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英
當代軍人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特征研究
劉 英
軍人價值觀作為社會價值觀在軍事領域的特殊顯現,必然是在遵循價值觀的一般規律和特征的基礎上,并結合軍人的實踐所形成和發展的。本文從三個方面研究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特點和規律。
當代軍人 價值觀 培育 規律 特征
任何事物的形成與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規律是事物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表征著內在的根本性質和發展的基本趨勢。軍人價值觀作為社會價值觀在軍事領域的特殊顯現,必然是在遵循價值觀的一般規律和特征的基礎上,并結合軍人的實踐所形成和發展的。因此,要深入研究當代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問題,就必須遵循價值觀的客觀規律和特點。
認同是人們在交往活動中彼此從自我出發而尋求共同性的過程和結果,它表征著人與人之間的共性關系,是對人的價值的重新定位和評價。認同的核心是價值認同。所謂價值認同是指價值理想、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等方面的一致性和統一性。即價值主體對社會共同價值規范的自覺接受、自覺遵循的態度,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能夠以某種社會共同的價值要求作為標準來規范自己的活動,并使之內化為自己實際行為的自覺的價值取向。軍人作為一類主體,其價值認同必然遵循一般價值認同規律。因此,在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中充分尊重官兵的主體意識,重視官兵的心理調節,認同官兵的內在自律,激勵官兵成為真正的能動主體。簡而言之,就是價值觀中主體對于價值的認同決定了當代革命軍人價值觀的培育必須充分尊重和發揮官兵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1)在文化認同方面,注重發揮官兵的主體能動作用,大力倡導自助學習,使官兵通過查閱資料深刻理解核心價值觀形成的傳統基因和歷史傳承,深刻理解和把握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內涵;要充分發揮官兵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就必須充分尊重官兵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只有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和人們精神面貌的深刻變化,緊密聯系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對官兵提出的新的素質要求,正確認識新形勢下官兵的新特點,防止和克服那種把官兵特點當缺點,把合理追求當不務正業,把實現自身價值當動機不純,以時代眼光來認識官兵的所言所行,以科學的方式來調動官兵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從而實現培育目標。
(2)在政治認同方面,鼓勵官兵根據自己的思想特點和認知水平,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闡釋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真正讓官兵把當代軍人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做人干事的準則。要尊重官兵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教育者就必須端正態度,使教育對象成為價值觀培育的中心,努力滿足官兵的價值需求,尊重官兵的民主權利,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培育氛圍,鼓勵官兵暢所欲言和進行不同觀點的碰撞,在教學互動中達成培育目的;要充分發揮官兵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就必須堅持啟發官兵覺悟、加強自我改造。樹立崇高價值追求,堅持高尚的道德操守,幫助官兵純潔思想道德、堅定理想追求、永葆政治本色。
(3)在情感認同方面,針對部隊地處邊遠艱苦地區,服務保障任務重,生活條件艱苦,家庭實際困難多,與駐城市部隊生活環境和標準差距大的特點,廣泛開展討論交流,充分發揮討論辨析的“催化劑”功能,鼓勵官兵說真話、講真情,讓官兵在討論辨析中解疑惑、析事明理、升華認識,從而正確對待苦樂寂寞,苦中礪志,心無旁騖盡職責,默默無聞作奉獻;要充分發揮官兵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就必須充分相信官兵,依靠官兵,凝聚官兵智慧。廣大官兵的智慧和創造力是無窮的,這是我們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基礎,是軍隊建設和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只要把他們的歷史主動精神、創造性和聰明才智充分挖掘出來,激活和調動起來,凝聚到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中來,就能為平時戰斗精神的培育,戰時戰斗力的發揮提供強大的精神推動力,使我軍能夠在新一輪的軍事競爭中贏得主動,在新形勢的軍事斗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1]價值觀的形成和固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人的價值觀作為價值選擇的觀念體系是一種內在、深層的思想意識,是客觀事物在頭腦中所產生的主觀思維的產物,外界無法通過一種直接渠道或硬性措施強行植入和改變,也不能設立一種硬性標準去度量,只能從個人價值觀外化的行為中去分析、判斷、把握,然后將價值觀這種社會意識、外在思想轉化為個體內部的思想意識,使個人接受和形成內部的思想意識。正如恩格斯所說:“就個別人來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是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愿望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2]價值觀本質的內在意識性特征告訴我們,價值觀念的認同、價值追求的提升,靠強制、壓服和命令是不行的,正如列寧說的我們不能贊成用棍棒把人趕進天堂,而是要靠文化熏陶、優化環境、輿論傳播、道德點化等方式,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引導,從而在人的頭腦中落地生根,在心靈深處生根發芽。
一是要充分凸顯軍營文化的熏陶。毛澤東曾指出:“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3]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既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部隊戰斗力的重要構成要素,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滲透力。反映時代要求、符合官兵要求的軍營文化,作為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一個重要載體,能夠在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中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要把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融入到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軍營文化中,努力營造處處是課堂、時時有教育的良好培育環境。