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媛
“一帶一路”戰略淺析
陳媛媛
目前的世界格局正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各個國家都面臨著相應的發展問題。面對這種形勢,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當今中國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的攻堅階段,為使我國在應對全球變化中掌握主動權、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并與相關各國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我們必須抓住“一帶一路”戰略這個重要的發展機遇,適時的推動我國經濟更好地發展,這對我們走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帶一路” 原因分析 影響
經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基石。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國際地位以及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在尋求發展速度的同時,我國也需要積極地尋找更好的對外發展空間。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戰略,引起了世界輿論的關注。“一帶一路”戰略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以及現實原因,它將會對我國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而構建的致力于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以及惠及多國的戰略。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戰略是一個合作與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區域合作平臺,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戰略。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
2100年前,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一條橫貫東西、連接西域的交通大動脈。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條道路成為了一條古老而漫長的商路,得名“絲綢之路”。她使得亞、歐、非三大洲得以聯通,也以她的繁盛養育了沿線的人民。由于歷史原因,這條道路被掩埋許久,如今,我們應重啟這條存在千年之久“絲綢之路”,讓她重新煥發應有的勃勃生機。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的基礎之上形成的一個嶄新的經濟發展理念區域。它包括西北五省區:甘肅、陜西、青海、寧夏、新疆;西南四市區:重慶、四川、云南、廣西。“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面連接著著生機勃勃的亞太經濟圈,西邊連接著繁榮的歐洲經濟圈,被世界上多數學者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
(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西漢時期,隨著漢武帝滅南越國,“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興起,自此這條海路經歷多個朝代一直在蓬勃發展著。到了唐代,隨著我國造船以及航海技術的發展,多條航路開通并延伸,“海上絲綢之路”代替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一條交通要道,宋、元時期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重商政策的實行,“海上絲綢之路”達到鼎盛,但是由于明清時期實行海禁,這條道路最終掩埋在歷史長河中。如今,我們要重新開啟這條古老的道路,讓她繼續養育沿線人民。
習近平主席于2013年10月在出訪東盟時提出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一戰略構想。這一戰略構想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歷史,著眼于東盟同中國的戰略伙伴關系發展的新的歷史起點之上,為了進一步深化中國同周邊國家的合作而提出的戰略構想。
(一)歷史原因
建元元年(前140年),漢武帝繼位,此時漢王朝已經存在了六十余年,歷經了幾代帝王的漢王朝由于實行政治統一并且實行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方式,此時正煥發著勃勃生機。漢武帝為聯合月氏人解決匈奴問題,出于軍事目的于建元二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歷經多年艱難險阻,張騫兩次通使,打通前往西域的道路。這條起于西漢時期的長安,經河西走廊到達敦煌,由敦煌分出南北兩支形成聯通中亞西亞橫貫東西的道路,幾經沉浮,綿延不絕,就是聞名后世的“絲綢之路”。這條道路后期所帶來的影響大大超出了漢武帝軍事目的的范圍,久而久之,它成為聯通亞歐的重要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2100多年前,張騫的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一條橫貫東西聯通多國的絲綢之路同時也開啟了中國同中亞各國的友誼之門。如今,這條存在千年的道路應再次被喚醒,成為中國同周邊國家發展的橋梁與通道。海上絲綢之路也是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一條重要海上通道,中國南部沿海山多平原比較少,在古代,貿易交流十分不易,因此必須借助海運來發展經濟、鞏固統治。早在漢代,東南沿海地區就借助冬夏季季風助航進行海外貿易,并且隨著時代變遷逐漸繁榮,這條多起點多航線的海上絲綢之路一直延續了2000余年,成為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因此,我國進行“一帶一路”戰略有著得天獨厚的歷史優勢。
(二)現實原因
長時期以來,由于歷史、自然以及社會等多重原因,我國西部地區的各項發展相對于東部地區來說相對落后,雖然實施了西部大開發計劃,但是東西部地區的差距仍然是阻礙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障礙。我國也一直倡導建立全方位立體式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因此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并且借助我國西部地區有力的地理位置,對于推動我國西部地區的發展、解決東西部地區間的差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不僅有利于鞏固、加強東部沿海的開放格局,而且有助于西部地區實施對外開放、打開新局面,真正建立一個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不足、基建行業產能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不可避免的產生了,這些問題不僅影響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且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也是一個比較大的考驗。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帶一路”戰略將會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我國部分企業可以依托我國西部地區的地理優勢將一些基建產業比如制造業材料、輕工業制品等推廣到中亞等地,這樣不僅可以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而且可以借助這個機會,同中亞等地的國家建立新的跨國企業合作模式,引進西亞中亞等地豐富的資源來改善我國部分資源的緊缺現狀。
