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高源
論述1918年春蘇維埃俄國轉變工作重心的必要性和意義
翟高源
列寧在領導蘇維埃俄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曾先后四次提出了要轉變工作重心的任務,四次闡述了轉變工作重心的思想,這四次工作重心的轉變主要集中于1918年春至1921年10月之間,這四次工作重心的轉變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都是針對當時俄國國內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需要所展開的工作重心的轉變,雖然在轉變的力度上有所不同,但對于剛剛建立的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918年春 轉變工作重心 管理國家 發展生產
(一)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
俄國爆發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通常我們將十月革命時期界定為半年時間左右,即從1917年10月爆發十月武裝起義開始到1918年7月國內戰爭開始,這段時間我們將其稱為十月革命時期。對內來說,它徹底打碎了舊的國家官僚機器,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是一種全新的國家形態;對外來說,它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削弱了世界資本主義的力量,出現了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并存和競爭的局面。在十月革命之前,沙皇俄國是十分落后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爆發、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的建立以及蘇維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這些都成了世界資本主義攻擊的主要目標,因為世界上那些資本主義國家決不允許有脫離自己掌控的其余國家的出現,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蘇維埃俄國面臨著非常嚴重的國際政治危機。更為嚴重的是,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剛建立不久,力量還很薄弱,沒有強大的可以依靠的經濟基礎,加之國內還存在著敵對反動勢力,國外的敵人也不甘心,他們企圖顛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對這樣的困境,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決定轉變工作重心,由奪取政權、鞏固政權向管理國家、發展生產轉變,以此來應對國內外的敵人,解決危機。
(二)主觀挑戰和客觀國際國內環境的影響
俄國由于自身生產和技術的落后,再加上帝國主義發動的戰爭對國家的嚴重破壞,因此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并開展社會主義建設,這是對新生蘇維埃政權最大的主觀挑戰,正是在面臨著如此巨大的主觀挑戰以及相對客觀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列寧提出了轉變蘇維埃俄國工作重心的任務。
(三)《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的提出
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為了管理國家、發展生產進行蘇維埃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上,列寧寫了第一部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文章——《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這是一篇關于社會主義如何管理國家和發展生產的著作,對當時蘇維埃俄國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當代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也產生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在轉變工作重心過程中列寧特別強調:“現在所說的管理,不是政治而是經濟具有主要意義”“管理國家的任務現在首先是歸結為純粹經濟的任務:醫治戰爭給國家帶來的創傷,恢復生產力”。[1]
(一)管理國家、發展生產
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一文中列寧強調蘇維埃俄國面臨著第三個歷史任務,即管理俄國的任務,“任何負有遠大革命使命的政黨‘第一個任務’都是說服大多數人民相信其綱領和策略的正確,這個任務我們已經大體上解決了”;“我們黨的第二個任務是奪取政權并且鎮壓剝削者的反抗,這個任務也已經大體上解決了”;“現在,構成目前時局特點的第三個迫切任務已經提到日程上來了,就是組織對俄國的管理,這個任務已經成為黨和國家主要的中心任務”。[2]從中我們可以讀出列寧已經將國家工作重心的轉變作為當前蘇維埃俄國政權的主要任務,轉變的內容是將奪取政權、鞏固政權轉變到管理國家、發展生產上。
(二)實行全民計算和監督
在發展生產上,列寧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的第三節《同資產階級斗爭的新階段》中提出,“有決定意義的事情是對產品的生產和分配組織最嚴格的全民計算和監督,所謂的‘計算和監督’是指在不改變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的前提下,由工人團體或工人組織對企業的生產和分配過程進行監督,對企業生產和經營的賬目進行計算。”[3]在列寧起草的《工人監督條例草案》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這一思想,很快《工人監督條例》便在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上獲得了正式通過,此后隨即展開了對工人的監督。
(三)提高勞動生產率
由于戰爭的破環,1918年春蘇維埃俄國的經濟發展處于低迷時期,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急需鞏固,面對這樣的經濟、政治壓力,列寧決定從發展經濟著手,而發展經濟又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列寧明確提出:“在任何社會主義革命中,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任務解決后,隨著剝奪剝奪者及鎮壓他們反抗的任務大體上和基本解決,必然要把創造高于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的根本任務提到首位;這個根本任務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就要有更高形式的勞動組織。”[4]從列寧的話語中,我們可以讀出列寧在1918年春實行國家工作重心轉變的時候是將提高勞動生產率作為一項主要工作進行的,也意識到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在轉變國家工作重心中的必要性。
(四)實施“國家資本主義”措施
在提出轉變工作重心之后,一方面,列寧清楚的意識到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國是一個非常落后的封建軍事帝國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極為低下,生產經驗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要提高勞動生產率,把蘇維埃俄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是很難完成的,對此,列寧強調“沒有各種學術、技術和實際工作領域的專家的指導,向社會主義過渡是不可能的,因為社會主義要求廣大群眾自覺地在資本主義已經達到的基礎上向高于資本主義的勞動生產率邁進。”[5]從列寧的這段話語中,我們可以讀出列寧提出運用資產階級專家來管理俄國,因為資產階級專家掌握著豐富的知識、技術和文化,“這正是我們所缺少的”,雖然資產階級專家在資本主義社會是為資本主義服務的,但在社會主義社會也可以為我們服務,因此列寧認為只有向資產階級專家學習才能完成管理國家、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標。
列寧在1918年春提出轉變工作重心的思想是非常正確的,既符合蘇維埃俄國當時的國內實際情況,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對國際形勢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光輝思想,既是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國家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建設,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首先,在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當剝削者和反抗者基本上消失之后,國家就應該適時地把國家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普遍路徑,只有經濟發展了,國家的綜合國力才能提高,相對應的國際地位才能提高、在國際上才會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才能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影響;其次,執政黨必須把提高生產力放在首位,大力發展生產力,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無產階級在建立了國家政權并且建立了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的條件下,就要快速的發展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國家應該集中精力搞建設,不遺余力的發展經濟,把經濟發展始終放在重中之重;最后,在社會主義國家搞經濟建設不能單純的以為只要搞好經濟沒建設就可以,政治與經濟是緊密相聯的,要以經濟建設為基礎,在經濟建設的基礎上搞好上層制度建設,從而通過上層建筑來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只有這樣經濟才能更發達。當今社會必須以經濟建設為重心,只有掌握經濟發展主動權的國家才能立足于世界,才能在國際社會上發出聲音展現自己的風采,如果不能擁有足夠強大的經濟實力,就很難在國際社會上發揮本國的影響力。
[1][2][4][5]列 寧 全 集 第34卷[M].北 京:人 民 出 版社,1985:122,155,159,168.
[3]俞良早.列寧蘇維埃國家經濟建設的第一個方案——研讀〈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C].貴州社會科學,2013:5.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翟高源(1992-),女,漢族,江蘇揚州人,碩士,南京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政治改革與政治發展研究。