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璐 周全
摘要:指出了環巢湖區域擁有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資源,為環巢湖區域旅游綜合性的開發建設奠定了充分的文化基礎。提出了互聯網+時代的環巢湖旅游資源的開發模式,探討了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辯證關系及推動措施,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環巢湖區域;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保護
中圖分類號:F57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1018604
1引言
2011年當時地級市巢湖市的居巢區和廬江縣劃入合肥,800 km2的巢湖成為了合肥的“內湖”。2015年8月,環巢湖被國家旅游局批復為全國首個國家級旅游休閑區試點,隨環湖大道的貫通,環巢湖12鎮被連接起來并已通過規劃將建成風格迥異的特色小鎮,成為城湖共生的“大湖名城”的一串璀璨的明珠。
“環巢湖的地域范疇,如果按照自然水系來劃分,它應該泛指整個巢湖流域;如果按照行政區劃,它應該包括合肥市、原地級巢湖市兩個市全部和六安市一部(老市區及舒城縣)”[1]。鄉村旅游很大程度上是指依靠鄉村中的自然景觀和文化遺存,并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而凡是能夠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為發展旅游業所開發利用,并能產生經濟效益與綜合社會效益的各種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都可稱之為旅游資源[2]。
2環巢湖自然人文景觀資源
2.1自然景觀資源鬼斧神工
2002年素有“皖中明珠”之稱的巢湖成為第四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其境內山、島、窟、洞星羅棋布,塔、寺、墓、亭各具特色,江、湖、林、泉攜手并存,湖光、奇花、溫泉、溶洞堪稱“巢湖四絕”,構成了獨特的旅游文化。八百里巢湖煙波浩渺好似“一面寶鏡”,姥山島、天門山宛如“兩顆寶石”,半湯、香泉、湯池三大溫泉恰似“三串珍珠”,太湖山、雞籠山、冶父山、天井山4個國家森林公園猶如“四塊翡翠”,王喬洞、紫微洞、仙人洞、華陽洞、泊山洞被喻為“五座龍宮”,這天然組合的景觀,點綴在巢湖沿岸,形成“眾星捧月”,繪就了一幅絕妙的立體山水畫[3]。
巢湖山水風光旖旎,地下的地質地層景觀更為奇特。除了絢麗多彩的地下溶洞、溫泉、河流、峽谷外,最罕見的是平頂山、馬家山的中生代三疊紀地層奇觀,完整地保存了距今2.5億年至1.9億年間地球生物復蘇的豐富信息,并擁有魚類、雙殼類、爬行類以及著名的“巢湖龍”等多種化石,不僅成為中國地學界的地層研究標準,而且已被國際地學界列為全球下三疊紀印度階——奧倫尼克階界線層型首選標準剖面,并將其列入國際地質年表,永載史冊[3]。
2.2人文景觀資源嘆為觀止
人文景觀資源包括古遺跡遺址、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神化傳說以及區域內的方言民俗、名人名作、農林牧魚生產活動、飲食文化等。作為民族文化的源頭和根基,人文資源是歷史信息的載體,是一種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具有很高的觀賞和人文傳承價值。
2.2.1文化遺存,燦若星河
巢湖歷史悠久,文化起源早,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3000余年,文化底蘊厚重,該地區目前保留著豐富的獨具特色的遠古文化遺存。從上古文明考古發掘及夏商周歷史傳承來看,環巢湖區域內有距今30萬年的“和縣猿人”,距今20萬年的巢縣“銀山智人”以及位于含山縣境內距今約53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人類進化里程碑的凌家灘遺址,三大遠古文化遺址代表了環巢湖流域的文明起源,印記了人類文化進化的歷史,展示了從舊石器時期到新石器時期人類最早的古代文明。還有人文始祖有巢氏、古皇有巢氏、仁祖巢父以及“陷巢州、漲廬州”等遠古文化和神話傳說。該地域還分布著肥西古埂崗(新石器)、六安皋陶墓(夏)、肥東吳大墩(夏)、巢湖“放王崗”遺跡(商)、含山孫家崗遺址(商)、肥西大墩子(商周)、含山大城墩(西周)等多處夏商周時代以淮夷文化為主體的古文化遺址以及巢湖放王崗漢墓群和唐家嘴水下漢城遺址?!斑@些星羅棋布的歷史文化遺存和數量可觀的出土文物,充分證明了巢湖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4]。
