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玲
【摘要】在目前的實際數學課堂教學中,雖然都努力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但仍然有很多的數學教師以講得好為最大滿足,忽視了學生的思考過程,讓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完全被老師的問題和答案牽著走,學生根本沒有考慮和爭辯質疑的時間,更談不上讓學生發揮個性,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本文提出了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一些方法供數學教師參考。
【關鍵詞】爭辯質疑 思考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123-01
亞里士多德曾講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探索和創新的源頭。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把培養學生爭辯質疑能力作為創新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教會學生去爭辯質疑,讓學生在質疑中學會思考,學會求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爭辯質疑的能力呢?下面本人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
古人曾說過“臨淵慕魚,不如退而結網”說明了方法的重要性,不得章法的亂質疑反而起到反作用。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爭辯質疑能力,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精心設計問題。使學生知道“疑什么”、“怎么疑”,還必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方法,使學生學會質疑。
1.教師示范,指導學生如何質疑。
對于低年級學生,一開始學生可能不會質疑,教師可先給予示范,從最基本的問題著手,引領學生質疑。久而久之,學生在自己提出的問題驅動下,積極思考,不但獲得了渴望獲得的知識,而且逐漸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興趣,提高質疑水平。
2.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在數學教學中為煉就與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老師應引導學生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可通過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拓展思維空間,使學生對所研究問題得到創造性地理解與掌握。如:在混合運算中學習原三步計算應用題時,出示問題后, 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多角度地展開思考。學生們各抒己見,出現了四種解法,在呈現解法的過程中,學生們紛紛質疑、解疑,課堂成了思維碰撞的舞臺, 每一位同學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二、構建質疑文化,提醒學生質疑
為了讓同學們養成良好的質疑的習慣,時刻提醒學生質疑解疑。可在黑板的一角或教室的墻壁上張貼一些數學名言。如: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哈爾默斯;在數學的領域中, 提出問題的藝術比解答問題的藝術更為重要 ——康扥爾 ;在數學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們知道什么,而是我們怎么知道什么;不要放過任何一道看上去很簡單的例題——他們往往并不那么簡單,或者可以引申出很多知識點。等等。還可以在每節課開始前先在黑板上寫上“為什么”幾個字。旨在提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多想、多問幾個“為什么”。當然也可以根據課的特點,隨時,在黑板上寫上一些引導學生質疑的問題。如:數學大師華應龍老師在講圓的認識一課時,在講課的過程中他在黑板上副板書的位置寫了這樣五個問題:1.是什么?2.為什么?3.怎樣做?4.為何這樣做?5.一定這樣做嗎?通過這五個問題他讓學生明白“問號是智慧開始的金鑰匙”。從而提醒學生在學習中要敢于質疑。并明確質疑的方法。
三、給學生提供質疑的空間
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及培養,不僅有賴于知識和能力的基礎,而且還要依賴于問題情境的設置。教師要在適宜的問題情境下,給學生提供質疑的空間,讓學生的思維處于主動、積極、愉快地獲取知識的狀態。無論學生提出什么問題,教師都要積極鼓勵、引導,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質疑問難的氛圍,使學生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
四、樹立榜樣,以點帶面,引導學生質疑
引導孩子向榜樣學習,是一種易收到良好教育效果的教育手段。要發揮榜樣的力量,首先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榜樣,然后引導學生對榜樣進行分析,學習。每個班級中,總有那么一部分同學比較善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抓住這些孩子在課堂中的每一次精彩表現,大力表揚獎勵,從而鼓動全班同學學習他們爭辯質疑的精神。
五、利用多種激勵手段,激勵學生質疑
1.巧用語言激勵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贊揚差生極其微小的進步,遠比嘲笑其顯著的劣跡更文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巧妙地運用語言去評價學生調動學生的質疑問難的學習熱情呢?我認為課堂上的評價語言應該因人而異,因課而異,因時而異,因發生的情況而異,教師要有藝術性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使被評價的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成功的滿足,達到師生的心理和諧,使學生都能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真正展現出課堂評價語言的魅力。
2.巧用加分激勵
在班級管理中,為了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在班級的一角設立加分評價表,促進學生進步。
3.巧用獎品激勵
根據學生喜歡獎品的特點,對積極爭辯質疑的學生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發言情況發一些有象征意義的小獎品。如:五角星,可稱這為創造星、智慧星、進步星,一星多用,視具體情況而定。折紙的大雁,稱之為“領頭雁”。這些小獎品會產生奇妙的效果。
總之,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就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學生各抒己見,聽、說、思的能力提高了,學習就有了激情。就會由被動接受的“容器”變成主動獲取的“探索者”。
參考文獻:
[1]于春祥.發現高效課堂密碼[M].山東:文藝出版社,2011
[2]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