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亮
結合中國人的家庭觀念看養老問題的解決
于文亮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老齡化問題也不斷顯現出來,加上中國近年來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養老成了整個社會亟待解決的難題。并且受中國人的傳統家庭觀念影響,合理解決養老問題更是難上加難。本文淺析了我國當前養老問題的現狀,并就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提出了有效對策,希望有利于我國養老問題的妥善解決。
新型養老模式 家庭觀念 提倡孝道
(一)研究背景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未來也將成為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面臨的問題。因此,養老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我國現在正處于經濟發展的快速時期,經過上一個階段的高速發展,所暴露出來的問題需要進行調整,為的是我國社會在下一個階段更好更健康的發展。本文淺析了養老在新形勢下的開展,并針對產生的問題提出新思路及解決對策。
(一)養老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對于中國人來說,養老是他們理應承擔的責任。養老,原為一種古代的禮制,擇取年老而賢能的人,按時供給酒食,并加以禮敬。在原始社會末期,養老一詞就已經出現,漢朝更是把養老作為家訓,之后的歷朝歷代更是把養老作為社會的傳統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為婦孺皆知的金玉良言。
(二)現階段我國養老的發展現狀
目前國內基本的養老模式有三種,即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
一個1860年來到中國的英國傳教士曾經用這樣的筆觸描畫他眼中的中國家庭:“中國人十分專注于家庭生活,這種感情似乎已經占據了他們的全部內心……如果他被逼無奈而遠走他鄉,他的心也會依戀著故鄉。”[1]家庭觀念深刻影響了我國養老的模式,但現代社會的人情味越來越淡,居家養老面臨窘境。
社區養老包含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點,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重要方式。使老年人不脫離所生活的家庭、社區,同時享受社區機構為老年人提供的各種服務。目前各地社區養老服務實踐層出不窮,社區養老服務研究成果豐富。
機構養老是與居家養老相對應的一種養老方式,指以各種養老機構為載體,依靠國家資助、親屬承擔或老年人自助并由養老機構提供養老照料的養老模式[2]它會成為一種日趨重要的選擇。
(一)養兒防老傳統觀念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傳統的農業大國,習慣了自給自足,家產代代相傳,老人普遍認為只有通過這種傳統的養老模式,才是他們老年的最好歸宿。拒絕接受當今多種多樣的新型養老模式,而作為子女,也會因種種因素,無法達到老人的完全滿意。
(二)“未富先老”型困境
一些老年人養老意識薄弱,原因也包括這一代的老人年輕時工資水平低,子女等開支較大。但不得不承認人們的觀念還是主要成因,即老人把贍養的任務理所應當的交給兒女,但并沒有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足夠考慮。
(三)養老還是養小困境
當代社會,由于獨生子女等國家政策,造成了當今家庭壓力巨大的一代人,加之社會競爭日趨激烈,飽受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壓力,老人的贍養和子女的培養問題并存。
(一)引導老年人更新觀念
通過更多的宣傳活動的開展,比如:宣傳演講,組織參觀活動等。讓更多老年人了解更多種多樣的養老方式,不去僅僅依靠養兒防老這一傳統居家養老模式,知道并理解子女的窘境,綜合考慮后選擇更加適合他們的養老方式。
(二)青年人提升養老觀念
青年人應當勇于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古語說:百善孝為先,把孝順提升到相應的位置上,學習老一輩人的孝順觀。牢記中國人的傳統家庭觀念,同時與時俱進,不默守陳規的將贍養父母的責任大包大攬,也絕不能對年老體衰的父母不聞不問。
(三)創新化養老開發新模式
不能僅僅滿足于當前的養老模式,而更應開發出更多的養老模式,例如:以房養老,旅居養老,醫養結合。中和老人和青年人的需求,讓社會資源得到更有效支配,社會各方也充分發揮其職能,同時必須妥善解決其一系列的衍生問題,中和好各方關系。
(四)吸收學習國外的經驗
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出現也較晚,養老問題的解決上存在很多滯后,在措施上存在很多不成熟,需要吸取借鑒外國的經驗,在發展過程中避免重蹈覆轍,不照搬照抄的同時,考慮到中國人的傳統家庭觀念的因素。
[1]麥高溫.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M].北京:時事出版社,1998:271.
[2]黃耀明,陳景亮,陳瑩.人口老齡化與機構養老模式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19.
(作者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