西周晚期,巢湖流域方國林立,有皋陶之后裔受封的六國、位于舒城的群舒諸國、位于舒城廬江間的宗國、位于合肥附近的廬子國、位于巢湖之濱的巢國,它們地望毗連、唇齒相依,為今天留下了許多一脈相連的地名痕跡。環巢湖群星璀璨的古城鎮,既見證了巢文化悠久的起源,又伴隨了巢文化繁榮發展的過程。如今,巢城、廬城、夏閣、柘皋、散兵、中廟、三河、八斗、店埠、長臨河、吳山、白石、盛橋等古城鎮,這些歷史悠久和獨具特色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傳說,一個地域,集中出現如此多的古城鎮,實為罕見,充分證明此地擁有源遠流長的文明史[5]。
2.2.2地靈人杰,風云際會
這里是南北文化的交融之所,歷代賢人高士層出不窮。上古高人許由、巢父臥牛山隱居留下洗耳池、周靈王太子喬紫薇山修道留下王喬洞、歐冶子山中鑄劍因人而名有了冶父山、西漢文翁入蜀辦學、東漢王蕃制渾天儀撰《渾天圖記》和《渾天象注》、魏晉時期廬江何氏一門學者輩出,私家著史,成效斐然[6]。巢湖地區人文薈萃,誕生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唐宋文化大繁榮時期,這里的名山勝跡曾吸引過無數文人墨客,留存下劉禹錫的《陋室銘》、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米芾的“寶晉齋”、杜牧、李清照的烏江霸王祠詩詠等千古名篇[7]。姜夔、毆陽修、陸游、石濤、郭沫若、李煥之等名士在此也留下了蹤跡和佳作。
這里還是兵家必爭的古戰場。自秦漢直至明清,涌現出大批的軍事杰出人才。著名軍事謀略家范增、九江王英布、三國名將周瑜,元末巢湖水師大將俞廷玉父子和廖永安兄弟等。明清以來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洋務集團和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皖系集團人才群體涌現,淮軍將領群體骨干分子分布在整個廬、巢(及六安)地區。以“淮軍圩堡群”為代表的淮軍文化”成為“三國文化”之后的環巢湖文化中的最顯著特色。近代淮軍名將代表人物有劉銘傳、張樹聲張樹珊兄弟、周盛波周盛傳兄弟、唐殿魁唐定奎兄弟、劉秉璋、潘鼎新、吳長慶、聶士成以及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等。民國時期著名的巢縣國共三上將——馮玉祥、張治中、李克農等,也都出生于此,可謂將星璀璨[6]。endprint
2.2.3文化深邃,涉面弘廣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物和文化。這里除了由大自然饋贈而形成的山水文化和溫泉養生文化外,自古以來巢湖流域居民所共同創構、積淀、演化和發展的“巢文化”內涵豐富、蘊蓄深邃。
(1)形成了諸多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載體和文化品牌,有和縣猿人、巢縣智人等古人類文化;始祖有巢氏、古皇有巢氏、仁祖巢父等遠古文化;含山凌家灘、肥東吳大墩、肥西古埂崗為代表的古遺址文化;有在民間流傳甚廣的“堯讓九州許由洗耳”、“商湯放桀于南巢”、“楚霸王烏江自刎”、“伍子胥過昭關”、的傳奇故事;這里是《詩經》“南音”的發祥地,有共同的方言所形成的標志性的劇種——廬劇以及門歌、農家秧歌、漁歌號子等獨具地方特色的音樂戲曲文化和“陷巢州、長廬州”、孔雀東南飛、包青天故事、三河小辭店等特色民間文化[8]。
(2)“巢文化”還具有極其縝密的群體系列性和整體連貫性。形成了大禹治巢、禹娶涂山、皋陶氏族、夏桀入巢、末嬉夏閣等等構成的夏文化系列;有鵲岸戰、觀兵山、會吳城、子胥昭關、楚王妃郹城、群舒之興衰、楚吳之爭雄等等構成的春秋文化系列;有從巢縣東山頭一直連通到大別山麓的秦漢古墓文化系列[8]。
(3)其它代表性的文化系列還有以下幾種。
三國文化。藏舟浦、回龍橋、飛騎橋、斛兵塘、逍遙津、教弩臺等遺跡以及曹操觀兵的明教寺、操兵巷今至還在訴說著三國時期群雄逐鹿的故事,“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仍為人們津津樂道。公元208~253年不到50年的時間里,合肥城和巢湖裕溪口就發生了十次規模較大的軍事沖突,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孫權六攻合肥而不下,雙方有時出動兵馬數十萬眾,戰爭規模之大、層次之高,直接影響當時中國的政治軍事格局和歷史發展走向[9]。
淮軍文化。這里有以俞家父子、廖家兄弟等為首領的明代巢湖水師文化系列以及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淮軍文化系列,還有以“巢湖三上將”、“廬江五督撫”及孫立人、衛立煌等為代表的現當代軍事文化系列[8]。其中淮軍文化最為矚目。當年,李鴻章在巢湖中廟水域集中編練淮軍,以中廟鎮的淮軍“總祠堂”昭忠祠、李文公祠、姥山的文峰塔,烔煬鎮的李鴻章當鋪為中心,從廬江的吳長慶故居、武壯公祠、潘鼎新祠、劉秉璋墓,到現在的巢湖市、無為的丁汝昌故居和墓園以及肥西劉銘傳故居,目前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淮軍文化圈[9]。
包公文化。這里還是北宋名臣包拯的故鄉,包公鐵骨錚錚、一身正氣,是民間千載傳頌的“包青天”,至今猶存的《包氏家訓》,清廉家風,可謂一字千鈞[10]。包公祠、包公墓、包公書院、香花墩包拯少年讀書處、廉泉、清風閣、孝肅橋、包河、花園井、清凈塘、衣胞地——,“廉潔、正直的包公文化精髓,是千百年來包公文化備受推崇的原因”[5]。
