育培養出高技能人才,最重要的環節就在于加強工學交替過程的組織與管理。因此,必須制定并完善相關的工學交替管理制度,不斷改進工學交替管理方法。在此方面我們進行了不斷地探索,在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了三級化管理機構;各分學院成立學院工學交替指導小組,以教研室為主戰場,形成了學院—系部—教研室三級督導機構,由教務秘書負責工學交替教學質量的監控,及時收集企業、教師、學生三方面的反饋信息,發現問題及時向相關部門反映,共同商量解決辦法從而總結經驗,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工學交替管理機制,并不斷提高工學交替的教學質量。校企雙方制定了《蘇州經貿職業學院工學交替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在工學交替指導過程中對學生實行“雙導師制”,企業指導老師和校內指導老師共同負責督促學生完成教學任務,針對學生實習單位很分散的實際情況,要求每個實習學生必須有企業指導教師,而且要求專業教師保障對學生工學交替期間充分的日常管理,足夠的實踐指導,定期進行現場實訓教導,進而加強與企業指導教師的溝通。另外,應采取多樣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現代通訊、網絡等多種方式加強管理和指導學生,保證順利完成工學交替。
4.工學交替的考核體系。校企雙方共同制定考核評價標準,通過對學生工作情況、安全規范、技能水平和實習報告等方面,對學生的工學交替成績進行綜合評價。工學交替課程的考核評價與考核校內所開課程是完全不同的,這種考核的主體應該是校企雙方,由雙方共同制定評價標準及實施,這樣才能確保考核的科學性,從而達到通過工學交替的教學目的。工學交替是學生非常重要的必修課,必須獲取相應學分才能畢業,校企指導教師共同完成工學交替成績考核,學院工學交替督導組對工學交替的學生及相關實習基地進行調查,進而完善考核評價指標。企業根據學生日常工作期間的表現進行考核,給出技能成績,校方根據企業的評定成績,并結合定期現場實訓的表現和學生的實習總結報告進行總結,評定學生最終成績。通過嚴格的工學交替考核體系,學生更加重視工學交替,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能力,從而獲得更高的就業競爭力。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的工學交替需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借鑒國內外教育和實習的基礎上,緊密加強校企合作關系,將企業崗位的需求和課程實現無縫對接,為了有效增加專業對口的工學交替崗位,我們需通過多種途徑開拓穩定的校內實訓基地及校外實習基地。如何提高工學交替的效果,實現高職學習與就業的“零距離”對接。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校企合作,加強工學交替的組織和管理,完善工學交替教學環節的設計,有效切實地推動工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作者單位: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紡織服裝與藝術傳媒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