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柳明
【摘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個性化差異,而且還要立足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方向,因材施教。所以,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再一味按照以往的教學方式,一成不變的教課,教師要注意改變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教會學生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
【關鍵詞】小學數學 素質教育 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107-01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革,教育事業也隨著做出了巨大的調整。傳統教學模式已經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培養出來的應試性人才已經不再是社會當前所需要的。在當前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的是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所以為了跟上發展的腳步,想要培養這一類的人才,就要從教育的改變開始。小學階段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關鍵時段,這對小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如何在素質教育下開展小學數學的教學,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學科是數與形結合的一個學科,對于小學生來說,如果抽象思維差一些那么學起來的話,就會比較吃力。但是數學這個學科來源于生活,與生活密切相關。在教學當中將數學與生活緊密的連接起來,學生理解也就相對容易很多,例如,在講解對圓的認識的時候,會拿出很多實際的,隨處可見的東西作為例子對學生進行講解,我們隨處可以看到的圓,太陽是圓的,車輪子是圓的,那么這些圓的共同性又是什么。這時很多同學就會觀察出,圓都是有中心點的等等,在能看到實際例子的時候,再講解圓,學生就能發現很多圓的共性。在發現圓的共性的時候,我還會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更多的圓,硬幣是圓的,人的瞳孔也是圓的,還有圓的盤子,圓的手表。這樣將生活與實際緊緊相連,增加了學生探索的興趣。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表達出來,能夠讓學生學起來更加的簡單與明了。
二、轉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為主體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的教學模式也不再是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而是更加新穎更加具有創造力的教學模式。不過,一切教學模式的改變,都要根據實際情況,需要以學生本身為出發點,并且時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里所說的主體地位,主要是指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主要導向。因為,在傳統的教學中,基本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的所有學習活動是根據老師的要求來完成的。而現階段,以老師為主體改為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就是要求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起到引導的作用,目的是讓學生自主的探索問題、追求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提問讓學生回答,還要幫助學生學會自己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自己或者是小組合作來通過各種手段解決問題。這樣做的優點是能夠讓學生思考的更多,教師提問主要是測試學生是否學會某一知識點的內容,而學生之間的問題探索卻是對整個知識點的思考,并不在僅僅只局限于一個問題。這樣的素質教學,能夠提高學生資助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也鍛煉了他們主動思考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我們整個國家都在提倡的,小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喜歡提出各種奇怪的問題,這就說明了這種創新能力是我們身體中的一種潛在能力。但是,當前雖然小學生的思維不受限制,但是卻難以有效運用到學習中來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沒有產生對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學生愛玩兒的天性,讓他們在游戲的過程中,突發奇想,創新玩法,培養創新能力。首先,先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學習變成一種玩的形式,由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和創新。例如在講到《位置與方向》時候,我們可以選幾名同學上來做簡單的游戲,一位同學站在中央,四位同學在周圍,由同學分別說出,哪個同學在我的哪個方位。也可以拿出一個指南針由同學來觀察指南針的特性,指南針可以指出哪些方向等等。教育的模式要改變,改變卻不能脫離課本。
四、將生活小常識融入到教學中
再有趣的一堂課教下來,有的時候也會顯得乏味,畢竟一堂課有45分鐘,我們不可能將這些時間全部用來做游戲,或者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學習。在這個教學階段中總會出現興趣低落的時候。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停下腳步,講一些看似無關,實則還是對課程息息相關的知識點來調劑一下課堂氛圍,從新激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同樣是在講《位置與方向》的時候。我在學生學習情緒低落的時候,對同學說:“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將手表平放,讓時針對準太陽,時針和手表盤上的12點之間的那條線所指的方向既為南方。不信的話老師做給你們看。”學生成功的被我這段話吸引,都全神貫注的看著我的操作。最后當我用行動證實自己講的內容的時候,學生們恍然大悟,覺得神奇。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不僅重新燃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認識方向。
全新的教育模式,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未來需要的是創新型人才,我們要培養的也是創新型學生。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的創新思維不再受到教育的壓制,而教育也應該變成創新思維的助力。
參考文獻:
[1]曹培英,小學數學改革探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