宗教文化。自古深山藏古寺,山水名勝歷來是與宗教名勝融合在一起的。巢湖東岸有東、西、南圣宮等道教名勝;冶父山、太湖山、天井山、銀屏山等是遠近聞名的佛教圣地。環巢湖沿線號稱“湖天第一勝境”建于東吳的巢湖中廟和建于三國的肥西紫蓬山西廬寺以及建于明代的廬江湯池鎮的白云禪寺,為區域內三大名寺。明清時期,隨著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的傳入,各種宗教文化依托巢湖山水共存互融,成為環巢湖名勝的一道獨特風景。
3互聯網+時代的環巢湖旅游資源的開發
3.1文化傳承——地方文化的發掘傳揚
環巢湖區域作為中華文明發源地,物態的文化遺產十分豐富,作為人類原始巢居的發明者、巢居文明的開拓者,有巢氏已成為公認的中華人文始祖,巢居時代成為代表中國先民進化的一個標志性時代,安徽巢湖流域是有巢氏的起源地,已無可爭議地被正式寫入國家級典籍——《中國地域文化通覽》[11]。
這一地區傳統民俗活動和節慶活動等也非常豐富,有中廟廟會、亞父文化活動和夏至節民俗活動等。民俗文化活動已經成為彰顯厚重歷史、弘揚巢湖悠久歷史文化、展示巢湖人民精神面貌,打造文化精品的品牌節會。環巢湖現存的傳統手工技能,漁網編制技藝等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無不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承載著巢湖文化的深厚底蘊。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民俗風情,是發展生態旅游最有力的籌碼。
1964年著名音樂家李煥之先生根據巢湖民歌元素和巢湖風光創作了民歌《巢湖好》。1998年《巢湖好》被拍攝成MTV,先后在中央電視臺CCTV3、CCTV4頻道連續播放了兩個月,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歌曲發源地南湖方村名播海內外。2006年5月20日,巢湖民歌成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之后,新創民歌《放歌巢湖八百里》又被中國音樂家協會評為全國優秀民歌,巢湖民歌的文化特色被傳承和弘揚。在“美好鄉村”建設中,南湖方村的特色鄉村建設與旅游融合發展,使南湖方村成為環巢湖的一張文化名片。
3.2與時俱進——崔崗藝術村、三瓜公社等旅游新名片的發掘
2012年夏天,一位藝術策展人來到合肥三十崗鄉西部崔崗村,被崔崗獨特景致所吸引,在這里租賃了一處農宅,改造成畫廊和工作室。隨后,圈內的藝術家受其影響,詩人、畫家、雕塑家、玩家陸續進入,租賃農戶閑置的房屋并改造為各具特色的工作室或私人藝術場所。當地政府因勢利導,予以政策引導和管理,并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將鄉村原生態、原風貌,原住民與時尚前沿藝術相融合,規劃建立了藝術創意村落,崔崗成為安徽首個“文化創意村”。如今,幾百年來寂靜無聞相對閉塞的一座普通村莊,因為藝術家們的到來,短短幾年里,成了“文旅相融,城鄉共生”的詩意村莊。
位于巢湖經濟開發區半湯街道的湯山下的“三瓜公社”由南瓜電商村、西瓜美食村和冬瓜民俗村三個各具特色的村莊組成,是集民俗文化、休閑旅游、農業種植、電子商務及新農村建設于一體的極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項目。利用農旅結合的發展模式,在原有民居的基礎上進行修繕和改造,最大程度保持原有鄉村風貌,保留江淮地區農村的真實生活場景與農家生活情趣,將傳統農業與休閑旅游業有機融合,打造觀光、體驗和旅游農業帶。以“合作社+農戶”、“互聯網+三農”、“鄉村旅游+扶貧”模式激活了鄉村發展,帶動了村民創業致富,成為一、二、三產融合的典范、農旅商旅文旅結合的標桿。endprint
南湖方村依托巢湖民歌音樂和巢湖風光糅合,在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中,在傳揚地方音樂文化特色中聲名遠播;崔崗村由藝術家依據當地自然村落,將民居與藝術結合,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以村落+藝術打造出“文化創意村”;“三瓜公社”則是互聯網時代下由安徽淮商集團與合巢經開區聯手,成為農創和鄉創的“雙創”典型。三張頗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名片都是在保護前提下進行開發的成功案例。環巢湖區域鄉村旅游資源的潛力巨大。
