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摘要】高校微思政如何跟上微時代的前進步伐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為應對新媒體日益發展的趨勢,加強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文闡述了微思政的概念及特點,微思政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提出利用微思政更好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實有效對策。
【關鍵詞】微思政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060-02
隨著網絡技術的日益發展,今天我們已經走進“微”時代,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53.2%。其中手機網民占比95.1%,在各種職業的網民中,學生所占比重高達28.2%,位列第一,其中大專以上學歷占20.3%,大學生互聯網使用率已接近100%。[1]由此可見,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應對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借助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勢在必行,這也是微思政越來越受到高校、社會的廣泛重視及關注的原因。
一、微思政的概念及特點
(一)微思政概念
“微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簡單來說它是新媒體背景下一種“隱性教育”,所謂隱性教育指的是在宏觀主導下通過隱目的、無計劃、間接、內隱的社會活動,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受到影響的教育過程,滲透教育于日常大學校園的學習和生活中,達到潛移默化和潤物無聲的教育目的。[2]
(二)微思政特點
與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相比,微思政模式進一步開辟了“互聯網+”時代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戰場。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平臺的不斷涌現,也為進一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形式、擴展教育渠道提供了可能。在這種大背景下,“微思政”由此而生,其具體特點:
1.原創信息, 簡短有力
微思政的傳播內容原創度高,更加符合如今大學生的口味和需求,同時文字更為精煉,一般控制在200字內,字數雖少,文字表述卻更簡短有力,擲地有聲,能夠直中要害。
2.發布方便,傳播快捷
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往往拘泥于課堂、書本,都是按照既定教學安排進行,帶有明顯的滯后性。微思政通過手機客戶端、網絡等迅速發布信息,相對于傳統媒體更加快捷方便,同時形式上也更豐富,可以包括文字、聲音、照片、視頻等多種內容,傳播速度快,影響較大,反應迅速。 [3]
3.平等對話,貼近心聲
傳統的思政教育給人一種“正襟危坐”和“高大上”不敢言的感覺,因為課堂存在的明顯的距離感難以真正觸碰到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微思政通過學生熟悉而樂見的快速、便捷、靈活的傳播渠道,以大學生認同的方式,拉近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以網絡為平臺與大學生互動交流。[4]
二、微思政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更新教育理念
微思政使得虛擬的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相結合,更新了教育理念。教師和大學生能夠在網絡媒介平等對話、交流溝通,對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方法進行了改革,相對于傳統思政照本宣科的教育教學方法,不再是有距離感的領導老師,而是網絡上的某個代號或是稱謂,但是具體真實地呵護大學生的成長成才。[5]
(二)更新教育模式
與傳統的學校教育學生的模式相比,微思政更新了教育模式。微思政構建的微平臺,使得各方面可以進行討論交流,提出意見建議。各方面對于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作用同樣重要,都為大學生更好融入社會貢獻了力量。微思政將社會、家長等資源整合到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教學中,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
三、利用微思政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一)差異化分層次提升師生“微素養”
“微素養”即人們面對新媒體的各種信息時的理解、評估、辨別是非等能力。無論是在校大學生還是高校教師,都需要提升微素養。對學生來說,要提升學生對信息的質疑、評估及思辨能力。可以將微素養教育融入到大學生的課堂教學中,文本解讀,輔以時事熱點案例,幫助學生辯證分析問題。對教師來說,要注重提升創造制作能力。[6]
(二)開發微產品,精細化構建思政“微內容”
當前做好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主動深入學生并了解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大學生的行為和表現中分析他們在思想、生活、學習中產生問題的真正原因,找出解決辦法。應淡化說教,通過網絡通訊技術,將聲音、文字、圖片等充分整合,創新思政微產品,如微視頻、微電影、微課堂、微論壇等,實現微思政產品的影響。[7]
(三)發揮骨干作用,增強大學生思政教育“微力量”
發揮學生干部的骨干力量,學生干部是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要充分發揮學生骨干的帶頭作用,深入學生群體,獲取學生的實際想法,給予學生干部更多機會和信任,從而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努力改變團學活動中的“二八”現象,讓更多的學生積極參加思政教育的各類微活動,微互動,而要回避20%的學生參加80%的活動的現象。[8]
(四)聯動化打造體驗式“微平臺”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就需要我們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點出發,借助互聯網各種平臺為學生量身打造更多體驗式“微平臺”,以此為載體,通過線上線下聯動,讓學生能夠通過親身參與來激發自己的需求、審視自己的內心。
四、結語
習總書記曾強調,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從而進一步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沈金萍.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我國網民達7.3億[J].傳媒,2017,(03):30.
[2]朱宏勝,張玉.微思政在應對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中的比較優勢[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04):119-120.
[3]徐利穎.“微思政”在應對高校群體性事件中的比較優勢[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6,24(06):18-20.
[4]劉志紅,王鈺雪.“推送輿論”:高校思政教育新媒體化中的應用探究——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例[J].才智,2015,(25):227-228.
[5]董海燕.紅色微信:高校思政教育新媒體平臺的啟示[J].新聞戰線,2015,(04):149-150.
[6]別曉霜.依托微信公眾號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探究[J].今傳媒,2017,(03):21-23.
[7]鄭運旺.“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J].紅旗文稿,2017,(03):33-34.
[8]唐艷.基于長尾理論的高校微思政工作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5(02):336-3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