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紅
【摘要】課堂是德育的主要陣地,美術學科可以在豐富多樣的教材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形成尊重他人的品質,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培養恒心與毅力,在自我反思過程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這樣滲透,既切實提高學生素質,又促進學校德育建設。
【關鍵詞】德育 愛國主義 尊重他人 恒心與毅力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196-02
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一直以來,學校是學生德育的重要陣地。全員教師參與德育,將德育滲透到課堂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而我,作為一名普通的美術工作者,應該將德育理念貫穿到美術課堂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受到良好的道德品德教育。下面,我將自己的一些做法歸納如下:
一、在豐富多樣的教材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熱愛祖國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如果一個公民,不熱愛自己的祖國,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美術課程里,設計了不少與這個主題相關的課例,五年級下冊《我為奧運做貢獻》一課中,我播放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盛況,不僅讓學生了解奧運會各方面的知識,還知道自北京奧運會后,我們祖國被世界關注,名聲雀躍,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三年級上冊《各式各樣的民居》一課中,我用視頻的方式播放開平碉樓、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和福建土樓等建筑,孩子們全國各地的建筑深深吸引,贊嘆民間建筑師巧奪天工的技藝。接著從造型、風格、功能等方面引導學生欣賞民間建筑,孩子們對我國不同地域的建筑有了初步的認識,學會從不同角度欣賞建筑的美。最后,我請孩子們尋找身邊的民間建筑,大家紛紛描述著中山市步行街騎樓如何精美,并以此感到驕傲,熱愛家鄉的情愫自然而然地出現。
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形成尊重他人的品質
合作學習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營造一個合作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寬松、愉快、和諧的人際關系中學習,并形成尊重他人的品質。例如在嶺南版第十冊《花車巡游》一課的教學中,我創設一個愉悅的巡游場景,向每個小組布置任務,并指導組員間如何發揮個人的長處進行分工與合作。群體合作時,學生在個體間相互理解、相互接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能力,為群體活動的目標而全力以赴。在創作過程中,孩子們認識到尊重他人非常重要,如果自己太愛表現,別人就沒有發揮的余地,如果自己太懶,自己小組的作品就不能完成,所以活動中大家暢所欲言、思想共鳴,個人智慧聚集一起形成集體智慧,做出來的作品會與眾不同,合作學習得到充分發揮。一節課后,集體的智慧出來了,中山一日游、中國航天事業等主題的花車繽紛地呈現眼前。
三、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培養恒心與毅力
毅力是人們為達到預定的目標而自覺克服困難、努力實現的一種意志品質。一年級新生活潑好動,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時間短,特別缺乏恒心與毅力。為此,老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上一年級下冊《動物的花衣裳》時,我穿了一件裝飾得很美的動物造型衣服吸引學生的眼球,然后通過童話故事的形式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情境中,學生激情創作。但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們開始坐不住了,找各種借口不想繼續深入地畫下去,如:“老師,我畫錯了,換一張紙給我。”我立即找出這幅畫優點,教會他修改畫得不滿意地方的方法。學生認為自己畫完了,我協助他找出可以完善的地方。學生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下,學會欣賞別人的作品,會尋找自己作品的優缺點,揚長避短,他們的繪畫作品越來越好。有了自信心,恒心與毅力不知不覺地得到培養。
四、在自我反思過程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就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自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的一種綜合能力。反思是自主學習的一個綜合策略,而學生反思的過程就是總結經驗教訓、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要從“學什么、為什么要學、怎樣學”的角度,按學生掌握美術知識的具體情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例如,我在上一年級下冊《漫游飛行世界》時,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在天空飛的鳥類有哪些?”“除了鳥類,還有什么動物在飛?”“他們展開翅膀樣子不同,哪一些鳥飛得更高更遠?”“人們又是怎樣飛的?”“畫家怎樣畫飛?”……學生一連串的問題提出,課堂變成一個討論場所。在回答哪種鳥類飛得最高時,我展示老鷹、白鴿、麻雀、貓頭鷹等鳥類展翅的圖片,學生發現老鷹的翅膀最大且有力量,原來老鷹可以在天空翱翔原因在這,他們在自主學習中找到了答案,并明白表現鳥高飛的方法是把翅膀畫得又大又寬。在評價環節,老師引導學生總結全課,他們在自我總結中反思自己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促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認清自己前進的方向。
總之,在美術的教育教學中,不能僅著眼于“美術教育”,要放開眼光,看到課堂教學在各方面都能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只要充分利用課堂,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就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目的。
參考文獻:
[1]尹少淳.《小學美術教學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廣西教育》.ISSN廣西教育雜志編輯部.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