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剛
相似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探究
李繼剛
相似論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在“同”和“異”中變化和發展的。在對語文教育基本規律的長期求索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感覺到,運用相似論的原理來觀照語文教學,可能會幫助我們說清許多長期困惑我們的問題。
小學語文 相似論 言語 教學 效果
語文實在是太普通、太基礎了。正常人從1歲左右起,誰不會說話?只要識了幾個字以后,誰不懂點語文?對于語文尤其是小學語文,誰都能說點什么。然而語文又實在是太復雜、太深奧了,其復雜、深奧的程度,也許并不亞于數學的哥特巴赫猜想,所以直到現在,還沒有人能真正把它完全說清楚。
隨著我國全社會經濟和信息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各類刑事犯罪高發,社會矛盾日趨激化,影響社會穩定的不確定因素增多,難以預料的挑戰和風險明顯加大,在這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巨大挑戰面前,傳統的被動反應型警務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公安信息化被賦予了重大的時代意義。
語文的“家庭成員”眾多、“社會關系”復雜,可找的話題、可抓的把柄當然不少。歷來語文界的爭論最多,受到的指責也最多。當“斗爭”哲學盛行的時候,它受到的沖擊也就尤為嚴重。語文教育改革的道路是很艱難、很曲折的。多年來,別說具體的教學程式、教學方法,就連一些帶有方向性、指導性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都是說變就變。有時確實弄得第一線的語文教師暈頭轉向、無所適從,以致有許多人索性就“跟著感覺走”,憑著經驗教,什么“理論”也不想去學,什么“大道理”也不愿去聽。
綜上,筆者認為社會福利政策質量是評價社會福利政策合法性、科學性及目標性的合理程度以及政策執行效果的標準。高質量的社會福利政策具有政策過程完整、執行效率和目標群體滿意度高的特點,能夠提高廣大社會成員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符合大多數公民的根本利益。
主要為武陵山大裂谷景區游客提供住宿服務,同時建設滿足游客居住、觀光、餐飲美食、休閑娛樂、購物、商務培訓、等相關服務的場所,通過特色餐飲、特色民宿吸引游客,充分利用場鎮的自然生態環境,結合大裂谷景區建設發展,建設成為旅游集散地。
相似論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在“同”和“異”中變化和發展的。大自然中存在無窮無盡的相似現象,相似規律是物質世界的普遍規律,人類認知活動同樣離不開相似規律。沒有“同”便沒有繼承,沒有“異”便沒有發展。所謂“相似”就是同與變異的辯證統一。從科學發明(如船帆、櫓板、風車、水車、推進器、螺旋槳),到藝術創造(如繪畫、作曲、雕塑、建筑),到文化傳承(如社會交往、信息傳播、文學、歷史、教育)說白了,人類一切文明活動,都離不開相似激活、相似模擬與相似創造。相似模擬、相似映射、相似隱喻,同樣也是語言文字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因。在對語文教育基本規律的長期求索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感覺到,運用相似論的原理來觀照語文教學,可能會幫助我們說清許多長期困惑我們的問題。
筆者曾留心觀察過近幾年來年輕人穿的褲子:有時興肥,如“喇叭褲”;有時興瘦,如“健美褲”;有時興長,如“包腳褲”;有時興短,如“八分褲”、“中褲”、“牛仔短褲”;此外還有種種注重裝飾的“新潮褲”和不修邊幅的“休閑褲”……真是千變萬化、目不暇接。然而有一樣卻始終沒有變:兩條褲腿。為什么兩條褲腿不變?因為“褲子”是穿在人腿上的衣物,而人都長兩條腿。這件事給我們一個啟示:任何事物,形式不論如何變異,必有一種最基本的特征保持相對不變。或者說,任何外部形式的變異最終都必然要與內在本體保持本質相似。我國早就有“萬變不離其宗”的成語,那么,復雜多變的語文教育有沒有體現基本規律的“宗”可以尋究?答案應當是肯定的。
《相似論》認為:相似模擬、相似隱喻是語言文字產生與發展的基本動因。清代張行孚在《說文發疑》中說:“……如‘芋’本于‘吁’,薯芋葉大根實,掘者掘之必發出驚嘆之聲,即指芋為吁。又如‘哇、嘔、噦、喀、咯’各象其聲。”詞義引申發展中的相似隱喻現象更加突出。請看:“性格很堅強”、“感情很脆弱”、“關系很和諧”、“社會很安定”、“解放思想”、“接受理念”、“不要浪費時間”、“走好人生的路”、“攻破難關”、“精神飽滿、“事業蒸蒸日上”……我們不是隨時隨地都生活在相似隱喻的世界里嗎?
自從上帝創造了人,就同時給人一種特殊的本領:能夠感知世界并把自己同所生活于的世界區分開來。于是自從有了人類,“存在”便有了兩種呈現方式:外在于人的現實世界(客觀世界)和人大腦中的認識世界(精神世界)。人一有了精神世界,就一心想把它表露出來,讓同類知曉,與同類交流。而精神世界是“內心”里藏著的隱性的東西,是不能直接拿出來的。于是,人類孜孜以求,終于學會采用擬聲、象形等種種辦法,借助聲音和圖畫來指稱自己所感知和想象到的事物,進而表現、交流各自的認識世界。這些聲音和圖畫,經過約定俗成,逐步被作為符號固定下來。又經過數代人的創造、發展、完善,終于形成一套可以用來自由表達交流的符號系統——語言文字。有了語言文字這一中介符號,人們就不必事事物物都去親自接觸、親身經歷,完全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去間接地認識世界、交流思想、從事文化傳承活動。人類社會從此進入飛躍發展的新階段。
據說嬰兒早從五個月起,就開始建立起語音、語義與事物表象及空間動覺意象之間的聯系。比如看到媽媽張開雙臂,聽到媽媽說“媽媽抱”,就會眉開眼笑地撲向媽媽;聽到說“燈燈亮”,就會抬起頭來,用眼睛去尋找電燈。語言句法結構的生成,就植根于人早期的空間和運動的知覺經驗。有人提出,人從生命形成之初就開始接受兩種基本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我們的整個生命都花在平衡調整這兩種基本的力量表現上。”( [美]內森…卡伯特…黑爾《藝術與自然》)請看:“提職提薪、飛黃騰達、揚眉吐氣”……凡是向上去的都是好事;“走入低谷、家道中落、垂頭喪氣”……凡是向下去的都是壞事。學習與生成語言,不能不關注言語結構與空間運動經驗之間的相似聯系。
言語表達的內在機制就是物、情、辭,即物質、精神、符號之間的相似激活、相似聯系、相似運動。表達交流的實質,乃是言、象、意即符號、事物與精神之間的相似聯結、相似轉注的過程。見外物之象,生心中之意,出言語之聲,作文字之記,這便是言語生成的自然規律。反之,披文入境,循言明象,循象悟意,這便是閱讀理解的根本途徑。語文教學如能順乎自然之道,指引得法,因勢利導,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瓦窯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