健康向上的軍營文化,對官兵的價值追求有著較強的導向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形式能夠更加形象、直觀、生動、簡便的為官兵接受。清晨高昂的號聲、連隊的光榮榜、道路旁的英模燈箱、訓練場上的標語口號,營區醒目位置張掛的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標語牌和宣傳畫、宣傳板報等各種設施,這些看似司空見慣,但對官兵都能起到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引導作用。通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軍營文化陣地,適應官兵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構建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具體的文化活動中,堅持弘揚主旋律和提倡多樣性相結合,堅持教育與娛樂相結合,大力開展以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軍營文化活動,繼續抓好“山”味、“兵”味、“戰”味相結合的基層文化建設,不斷豐富官兵精神生活,陶冶官兵高尚情操,為提升廣大官兵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能力提供文化條件。
二是要充分凸顯輿論的引導。這方面做的比較典型的是美軍。他們利用大眾媒介,每年播放電影四千余部,發行報刊一千二百萬份,用來傳播國家的政治制度和軍人的價值觀念。同理,我們也可以充分發揮好社會主流傳媒的作用,利用報刊、雜志等載體,進行圈報讀報評報和新聞點評等活動,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文體活動,組織好宣誓、授槍、閱兵、部隊成立紀念日等儀式慶典,充分發揮軍營廣播、閉路電視、信息網絡等平臺作用,為傳播當代革命軍人的核心價值觀念提供媒介,深化價值觀培育的效果。
三是要充分凸顯道德的點化。軍人是社會的精英群體,肩負著神圣使命,除了要具備對一般人的道德要求外,還必須遵守軍人道德規范。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既有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內涵,又有我軍性質和宗旨所決定的道德要求,是軍人的“精”、“氣”、“神”、“魂”。“不修武德,難成武功”。戰爭時期,沖鋒陷陣、勇敢殺敵是軍人最突出的道德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打勝仗、立大功;和平時期,吃苦吃虧、無私奉獻是軍人最突出的道德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敬業精業、建功立業。不管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軍人都面臨著生死、義利、得失、苦樂的考驗,這些考驗都是對軍人道德意志的挑戰,直接決定著軍人的事業成敗。一支有道德的軍隊,必定是一支文明威武之師、戰無不勝之旅;一個有道德的軍人,必定是一個有信仰、有操守、有智慧的勇士。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的官兵在追求個人價值(利益)時,往往只注重個人發展而忽視了社會價值(利益),不能正確地處理國家、軍隊和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有的官兵總覺得軍人的奉獻與索取之間不成比例,奉獻太多,索取太少;有的甚至主張,對軍人職業也應當貫徹等價交換的原則,奉獻多少,索取多少。這是不能成立的,也是十分錯誤和有害的。一方面,等價交換原則只適用于商品交換領域,而不適用于其它領域。商品交換中必須貫徹等價交換的原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樣要貫徹這一原則,但這一原則不是支配一切社會生活的通用原則。我們所說的國家、軍隊、個人利益關系問題,不是商品交換問題,而是同一利益整體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問題,因而不能用等價交換原則而只能用三者利益兼顧、有主有從的原則來解決。另一方面,所謂奉獻與索取的等價交換原則,扭曲了國家、軍隊和個人利益的本質關系。等價交換原則體現的是一種商品關系、市場關系。國家、軍隊、個人的關系是集體與個人的關系,是保衛與被保衛、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如果把等價交換原則用到處理國家、軍隊、個人利益關系上,把它作為處理這種利益的準則,那就把國家、軍隊、個人之間的關系變為商品貨幣關系,變為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了。這樣,就不能保證國家利益和軍隊利益,也不能保證軍人個人利益,軍人價值的實現也就無從談起。這是區分正確價值觀和錯誤價值觀的“分水嶺”。
馬克思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4]即承認需要、利益是促使人們從事社會歷史活動的具體動因,但同時馬克思更認為,從個體角度來說,物質利益只是人們的“外在目的”,人的自身能力的發展完善、全面素質的提高才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目的本身,只有感受到自己目的和理想的實現而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才會感到真正的幸福。從群體角度來說,圍繞物質資料的生產、分配、消費等關系,產生了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形成了世俗化的世界。如果每個人都盲目追求個人需要的滿足和個人利益的實現,甚至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必然損害他人或集體利益。為了調節矛盾、為了人類整體和長遠的生存發展,要求人們暫時放棄某些局部的、眼前的利益,服從整體、長遠的利益。這樣,在世俗的利益世界上人類還有一個價值的或意義的世界。可見,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是結合人的社會條件、人的歷史發展和人的生活實踐而來講個人的需要,集體的需要和社會的需要。正確處理國家、軍隊、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必須把國家的利益擺到高于一切的位置,軍隊利益和個人利益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國家利益;個人利益必須服從國家利益、軍隊利益,當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軍隊利益發生矛盾時,應當以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軍隊利益。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并不否認個人利益,而是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結合起來。社會主義是不能撇開個人利益的。因此,國家和軍隊要切實注重解決官兵的實際問題,立足現有條件,發揮組織優勢,依據物質利益原則和政策制度,千方百計為官兵個人排憂解難,實現好、保障好、維護好官兵的切身利益,創造有利于官兵個人價值實現的社會條件。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3]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1.
[4]黨的群眾路線教育黨員干部讀本[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124.
(作者單位:武警警官學院)
本文系武警警官學院院級課題:“新四有”軍校學員培育研究(編號:2016043)。
劉英(1981-),女,漢族,湖南常德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社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