4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旅游業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旅游業是資源依附性很強的產業,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必不可少的依托基礎和憑借條件,比任何其他行業都更依賴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質量。其保護程度和開發利用狀況直接制約著旅游業的發展規模和水平。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是發展旅游經濟的重要基礎。在旅游資源開發中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確保在旅游資源開發中生態環境不被破壞,使其能夠被永續利用,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長遠要求。
4.1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辯證關系
首先,保護是開發的前提,開發應服從保護。由于旅游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開發模式,或因管理不善,客流量超過其承載力等問題。旅游資源開發是以局部范圍的破壞為前提的,一旦保護不力,資源破壞殆盡,旅游業將失去依存的條件和基礎。要保證經濟社會健康運行,就必須建立起兩者的共生關系,以推動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
其次,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兩者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開發和破壞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旅游是人類追求美與享受的一種文化和精神活動,只有讓人們體會到良好生態環境帶來的種種美好感受,才能激發人類為保護生態環境而有所作為。而通過合理的開發使部分收益以不同形式返回資源地,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造也是對旅游資源的保護。
4.2環巢湖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與保護
環巢湖區域自然資源與文化遺產總量大,品種豐富,類型較為齊全。她的歷史沿革、地理變遷以及豐富的自然山水景觀和人文遺跡,千百年來形成的民俗民風生活習慣等決定了其在旅游的發展上,應該具有多元化和全方位立體開發。
4.2.1注重整體建設
把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納入整個環巢湖區域總體旅游規劃之中,一是地域的整體性,將整個環巢湖地區納入統一規劃中;二是資源的整體性,將史前遺存、神話傳說、地理變遷、山水風情、民俗文化、當地農事漁業生產活動,互聯網時代鄉村旅游開發等進行整合,從旅游發展總體布局的高度上進行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4.2.2挖掘文化內涵
針對環巢湖良好的本底條件和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在資源的保護與傳承中,加強文化遺產的調查,挖掘各類歷史文化資源,研究地域文化特色,傳承歷史文化遺產,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豐富旅游載體,提煉文化主線,充分做到歷史文化元素與旅游開發建設的深耕合作,合理利用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生態旅游和民俗旅游等專題旅游,重點打造一批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精品景點,把環巢湖區域的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產業優勢。
4.2.3打造主題公園
以主題園區的形式形成“主題文化園”系列產品。根據旅游開發地的主體旅游資源的性質、類型、規模等確定旅游區開發的主題。充分利用環巢湖區域的文化元素、地域元素,選擇具有旅游價值的元素,例如有巢氏文化、焦姥文化、淮軍文化等進行深入挖掘利用,策劃建立一系列文化旅游項目。
(1)山水名勝主題文化園——山水風光旅游休閑基地。以湖東的中廟(姥山)和湖西的三河鎮為重點,輻射巢湖、廬江、肥西、合肥濱湖等區縣景點,建立湖東、湖西風光游覽區,憑借溫泉資源發展養生文化,同時加快開發和推介巢湖南岸的原生態鄉野風光,形成環巢湖旅游覽圈。
(2)文明初現和人類進化主題文化園——和縣猿人、巢縣智人、放王崗遺址等古人類文化園;有巢氏、巢父、“陷巢州、漲廬州”神話傳說等遠古文化園;凌家灘、皋陶墓、吳大墩、古埂崗等古遺址等人類進化文化園;焦姥文化園、夏文化園、宗教文化園,環巢湖地區名人館等。
(3)軍事愛國教育主題文化園——春秋戰國文化主題公園、包公文化園、三國文化園、明代水師文化園、淮軍文化園等。
(4)巢湖地質展館——展示巢湖流域地質變化及巢湖成因、巢湖水底考古新發現等。
(5)巢湖民俗文化園——建立民俗風情村,民間藝術、民俗文化展館等,通過展覽、表演、廟會、集市等多種方式展示巢湖的民間藝術、地方音樂戲曲文化、巢湖流域古今名人名作、江淮農村傳統生產生活。同時,游客還可以親歷牽牛試犁、水車車水、播撒稻種、石臼舂米、撒網捕魚等傳統農事、漁事活動,體驗播種、插秧、耕種、收割、采摘的樂趣,感受農家風情、體驗農業文化,享受田園樂趣。
