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
傳統文化與法治中國的本土資源研究
楊 靜
從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中我們可以提煉出為現代政治制度所用的許多資源,這種本土資源對于法治建設至關重要,是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之路和現實選擇。本土化的法律移植對于法治中國的建設更加具有普適性。
傳統文化 現代價值 法律移植 本土資源 法治
優越的地理環境、悠久的文化傳統和獨特的政治模式孕育了中國獨樹一幟的法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與人為善”、“和為貴”、“誠信”、“民本主義”等等,都體現了現代法治國家和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因此,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該是充分挖掘和大力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要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可以將傳統文化加以傳承并與之賦予新的時代意義。
(一)中國傳統法治資源的思想性因素
1、儒家“和諧”思想
儒家以和為貴。由此,“無訟”便是司法欲達之目標。當我們以現代的法律思維為分析工具看待“無訟”時,必然的會對其加以批判,但是,“無訟”體現出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思想——“和諧”。與西方對法律技術的極致追求不同,中國更側重社會倫理規范對民眾的指導、教化,將法律的思維以平和的社會風俗融入人們的生活,以期保障秩序,實現正義,從而達到法律價值追求的最終目標。
2、民本思想
中國古代有“重民”思想。在儒家“民本”理念的深遠影響下,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又陸續出現了諸如關心民間疾苦、重視民心向背、反對苛政暴刑等思想觀念。民本思想與現代法治中的“民主”精神不謀而合。在今天,我們完全可以運用先進的理論和立法技術對其進行改造,讓民本思想重放異彩。
我們應吸收民本思想之精髓,以提高公務人員“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最大限度地允許和鼓勵全面發展的公民自由。此外,民本意識的運用,可以增強道德自律功效,從而彌補法律作用的局限性,進而達到綜合運用道德和法律的手段來建立法治的結果。
(二)中國傳統法治資源的制度性因素
1、彌補法律缺漏的混合法型
“混合法”是指法規以及案例的方法,即在司法審判中,法律有規定,依法審判,法律無規定,適用先例判斷。“混合法”能夠彌補成文法的局限,是中國古代司法在特定歷史時期總結出的有利于保護人們權益的法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法律文化和風格的逐漸過渡,過去以成文法為絕對主導地位的國家,或偏重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國家,都出現了一個共同的趨勢:成文法與判例法的相互結合、運用。我國是成文法為主導的典型國家,它可能會導致我國法律的機械和滯后。相比之下,判例法能以其獨特的靈活性緩解成文法的剛性,調整成文法和社會自發秩序的沖突。在我國法治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認真審查案例比較優勢法則,相輔相成,構建一個“混合”風格,充分發揮應有的價值。
2、節約訴訟資源的民間調解
民間調解自古就有,被譽為“東方經驗”。糾紛當事人之間民事調解機制的優點是簡單,快速,和國家的法律訴訟拖延,繁雜的相反,它更方便、實惠,因此更適合中國熟人社會的基本國情。實踐證明,通過基層組織或者法院調解的途徑解決糾紛,不僅可以緩解矛盾,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另外,也可以減少司法機關的壓力,節約訴訟資源。我們應充分地給予民間習慣、慣例解決糾紛的自治空間,發揮民間調解機制應有的作用。
3、中國傳統法治資源中的可選擇的非正式機制——民間習慣、慣例
英國學者薩姆納認為,“法不能改變習俗”、“法必須適應習慣”。民間法類似于倫理規范,在中國普遍存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處理社會矛盾、解決社會糾紛的首要選擇。基于這一點,我們應該注重在傳統中發掘有利因素,對其進行實踐性的革命和創造性的轉化,讓現代法治深深植根于傳統法律文化之中[1]。“由于理性、法治、自由與民主不能通過擯棄傳統而得到, 卻能在傳統通過突破性的轉化后逐漸建立起一個新的傳統的時候才能獲得[2]”。因此, 我們應在法治實踐中注重傳統習慣、慣例的影響, 發揮其在建構現代法治秩序中應有的作用。
實現法治的現代化需要一些改革的外力,但更為需要的是本土資源的支撐,薩維尼說過:“不管怎樣,促使法治形成的,是本土的內在運行力量,而不是任意立法者的專制意志”。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當代中國夢就是法治夢。中國的法治之路修遠而漫長,但這一直都是我們的最高向往和不懈追求。在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有著取之不盡的寶貴法律資源。這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建設法治中國應立足于本土資源之上,從中國的客觀國情出發,汲取本土資源中積極合理的成分并使之賦予現代化含義,對于傳統文化中不適應現代法治發展的,利用外來資源進行彌補,但要將外來資源進行本土化后再利用。簡言之,現代化的本土資源和本土化的外來資源將會為法治中國插上豐滿的雙翼,助力法治中國夢起航騰飛。
[1]張春生,陳斯喜.準確把握法治的含義[J].法學研究動態,1998(8).
[2]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M].北京:三聯書店,1988.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
楊靜(1990-),女,漢族,安徽淮北人,法律碩士,西北政法大學,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