目前,我國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地比較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借助“一帶一路”戰略,我國可以在“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地區構建新型的工業基地,以此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從總體上實現我國東、中、西地區的均衡發展。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這次危機不僅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沖擊,而且還使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就國際市場來看,整個發達國家市場陷入萎靡狀態,而且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實施所帶來的連鎖反應也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在這種新的形勢下,我國經濟的發展要加強和擴大向西開放,加強同中亞、西亞以及歐盟的經貿往來以及其他各個領域的合作。
從整個國際角度看,“絲綢之路經濟帶”位于當今世界最為活躍的經濟主引擎——歐盟和環太平洋經濟帶之間,雖然“絲綢之路經濟帶”沿途經過的國家大多在經濟發展的速度與程度上與兩大主經濟引擎之間落差巨大,但是這些國家有著豐富的人力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并且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同中國接壤的先天優勢,因此“絲綢之經濟帶”在空間上會成為一條促進中國同相關國家與地區進行互惠合作的新紐帶,而且從整個亞歐大陸長遠的發展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所涉及的區域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可以進一步推動亞歐地區經濟的合作與交流,從而推動改變亞歐大陸的經濟版圖,這對于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也是非常有利的。
首先,有利于增強我國對外投資與對外貿易的便利性。“一帶一路”戰略所涉及的沿線國家,大部分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整體處于上升階段,這些國家由于歷史、政治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公路、電力、鐵路等基礎設施領域的建設很落后,目前需求巨大,而中國在這些方面掌握有比較先進的技術,比如中國的高速公路建設、高鐵項目等。利用這一優勢,中國可以開展對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而且“一帶一路”戰略使中國擁有了“絲路基金”這一資本輸出平臺,這為我國對外投資與貿易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其次,有利于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隨著近幾年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現象,尤其是經濟危機后,我國經濟雖然仍處在發展狀態,但是經濟增速緩慢。“一帶一路”戰略的建設,能夠為中國的過剩產業提供很大的需求空間,帶動出口,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最后,推動西部地區的發展。我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與13個國家接壤,但是長期以來我國東西部地區對外貿易、投資發展不平衡,導致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非常緩慢。“一帶一路”戰略重點以我國西部地區為依托,這勢必會給與西部地區增加對外投資與貿易的空間與渠道。
“一帶一路”戰略是惠及多國的共同發展的戰略,它將在未來很長的時間內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它可以鞏固中國同中亞以及東南亞各個國家的合作基礎,增強經濟互信。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中心理念是加強同中亞和東南亞相關國家的經濟貿易合作,由于中國同中亞及東南亞各國在歷史上早就存在著共同的發展經歷,并且文化相通,整個的合作基礎是堅固的。中國 “一路一帶”戰略將會形成對外開放的新的增長點,加強中國與中亞和東南亞的聯系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其次,逐步形成兩個輻射作用。“一帶一路”戰略是一個由鐵路、公路、航空、海上運輸、油氣管道、通信以及輸電線路組成的橫跨亞歐大陸的綜合立體性的互聯互通交通網絡。同時,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逐步形成連接東歐、西亞和東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為相關國家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擴大中國的影響力。
當今中國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的攻堅階段,為使我國在應對全球變化中掌握主動權、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并與相關各國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我們必須抓住“一帶一路”戰略這個重要的發展機遇,適時的推動我國經濟更好地發展,這對我們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這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王海運,趙常慶,李建民,等.“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背景、潛在挑戰和未來走勢[J].歐亞經濟,2014(4).
[2]石焰.建設“一帶一路”,打造繁榮的“命運共同體”[J].時事縱橫,2014(9).
[3]申現杰,肖金成.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新形勢與我國“一帶一路”合作戰略[J].宏觀經濟研究,2014(11).
[4]廉薇,付力.“一帶一路”戰略下的對外投資新格局[N].21世紀經濟報道,2014-11-17.
[5]金應忠.“一帶一路”是歐亞非的共同發展之路[J].國際展望,2015(2).
[6]張蘊嶺.“一帶一路”要應對三大挑戰[J].中國經濟周刊,2015(5).
[7]莊宇輝,李萍.一帶一路:實現我國與世界的共同繁榮[N].深圳特區報,2014-7-1.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陳媛媛(1992-),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南京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