5結語
在旅游規劃與開發實踐中,應樹立大旅游觀念,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堅持旅游業可持續性發展原則,提升環巢湖鄉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開發建立適合的旅游產品體系作為支撐,將環巢湖地區山水、人文、傳說、古跡、田園、濕地、養生、美食和生態等特色旅游資源有機串聯起來,將農業、湖漁、山泉、農家等休閑觀光、農事體驗、農家小憩等特色農旅的農家樂點線相連,使游客既能領略到800里湖面的旖旎風光,又能欣賞到“稻海麥浪、碧波魚躍、水清岸綠、蔬果飄香、村映湖山”的江淮魚米之鄉鄉野風[12]。將區域內鄉村中的文化遺產、自然景觀與環巢湖規劃中的12個風格迥異的特色小鎮建設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無縫對接、深度融合、相得益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環巢湖全域休閑、全域旅游、全域景區,實現環巢湖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的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翁飛.環巢湖文化是“大合肥”的文化支撐[N].合肥日報,2015~4~30(A05).endprint
[2]趙余林.旅游法概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3]佚名.風水瑰寶中國淡水名湖——巢湖[EB/OL].http://ah.people.com.cn/GB/n/2014/0225/c227574-20645664.html.
[4]翁飛.梳理打造環巢湖文化圈,增強省會經濟圈文化底蘊[J].理論建設,2008,113(1):63~65.
[5]梁昌軍.話說合肥歷史文化(中)[N].合肥日報,2013~09~26(T14).
[6]翁飛.環巢湖文化摭談[J].學術界,2008,130(3):156~162.
[7]翁飛.環巢湖文化圈是“大湖之城”崛起的強力支撐[J].巢湖學院學報,2012,112(1):1~2.
[8]寧業高.“巢文化”的基本定義與內涵[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87d9a0102eftp.html,2013~3~30.
[9]梁昌軍.話說合肥歷史文化(下)[N].合肥日報,2013~9~26(T15).
[10]朱震宇.話說合肥歷史文化(上)[N].合肥日報,2013-09-26(T10).
[11]方娟.深挖文化資源富礦 巢湖打響“有巢氏”文化旅游牌[N].合肥日報,2013~11~07(T10).
[12]趙登巖.環巢湖現代生態農業畫卷徐徐鋪展[N].合肥日報,2014~11~17(A03).
Abstract:The Chaohu lake area is rich in natural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Na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are amazing.The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are breathtaking whether it is natural landscape or cultural relics rich in the country.Such abundant resource types have laid a solid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in the region.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the law should be followed to protect and develop in the development.Keep pace with The Times,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of Internet+,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tourism resources andbranding with the residents' lifeand production.So,integration developmentom economy,society and culturecan be achieved inChaohu lake area.
Key words: Chaohu lake area;rural tourism resources;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